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仕秋
很多專家說我為傳統(tǒng)課堂打零分甚至打負分,也有人說:全國鋪開新課堂改革是“教育學大寨”,我認為他們的說法太過于片面,大多是在博取聽眾。我認為要認清新課堂模式教學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各自的側重于哪些方面,這樣老師結合兩種課堂模式以達到高效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兩種課堂模式的側重點。
1.師與生的角色
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司令”又是“主角”,學生按照老師的號令來完成任務,學生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又是知識內(nèi)容講解的主角。這種模式側重于學生學習的統(tǒng)一性,老師課堂操作的可控性較好,教學內(nèi)容更多考慮為考試服務。
新課堂模式中,老師是課堂的“導演”,學生是課堂的“主角”,這樣的模式側重于學生的參與與展示,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性與參與程度,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解題過程與板書、交流質問與解答、思維過程與呈現(xiàn)等方面的能力。
2.備課的側重
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老師的備課主要是備教材和根據(jù)考點和考試的深度進行備課,一般較少從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備課,應試精英教育的模式對學困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提高不在學校和老師的主要考慮范圍。這種模式下對老教師的備課相對簡單得多,更多心思培養(yǎng)理論人才和考試精英。
新課堂模式中,老師的備課要考慮傳統(tǒng)模式所考慮的內(nèi)容外,還要側重于“備”學生,怎樣能讓學生的學習緊靠考試內(nèi)容,又要鍛煉發(fā)掘學生的展示能力,還要考慮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和能展示內(nèi)容。
3.教與學的順序
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學生先對教材進行簡單的預習,然后一般采用先教后學然后通過做練習加深理解的教與學的順序。這種模式中,學生多數(shù)情況下是被動接受知識,但條理性較強。初中的很多學科在老師的精彩導入下會提升學生對新課的渴望與興趣,先做或先教才能認知是有些學科的特點。
新課堂模式中,一般側重于先學后教,對于容易看了就會的學科或學習內(nèi)容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很好方法,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
4.教與學任務的達成
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教師對所要教的內(nèi)容及深度把握性較好,在相同的用時情況下,對培養(yǎng)考試精英方面較為有效;老師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性學習機會較少。
新課堂模式中,教師往往會預先在導學案中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分層目標,在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反饋,臨時調整本節(jié)課的教與學的重點。學生學習容量及深度和廣度可能跟教師的預設有些出入。靈活性和參與性較強,但有限時間內(nèi)達成率方面可能達不到預設。
5.教與學的溝通
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學生一般以老師所教的決定所學的,老師處于教與學的指揮棒,常采用我問你答的方式進行教學溝通,學生主動發(fā)表見解的機會較少。這種模式側重于學生對老師設置的內(nèi)容的執(zhí)行,課堂中教與學的溝通較局限于學生與教師的溝通。
新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除了與老師溝通,也可以向同學求教,甚至由同學主動指正或幫助解決。這種模式下的教與學溝通拓展為能教的人與想學的人之間的溝通。
6.輔導方式
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老師一般是在課堂中傳授知識,在課后輔導學生如何解題,學生重復從課堂接收知識到課外通過習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任務形式較為簡單性。老師的輔導時間較為固定,一般用自習課、自修課與有限的課余時間。老師在輔導中能對知識的應用進行拓展、嫁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
新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前應對學生進行預習輔導,很多時候單獨輔導的方式已由學生間通過對學、群學、互檢的代替,這樣使學生得到的輔導機會增多,但得到老師直接輔導的機會少。
7.時間分配
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老師上課中多用于帶領學生學習或探究知識的形成,講解知識,傳授知識;對習題并加以點撥或講解。課后時間,學生主要是復習知識并記憶知識點,通過做習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老師主要是輔導學生的解題能力。這種模式,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上課時間把所要解決的問題集中解決,利用課余有限的時間輔導個別學生。
新課堂教學中,課前需要學生用時間進行預習,預習的內(nèi)容包括對知識初步了解、對學互檢、展示的準備,有時老師要在這個階段加以對學生的培訓。在展示課課堂中,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要學生參與面廣必須把絕大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
總之,我認為要做好課堂改革,要充分的認識傳統(tǒng)課堂與新課堂模式的側重點,科學地采用兩種模式中更適合于時代的教學手段,來進行課堂的改革。教學不是是非題,不存在單純的不適合即錯,我們應理性的認識新課堂模式,合理合適地進行新課堂模式的改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