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華
?
“一河一路”為何能申遺成功
孫 華
2014年6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大運河以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兩項文化遺產的申遺成功,突破了中國已有的世界文化遺產體系,既是《凱恩斯決定》對《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每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數量作出限制后,中國申遺策略的一次轉變,也是中國系列遺產申遺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實踐。
大運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河南八個省級行政區(qū),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它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的吳王夫差開鑿的聯(lián)系江淮的邗溝;到了7世紀隋煬帝時期,基本完成了全線貫通;13世紀元朝定都北京后又對大運河進行了全面修繕,至今不少河段還繼續(xù)發(fā)揮著交通與灌溉功能。它是解決中國南北社會和自然資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展現了農業(yè)文明時期修建人工運河的悠久歷史,是我國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大運河包括通濟渠段、衛(wèi)河(永濟渠)段、淮揚運河段、江南運河段、浙東運河段、通惠河段、北運河段、南運河段、會通河段、中河段十大河段。這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包括了各河段的典型段落和重要遺產點,共包括運河河道27段,運河上的水工遺存、附屬遺存及相關遺產共計58處。
絲綢之路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7世紀中國與亞洲、非洲各國的陸路和海上交通線路,對世界文明發(fā)展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絲綢之路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聯(lián)系地域最廣、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交通線路、貿易路線和文化紐帶,構成遺產價值的要素有交通線路、沿線城鎮(zhèn)、驛站海港、商貿作坊、防御設施等?!敖z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8700千米的交通線路,聯(lián)系著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個國家,這條漫長的絲綢之路串聯(lián)著許多重要的古國都城、商貿市鎮(zhèn)、宗教寺廟,跨越了黃河中下游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七河地區(qū)這四個自然地理區(qū)域,沿線經歷了平原與高山、草原與森林、沙漠與戈壁、河谷與綠洲等不同自然景觀的轉換。
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標準主要有六條:一是代表一種獨特藝術成就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杰作;二是能對某一文化區(qū)域乃至全世界的建筑藝術、城鎮(zhèn)規(guī)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fā)展產生極大影響;三是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tǒng)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四是能夠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建筑、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五是代表一種或多種文化的傳統(tǒng)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并且這種傳統(tǒng)已處于某種損壞的危險之中;六是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現行傳統(tǒng)、思想信仰、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lián)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大運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認為符合標準一、三、四、六,而“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則是根據標準二、三、五、六。除了遺產具有上述突出的普遍價值外,兩組遺產在真實性、完整性和保護管理狀況方面也達到了世界文化遺產的要求,所以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北庭故城遺址。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地區(qū)的高昌故城。
6月22日,游客在江蘇揚州的中國大運河遺產點東關古渡游覽。
大運河和絲綢之路這兩組文化遺產,既屬于大型的文化線路,又屬于被交通線路串聯(lián)的系列遺產。從這兩方面來說,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成功申遺,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文化線路是由特定交通線路為基礎串聯(lián)起來的一條呈線性分布的文化遺產集合體。它主要服務于一個特定的文化交流或產品貿易目的,具有較長的歷史性并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同時跨越較遠的地域空間成為跨文化的聯(lián)系紐帶。
大運河和絲綢之路這兩個項目都是以文化線路這種遺產類型進行申報,這既標志著以“交流和對話”為特征的跨地區(qū)或跨國家的文化線路作為新型遺產得到了中國的強烈呼應,又標志著中國古老的大運河和絲綢之路在沉寂百年乃至于數百年后,重新煥發(fā)了生命力,成為聯(lián)系歷史、現在與未來,成為聯(lián)系中國南方與北方,成為聯(lián)系中國、中亞與世界的文化紐帶。
系列遺產是一個存在于遺產類型與保護管理模式之間的概念。按照世界遺產有關文件精神,系列遺產應包含基于明確聯(lián)系的兩個或更多的組成部分。與其說系列遺產是一種遺產類型,不如說是一種遺產組合方式。這一個系列由一個共同的主題來維系,其具體的組合方式靈活多樣,并與現實的保護管理狀況緊密相關。系列遺產有兩個層面含義,即理想情況下,隨著對遺產價值的深入認知,可以使某一主題下的遺產組合實現最大化,即容納盡可能多的遺產單位,覆蓋盡可能廣的時空區(qū)間;另一個層面,即在理想層面上考慮保護管理現狀,經過遴選以形成易于保護管理的遺產單位組合。大運河與絲綢之路,不僅基于共同的文化主題,更為重要的是二者各自以交通層面的實體聯(lián)系為主要特征,且部分功能仍在延續(xù)。這在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進程中有著填補空白的意義。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對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有歷史的記憶才會有凝聚力,而保持這種記憶的方法之一就是對歷史遺跡予以保護。目前一些地區(qū)對文化遺產“重申遺,輕保護”,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在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問題上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今后,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文物保護的經費要有保障,遺產本體要得到及時的維護,要建立文物監(jiān)測系統(tǒng),以更高的標準建設安全設施等。
當年,圍繞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由國務院牽頭,8個省市和13個部委聯(lián)合組成了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這種跨區(qū)域的協(xié)調機制對大運河申遺成功意義重大。今后,在大運河的保護過程中,我們依然要加強和發(fā)揮這種跨區(qū)域、跨部門的合作。而對于絲綢之路,則要建立跨國保護聯(lián)盟,形成良好的保護合作機制。
(作者為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