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推薦辭:讓語文學習真正和生活、社會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活的語文,當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追求。閱讀教學中要真正做到這一點,精細研讀文本是一個關鍵。在這篇文章里,馮老師通過對《再別康橋》這首詩中的意象分析,告訴了我們研讀文本的方法。
如何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在語文教育界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也是一個永遠說不盡、探不完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許多研究者眼里也許只是個理論問題,可是,在我們這些一線語文教師看來,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操作問題。所以,我相信站在三尺講臺上的語文老師們一定都會有一些切身的體會和獨到的看法。
當前,有些理論從“大語文”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應該充分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包括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等等,讓我們的語文真正和生活、社會聯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學“活”的語文。這自然是不錯的,而且,如果真正做到的話,那么效果也將是非常理想的。
理想狀態(tài)值得去追尋,卻也表現出它較差的可操作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另外,學生有指導性的語文學習,基本是在課堂短短四十分鐘內完成的。因此,這就要求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要抓住關鍵。
那么,這個關鍵是什么?我認為就是文本,因為只有文本才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關注點和集合點。
雖然目前人們對文本的處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我看來,老師備課首要的是研讀文本,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而學生學習首要的也應該是研讀文本,從而提高自己的品鑒思維能力。
下面結合《再別康橋》這首新詩的教學來具體說明文本的研讀方法。
在徐志摩的心中,康橋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拿他自己的話說,“彌蓋我愛的康橋,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xiāng)”,“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再別康橋》這首新詩就是徐志摩對康橋依戀之情的抒發(fā)。
徐志摩的這種依戀之情,不是直接抒發(fā),而是通過意象間接抒發(fā)。這是中國詩歌的傳統。既是通過意象的方式間接抒情,那么,就要求我們對意象進行細細的品讀,從而體會出意象背后作者的情感?!对賱e康橋》這首詩中出現的意象很多,比如:“云彩”、“金柳”、“新娘”、“青荇”、“柔波”、“水草”、“虹”、“浮藻”、“夢”、“長篙”、“星輝”、“笙蕭”、“夏蟲”等等。
把握意象,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方面是思考詩人為什么選擇這個意象,這個意象和作者情感有什么關系。比如,詩人為什么把“金柳”說成“新娘”,“新娘”這個意象在這里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很明顯,柳樹是康河邊非常普通的植物,不具有人的情感,是冷冰冰的客觀物象。但,“新娘”就不一樣了,在人們眼里,“新娘”漂亮、嫵媚、讓人心生愛慕和依戀之情,而這正切合詩人當時的心境。這樣細細品讀文本,便很容易理解詩人為什么這樣選擇意象了。再比如,詩人選擇的另一個意象“水草”。“水草”是多么平凡和微不足道的事物,多數人是不會去注意的,但是,徐志摩卻注意到了。而且他還說,“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是什么讓詩人放棄做人的“特權”而“甘心做一條水草”?細細品味詩歌,就會發(fā)現一個常理:在對康橋有著深摯的依戀之情的徐志摩的眼里,這里的萬事萬物都是值得謳歌的,當然包括被人們忽視的這條水草了。又比如,詩人選擇的一個意象“笙蕭”,為什么?聯系到中國傳統的文化積淀、聯想到生活實際的切身感受,我們就會發(fā)現“笙蕭”這種樂器,它的旋律比較哀婉凄清。而此時,徐志摩正是不依不舍地離開康橋的時候。如此一聯想,我們就不得不贊嘆詩人選擇意象的精巧和恰當了。
而另一方面,研究詩人是怎樣描摹意象的。
說到“金柳”和“新娘”這兩個意象,詩人在描摹的時候,用的時間是“夕陽”西下,當然一是照應了柳的“金”色,進而更是讓我們想到中國傳統的惜別之情往往被置于夕陽西下的背景下。緊接著一句,“在我的心頭蕩漾”,這樣來描摹這個意象,也就很自然地抒發(fā)了對康橋的依戀之情。作為讀者,我們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詩人的情懷。
“水草”的出現,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意群出現的。伴隨著“水草”出現的,還有“軟泥”、“柔波”,康河邊的事物都是“軟”的、“柔”的,這樣的特征正和細膩綿長的情感合拍。對于青荇這樣的康河的水草,詩人是這樣描摹的,“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為什么這樣描寫?“油油的”,仿佛讓我們感受到康河里水草的自由、自然,“招搖”,又讓我們感受到康橋對詩人的那種熱情,并且極具動感。理解詩人為什么如此眷戀康橋也便水到渠成了,詩人為什么說“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笙蕭”的出現,同樣不是孤立的。伴隨著“笙蕭”的出現,還有“悄悄”、“沉默”的“夏蟲”等等,這樣互相詮釋,便讓我們理解了詩人。但是,僅僅這些是遠遠沒有品味出這里的詩味的。因為,這里忽略了前句“但我不能放歌”。本來,隨著前面詩人的回憶和思念,他的感情已經開始熱烈了,可謂“發(fā)乎情”。在這里卻突然又說“不能放歌”而轉入沉默、“止于禮”,為什么?深究細品,我們就能體會出更深一層次的情感:原來,在詩人看來,放歌是對心愛的康橋的打擾;原來,越是刻骨銘心的情感就越是深沉。而這也正是中國式的傳統情感:“此時無聲勝有聲”、“情到深處人沉默”。
明白了詩人選擇哪些意象,為什么選擇這個意象,又把握了詩人是怎樣描摹這些意象,這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但是,僅僅品出這些還是不夠的,因為詩歌是講求技巧的,而且技巧的使用對詩歌抒發(fā)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品讀文本的時候,就必要思考這個問題。比如本詩中的這些意象,細細品味就會發(fā)現它們是有區(qū)別的,像“金柳”、“水草”、“潭”、“星輝”、“夏蟲”,毫無疑問,是康橋邊實際存在的景物;而“新娘”、“虹”、“夢”等,是詩人想象中的。這是怎樣的選擇方法呢?原來,這里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方法,通過“虛”來傳達“實”、表達“實”。還比如,詩人在寫到“金柳”時,他是如何牽引出“新娘”的?這個問題也值得思考,聯系所學知識,這里使用的是暗喻修辭格。同類的修辭格在本詩中還出現了一些,比如“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等。
這種種深刻、甚至獨到的見解就需要靠教學者對文本進行深入的挖掘、思考、研讀。只有這樣,教學者才能游刃有余于課堂教學,并遷移至學生。教師有了這個“研讀文本”的意識,才會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引導學生去關注、“悅”讀文本。而重視文本、研讀文本、體味語言,也正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良方。
馮林濤,教師,現居湖北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