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把學生的寫作訓練提到新的高度,并且特別強調了要“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怎樣求得文章有創(chuàng)意呢?這里提供幾條拓展思路的途徑。
一.用事實說話,讓“意”隱含。突出創(chuàng)意,并不等于把“意”直露地說出來,而要隱含其間,用事實說話。讀者從文章中體會到“意”比直接讀到要深刻得多。中國寓言與外國寓言有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就是:外國的在結尾處都要用一句話概括出本篇寓言的針對性,也就是把“意”挑明。而我們中國的寓言,常常是故事完了,寓言也就完了,要說明的道理和思想,都讓讀者自己去領會,這種并不言明的方法,可能比言明更好、更深。因為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即把這種“意”隱含在故事之中了,讀者往往是邊讀能邊領會到。
2002年高考時,有一名學生就“誠信”的話題寫了《赤兔之死》,獲得了滿分,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反響。那篇作文除了采用文言文語體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作者的思想觀點,一句也不說明,都隱含在敘事之中,這種不言明比言明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被赤兔馬的誠信精神深深打動。
二.運用相關思維。面對一個事物、一道文題,不直接從事物的本身引發(fā)聯(lián)想,而找到與此事物相關的事,這許多相關的事組成一個外圍圈,它們都以原事物為圓心,我們作文可以從外圍圈上任找一點展開聯(lián)想,寫出有新意的作文。
如以“水”為話題寫篇作文。如果只從水的本身展開思考,大多會寫出這樣一些立意:化水害為水利。愛護環(huán)境,防止水污染。珍惜用水,否則“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溫柔似水,暴戾如洪,由水想到人的性格等等。這些都是從水的“原點”起步展開思考的,比較狹窄。如果我們的思維先走出一步,找到許多與水相關聯(lián)的事物,再從那“第二起跑線”起步,思維就會開闊得多,聯(lián)想也就豐富得多了。如:水與生命,水是生命之源;水與大海,可寫大海的浩瀚氣勢,可寫聚涓滴而成大海;由“水滴石穿”“飛瀑之下必有深潭”寫到有恒必成;由“君子之交淡如水”寫到人際關系;水與小溪 ,寫小溪奔流入海百折不回,或寫成“小溪流之歌”一類的童話故事;水與文章,由“黃河之水天上來”說到文氣的磅礴;水與血,由“噴泉里出來的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總是血”寫到事物本質的區(qū)別……這樣的立意幾乎是難以窮盡的。這些都不是直接只寫“水”,而是由水與別事物的關聯(lián)寫起的,思路變得異常開闊。
三.思維求異,逆向而行面對一道作文題,通常都是順著題目的意思去寫,順著命題人的意圖去寫,這是一種求同思維,這樣立意當然不錯,但比較難以出新。有時,可以考慮發(fā)揮求異思維,反著命題人的意圖去寫,只要言之成理,也應被肯定。這樣比較容易出新。
例如“開卷有益”,從正面去寫,就應證明只要抓住每個機會,爭取多讀書,便能得到一份收獲。如果求異,從相反的方向去寫,可寫成“開卷未必有益”,那就得強調必須認真選 擇讀物,如果所讀的書思想不健康,內容有錯誤,甚至是黃色淫穢書刊,那么開卷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用成語做作文題類似情況很多,如:不要班門弄斧——弄斧必須到班門;吃一塹長一智——長一智何必都去吃一塹。有些成語強調的是一個側面,反向說過去,強調的是另一側面,并不一定形成針鋒相對的矛盾,各說各的道理,也許都可成立。尤其是對一事物作評價的時候,褒貶不一、各執(zhí)一端更是常見。
指導學生也可以在命題中求異。作文命題打破舊的思維定勢,力求新穎別致,如以往高考中的命題《近墨者未必黑》,有我們平時俗語“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敗之母”,“知足著常樂——不知足者常樂”,讓學生面對這些題目重新去思考,打開想象之門,從生活中尋找新的素材,寫出自己的見解來。如話題:人們常說:“人應有謙遜的美好品質,不應太狂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應有狂妄之心,有的學生這樣理解:“狂妄”是與雄心,爭勝心相近的,只不過感情更強烈罷了。假如真的沒有狂妄之心,大家你推我讓,那么在這風云變幻知識爆炸的時代能站得住腳嗎?倘若沒有狂妄之心,大家甘居現(xiàn)狀,誰也不愿做出頭鳥,那還談什么社會發(fā)展,人類進步?這種見解就很有深度。
求異要遵循一條原則:言之成理。不是所有的命題都可逆反去做,有的已是一條公理,表述又很確定,就不能為了求異出新而故意去否定它,例如,“一暴十寒”“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都是無法去“唱反調”的。
有創(chuàng)意關鍵是激活思路,多一條思路,就可能有多個思維的驛站,每一個驛站都可能是一個新的立意。
劉豐琴,教師,現(xiàn)居山東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