陳桂平+張立華
中學政治課的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深奧,學生易感覺枯燥、乏味,進而對政治課感到厭倦,而政治課教學又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那么,怎樣增強政治課的趣味性,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達到教育的良好效果呢?
一、導入引趣
巧妙地導入新課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誘發(fā)他們的積極思維。一個好的開頭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可為一堂課的講解定下基調,使整個教學進行得和諧自然,渾然一體,如春色初展,鮮花含露,令人鐘情。例如,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用故事、音樂、名言警句、圖片等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渴望,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二、講解激趣
要把課上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一是語言要抑揚頓挫,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要吸收四種藝術形式的特點,即相聲的幽默、小說的形象、戲劇的沖突、詩朗誦的激情,并適當運用一些口頭語、歇后語、成語、諺語或寓言故事等。如用“物以稀為貴”說明商品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用“量體裁衣”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畝產三四百斤靠體力,七八百斤靠實力(化肥),千斤以上還得靠智力?!彼囆g性地表述了科教興農的重要性。二是在講解中巧用比喻,能寓哲理于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如講矛盾的統(tǒng)一性時,考慮到大多數(shù)學生愛好古詩和音樂,所以吟誦一首七絕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接著問:“悅耳的琴聲從何而來?”然后借助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領悟哲理:指與琴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有“指”無“琴”不會有琴聲,有“琴”而不用“指”彈,同樣也不會有琴聲,指與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二者統(tǒng)一于悅耳的琴聲中。這樣寓理于事,理由事出,富有情趣,回味無窮,燃起了學生興趣的火花。
三、練有樂趣
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通過練習可以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政治課中的概念、原理,并培養(yǎng)能力,提高覺悟。在練習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立法,課堂訓練力求既實又活且趣。為此,我精心設計題目,讓學生跳一跳才摘得到。如講改革開放內容時,讓學生通過自己家里及周圍的變化寫成小論文或演講稿,或者讓學生根據(jù)時政熱點新聞材料自命高考試題。這樣,把練由過去單純的問答式,抄寫式變?yōu)榉治?、解疑、求道,從而提高了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為自己能分析、認識實際問題而獲得成功的歡樂,以便在更高層次上激發(fā)興趣。
總之,通過導入引趣、講解激趣、練有樂趣這三步教學法,使政治課教學課前趣生,課中趣濃,課后趣在,讓學生在45分鐘的時間里始終置身在美的意境之中,精神處于最佳狀態(tài)。由于課堂上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政治課上老師夸夸其談,學生沉默寡言;教師獨演,學生觀看;學生課上昏昏欲睡,課下死記硬背的局面。使學生在聽故事,學詩文佳句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并逐步走上探索科學、追求真理的道路,成為熱愛祖國,誠實正直,積極上進的人。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中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