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美玲
摘 要:地圖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也是地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圖文結合,以圖導學,學會對地圖信息加以分析運用,是學好地理的關鍵。
關鍵詞:地圖;等值線圖;地理知識
“地圖是地理學家奉獻給我們的感知那些難以感知的地理事物的特殊望遠鏡。”在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只要學會了看圖、析圖,學好地理就基本不難了。經常運用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概念,而且能使學生獲取新的地理知識。
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地理剛剛起步,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決定了他們認知水平較低,面對眾多的地理名稱,學生難免走入被動記憶的誤區(qū)。因此,教師常在課堂強調地圖的重要性尤為必要。
為了讓學生輕松學地理,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講解讀圖方法。一般的地圖都會涉及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要素,讀圖時必須先看一下這些要素。接下來根據提供的圖像特點,判斷這是哪一類地圖,是分布圖、原理圖、統(tǒng)計圖、景觀圖還是其他的圖,然后根據具體圖類具體分析。
如,等值線圖就包括等溫線圖、等高線圖、等壓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從近十年來的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掌握得不太好。特引用下題說明一下:例:讀“我國東南沿海某地等高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為____地形區(qū),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
(2)a、b兩支流,水流較緩的是______,判斷理由是_______
(3)B河上擬建一水電站,請在圖上標出最佳壩址,并說明理由______。
(4)計劃在甲、乙兩村間修一條公路,應該在丙處還是丁處?____,理由____________。
此題綜合性很強,學生若概念不清、分析不透就做不好。因此做好該題要把握以下幾點:①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緩;如上圖,水流較緩的是b.②判斷地形——種類很多,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頂、盆地等。應根據等高線走向特征加以判斷。如上圖a是盆地,從等高線看,四周高、中間低。③等高線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1)選定水庫地址(河谷、山谷地區(qū)“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處)(2)修公路,觀察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如上圖應選在丁處,此地道路平坦,避免上下坡。
其次,讀圖時,還要注意地圖的名稱、圖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此確定圖的類型、地域范圍等。對地理圖像要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善于多角度地對圖像進行綜合分析。
一般地,學習一個地方的經緯度位置、海拔高度、礦產資源、農作物、交通、地形、氣候等內容,利用地圖學習比讀課文要直觀、形象,更易形成空間概念。在學習中國地理時,首先應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這時打開《中國地圖》,我們可以通過經緯線讀出我國位于約4°N—52°N之間,進而判斷位于北半球,通過經線讀出位于大約73°E—135°E之間,進而判斷位于東半球,根據方位得知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再次,通過圖文轉換,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在教學中,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圖化文”和“文化圖”的過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介紹我國的第一長河時,講到長江干流形狀以及諸多支流時,讓學生參照流域圖自己畫出長江干支流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用的時間較多,但是比起老師講的自己畫出并說出答案對學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因為繪圖又是讀圖的提高和再創(chuàng)。
地理知識憑借地圖呈現出來,這是地理學習的重要特點。掌握地圖技能,熟悉地理的圖像語言,牢記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學好地理的必由之路。在讀圖過程中,關鍵的不是簡單圖形的判讀,而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一種“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孔祥發(fā).新課程教學設計:初中地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4.
[2]石培軍.把握地圖復習的要點.地理教育,2007(0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