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現(xiàn)代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還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要利用咨詢、講座、宣傳資料、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教育學生勇于面對和善待心理問題,提高他們面對挫折的應對能力。下面,結合一個心理咨詢案例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一、求詢者基本情況
(1)人口學資料。Z(化名),女,20歲,大二學生,身材偏瘦,長相甜美,獨生女。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家族中無精神疾病史。
(2)個人成長史。求助者來自某偏僻的地區(qū),家庭條件一般,但從小性格較開朗,樂于結交朋友,學習能力強。從小失去母親,由父親撫養(yǎng)長大。所以,父親對她要求非常嚴格,期望很高。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擔任班長職務,成績優(yōu)異。在高三時,父親病重入院。由于要照顧父親起居,導致高考失利,只考上??凭€。大一時,父親在家鄉(xiāng)因病逝世,但親人一直隱瞞著她,放假回去才得知消息。自此事起,性格變得敏感、多疑,不喜歡和人溝通,并且改變了自己的穿著打扮,留短發(fā),穿牛仔衣褲,戴棒球帽,經(jīng)常獨來獨往。
(3)精神狀態(tài)。求助者穿灰色T恤和深色牛仔長褲,頭戴棒球帽,衣著整齊,精神不振,舉止得體,待人禮貌,語言清楚。她絕大部分時間是低著頭,偶爾回答問題時會抬抬頭,但是會避免和人目光接觸。對于父母的話題非常敏感。
(4)身體狀態(tài)。自幼身體健康,在父親去世前從未出現(xiàn)嚴重的身體疾病和精神傷害。自從知道父親去世后,情緒低落,郁郁寡歡,食欲不佳并且睡眠質(zhì)量下降,經(jīng)常晚上整晚躲在被子里哭泣,體重減輕,體質(zhì)變差。
(5)社會功能。學習比以前更加努力,但成績沒有明顯上升。仍然擔任寢室長,同學關系尚好,有兩個要好的朋友但彼此間的溝通明顯減少。不愿正視他人,且不愿過多交談,外貌、著裝向男性化轉變。
二、主訴和初步印象
(1)主訴。以為自己是一個“不祥”的人,和自己關系親密的人都會因此受到傷害,小時候就隱隱約約有這樣的想法,父親去世后這種想法更加嚴重,不敢和其他人關系過于親近;不想讓別人關注到自己,就把自己打扮成男孩子模樣,如果有身邊的人受到傷害,就會害怕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讓別人受到傷害;在持續(xù)的心理壓力下,脾氣急躁,寡言少語,和同學朋友關系疏遠,心理感覺壓抑。
(2)寢室同學敘述。從大一下學期開始,Z(化名)就不太和我們說話了,叫她出去玩也不去。也不像以前一樣愛打扮了,現(xiàn)在看起來就像一個男孩子,晚上經(jīng)常在被子里哭。
(3)初步印象。求助者自己來我辦公室找我,剛來時顯得比較緊張,入座后視線游離,不敢和我對視,拘謹壓抑。敘述情況條理清楚,回答問題能抓住要領,交談合作,定向準確,語調(diào)偏低。注意力集中,思維反應適度,智能記憶好。情緒低落,心情不好,對父母等話題十分敏感,一提到就會哭泣。希望改善自己的心境狀況,但對于如何行動不知所措。
三、評估與分析
(1)初步評估。綜合我所收集的資料,Z智力正常偏上,自知力完整,無感知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雖然個性有一定變化,但無重大軀體疾病,無家族史及遺傳病史。求助者主要問題是不良的情緒反應。
(2)個案分析。主要表現(xiàn)在Z目前尚未從母親從小去世,父親突然離世而自己事后才得知消息的事件中解脫出來。因為一些原因,有了因為自己的“不祥”而造成一系列不幸事情發(fā)生的想法,從而有了焦慮的情緒。屬于心理咨詢的范疇。
四、咨詢目標和方案
①根據(jù)以上的評估與分析,同Z協(xié)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1)近期目標: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指導她認知重建,克服非邏輯的即非理性的思維方式。2)長期目標:引導Z掌握正確的認知方法,完善個性。幫助其領悟“順其自然,為所當為”這樣一條重要的生活哲理,掌握一種優(yōu)化心理素質(zhì)、改善自身性格的好方法,使其走出父母去世的陰霾,對自己和社會重新充滿自信,重回正常的成長軌道。②咨詢方案: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認為錯誤的認知是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根源,咨詢的根本目標是幫助求助者發(fā)現(xiàn)并糾正錯誤觀念及其賴以形成的認知過程,使之改變到正確的認知方式上來。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改變以想象代替客觀、以“理應如此”限定自己思想情感的行為,改變求助者主觀看問題的極端的完善欲,幫助其正確認識情感活動和精神活動的規(guī)律。
五、咨詢過程
第一次:心理咨詢關系的建立和診斷評估。第一次咨詢主要是通過攝入性會談,采取尊重、真誠、共情等技術,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確定主要問題。根據(jù)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診斷。通過攝入性談話,我發(fā)現(xiàn)Z對待事物的看法比較悲觀,總覺得他人的不幸是因為自己造成的,對他人也總有一種提防心理,生怕別人受到傷害,因此逐漸把自己封閉;對于別人的評價十分看重。在這不合理想法和矛盾的心理作用下,Z產(chǎn)生了負性情緒反應,讓她情緒低落,想要封閉自己。但她病程較短,有自知力,社會功能未受損,屬于心理問題。
第二次:實施合理情緒療法。本次咨詢中,我按照ABC理論模式幫助求助者明確她的不合理想法。在談話中,我?guī)退页隽钏鄲赖母丛谟趯Ω改溉ナ涝虻腻e誤認知。由于她本身確實不幸,出生時就失去了母親,和自己相依為命的父親又突然離世,和身邊的同學、朋友一對比,可能就產(chǎn)生了心理沖突,引發(fā)了心理問題。我向Z解說了合理情緒療法和情緒ABC原理,她表示能夠接受。我讓她認識到A、B、C之間的關系,分析如下:誘發(fā)事件(A):“母親從小離世,父親又突然逝世”,情緒和行為上的后果(C):“產(chǎn)生逃避社會和隱藏自己(不和同學朋友交往、改變形象,男孩子打扮)的不合理的想法(B):“我生命中和我最親近的、最重要的、最在乎的人總是不會有好結果?!弊孼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是因為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和思維方式造成的。接著,我和她一起分析出她的2個不合理想法:①和我親近的人都不會有好的結果;②我要和我在乎的人保持距離,我要隱藏我自己,不想讓別人和我太親近。咨詢結束時,我要求Z根據(jù)本次的分析,將不合理的想法進一步具體化。
第三次:Z逐步認識到自己想法中的不合理之處,并嘗試用合理的理念去對待自己的問題。本次咨詢的主要任務:鞏固前兩個階段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強化合理的情緒體驗,讓Z擺脫原有的思維方式,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從而使Z在咨詢結束之后仍能用學到的東西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好地適應現(xiàn)實生活。在Z充分信任的基礎上,我將她的不合理想法擴大到她對生活其他方面的認知上,如對學習、生活和朋友以及對自己的態(tài)度上,讓她根據(jù)ABC理論,自我審視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幫助求助者在認知方式、思維過程以及情緒和行為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應模式,自信、理性地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六、效果評估
(1)同寢室同學評估。Z性格逐漸變得開朗,和同學們有說有笑了,上下課會和同學一起走了,晚上也很少聽到她在被子里哭泣。
(2)Z自我評估。我現(xiàn)在覺得父母的事情并不是因為我才發(fā)生的,雖然想起他們我還是會傷心,但是為了父母的靈魂看到自己過得開心、快樂,我自己也會努力,讓爸媽看到開心的我。
(3)我對Z的評估。咨詢結束以后,Z的精神狀況有了較明顯的改善,改變了對于自己不合理的想法,擺脫了關于自己“不祥”的揣測,能夠積極地面對同學和生活,男性裝扮逐漸有所改變,咨詢?nèi)〉昧肆己玫男Ч?/p>
七、總結與體會
本次咨詢總體上比較成功,運用的認知行為療法較為恰當,但在某些細節(jié)操作上面還是存在一些欠缺。
總之,我們要關心學生人格成長和完善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提升心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湖南省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