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據(jù)是議論文的三要素之一。論據(jù)包括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兩種。有人說,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界限鮮明,截然不同,極易辨識,其實,并不完全是這樣。
眾所周知,事實論據(jù)就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和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事實論據(jù)包括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tǒng)計數(shù)字、親身經(jīng)歷等等。而道理論據(jù)則是為了對某個問題或者觀點進行論證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諺語、古代文獻等材料。它包括經(jīng)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不論是事實論據(jù)還是道理論據(jù),它們都是為了充分、有力地證明中心論點。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章中對客觀事物的真實的描述和概括都做事實論據(jù),都是證明中心論點的呢?下面列舉兩個實例:
【例一】①人生中有太多的無奈。劉翔為傷痛不能馳騁田壇而無奈,高考生為相差幾分不能跨進大學校門而無奈,子女為工作所累不能照顧年老的父母而無奈,貧窮的父母因差錢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而無奈,老年人因體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無奈,殘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無奈。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碰到數(shù)不清的無奈。(2010年沈陽《積極面對無奈》)
問:選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列舉人生中的種種無奈,提出(引出)本文的論題,引起讀者的思考(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的論述。
【例二】①每個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態(tài)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個層次、何種境界,是每一個嚴肅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慮的現(xiàn)實問題,也決定了這個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魯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褎e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用于讀書寫作。哈佛大學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的校訓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鷹不甘宇下,駿馬難守圈欄。一個志存高遠的人,必定將追求優(yōu)秀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作為一種近乎本能的習慣。(2010年襄樊《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
問:文章首段引用魯迅、哈佛大學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引出中心論點“一個志存高遠的人,必定將追求優(yōu)秀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作為一種近乎本能的習慣。②這兩個事例作為事實論據(jù)證明中心論點。③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這兩段都列舉了一些事例,但是這些事例并不是都做事實論據(jù)的。經(jīng)過分析我們知道,例一中列舉的從“劉翔”到“殘疾人”等六個事例,只是為了引出本文的論題——人生中有數(shù)不清的無奈,引發(fā)讀者思考的,而不是做事實論據(jù)的。在考試過程中,很多學生認為既然是列舉事例,就一定是事實論據(jù),可以證明中心論點,結果被扣分。而例二中列舉“魯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把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用于讀書寫作。哈佛大學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的校訓正是‘追求卓越?!本褪鞘聦嵳摀?jù),因為這兩件事證明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一個志存高遠的人,必定將追求優(yōu)秀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作為一種近乎本能的習慣”。
由此可見,在議論文中,看到列舉事實就認為是事實論據(jù),這是一種誤區(qū)。那么同樣的情況,在議論文中并不是看到引用名人名言、諺語、古代文獻等材料就都是道理論據(jù),都能證明中心論點。
【例三】④真誠就要把心胸擴展,把虛偽斬斷,讓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從而多一點善心美意,多一點熱情奉獻。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像范仲淹,貶居江湖,仍然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今有多少人,雖然很會使用外交辭令,卻令人一眼看穿虛假的本質;又有多少人,雖然擁有太多的錢財,卻不能買到一絲真誠。人們終于明白,真誠金錢不換,真誠巧語難當。(2010年 婁底《說真誠》)
問:第④段中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詩文中的名句,作用是什么?
答:作為事實論據(jù),論證了“真誠就要把心胸擴展,把虛偽斬斷,讓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從而多一點善心美意,多一點熱情奉獻”的觀點。
因此,對于論據(jù),我們不能單純地從定義上簡單的判斷是事實論據(jù)還是道理論據(jù),一定要把論據(jù)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分析,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錯誤。
李敏,語文教師,現(xiàn)居遼寧沈陽。責任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