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
在國民黨敗退臺灣60余年的歷史中,嚴家淦無疑是一個重要且獨特的歷史人物。嚴家淦于1947年嶄露頭角,成為光復后臺灣省首任財政廳長。在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他對臺灣的經濟政策變化有著重大的影響,可以說是臺灣經濟恢復和起飛時期技術官僚的典型代表。嚴家淦得到蔣介石賞識,仕途平穩(wěn),從財政廳長一直做到“總統(tǒng)”,并成為兩蔣權力交替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嚴家淦能受到當局賞識,主要在于其圓融的個性以及對進退分寸的準確把握,即有所為有所不為,故能在波譎云詭的臺灣政壇立于不敗之地。
啟動臺灣經濟的發(fā)展
嚴家淦作為國民黨敗退臺灣早期的技術官僚,對臺灣的經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任臺灣省財政廳長期間,嚴家淦主持了幣制改革,以新臺幣代替不斷貶值的舊臺幣,并且堅守收支平衡原則,嚴格控制通貨膨脹,不再以發(fā)行通貨作為緩解財政危機的手段。嚴家淦通過控制支出與整頓稅收同時并舉的方式,幫助國民黨當局緩解了財政危機。在陳誠主持臺灣省政府期間,嚴家淦與尹仲容、徐柏園等主管財經事務,在陳誠的主持下完成了臺灣的土地改革,同時推行現(xiàn)代預決算制度,厘定財政金融政策,清理訂定各項財稅法規(guī),使臺灣當局的財政狀況由原來的紊亂不堪逐步走向穩(wěn)定。國民黨新敗之初,人心惶恐,經濟形勢的穩(wěn)定對于臺灣政治與軍事的穩(wěn)定顯然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如此,嚴家淦逐步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
此后,嚴家淦長期在臺灣經濟領域發(fā)揮著影響。1950年嚴家淦從臺灣省財政廳長升任“經濟部長”,1963年首任“行政院長”,1966年任臺當局“副總統(tǒng)”兼“行政院長”,到1972年辭去“行政院長”兼職,在前后長達22年的時間里不同程度地主導著臺灣的經濟發(fā)展與經濟決策。
在嚴家淦長達八年的“行政院長”任內,臺灣當局先后制定和實施了第四期、第五期四年經濟計劃。通過這兩個四年計劃,臺灣當局不斷改善投資環(huán)境,改進經濟結構,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同時大力發(fā)展加工出口工業(yè),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經過一系列努力,臺灣獲得了每年平均10%的經濟增長率,對外貿易額也大幅增加,并于1970年實現(xiàn)出超。這兩個四年計劃的完成意味著臺灣結束了進口替代工業(yè)的時代,進入以輸入原材料、利用廉價勞動力加工裝配并輸出產品為特征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時代。臺灣經濟由內向型發(fā)展道路轉為外向型發(fā)展道路,對當時臺灣經濟進入“起飛時代”起了決定性作用。
處事謙沖,知所進退
憑借著專業(yè)技術優(yōu)勢,嚴家淦在經濟領域做到了“有為”,但是在政治領域嚴家淦一路順風順水,依靠的則是其“無為”的處事風格。原國民黨大員楚崧秋曾評價他說, “其過人之處在于不搞宗派、不用私人、沒有政敵、沒有恩怨,這是其長期屹立于波譎云詭之政海之最大原因”。嚴家淦自己說其待人接物,以“寬和忍讓”為座右銘,認為凡事應“退一步想,易地而處,就會消除爭執(zhí),化干戈為玉帛”。這種認知是嚴家淦謙沖性格和知所進退行為取向的基礎,也因此使其在臺灣政壇成為爭議比較少且廣受支持的政治人物。
嚴家淦為人謙沖的形象,是其“人緣”較好的重要原因。1963年獲提名為“行政院長”后,為了讓“立法院”審議過關,資歷較淺的嚴家淦決定親自拜會寓居在臺北市郊的全部“立法委員”,面請支持。最后“立法院”的投票結果,嚴家淦獲得了高達83.2%的同意票。地位日高也沒有使嚴家淦改變這種謙沖的形象。蔣介石去世后,嚴家淦成為“總統(tǒng)”,在主持“國慶閱兵”時,作為臺灣最高領導人卻將要發(fā)表的文告送交“五院院長”過目,以示尊重之意,其為人之圓熟,一至于此。
嚴家淦的這種謙沖性格往往表現(xiàn)為一般不刻意強調和突出自己,同時又能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在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臺灣社會,可謂深得為官之道的精髓。也正是因為如此,嚴家淦調和人際關系的能力很強。他從“總統(tǒng)”位子上退下后,國民黨內有一些擺不平的事情往往還會交給嚴家淦處理,其折沖調和的本領在此時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因此楚崧秋評價說,嚴家淦“調和鼎鼐的工夫是一流的,即使當時志大才疏的外交部長葉公超,私下也對其這方面的能力表示折服”。
兩蔣權力交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蔣介石對嚴家淦青睞有加,既有嚴家淦自己作為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官僚的因素,同時更是因為其低調的做人態(tài)度以及對為官之道的精準把握。蔣介石正是要利用嚴家淦這種“無為”的性格達到將權力順利交接給蔣經國的目標。
當1963年陳誠辭去“行政院長”之時,蔣介石隨即選定了資歷尚淺的嚴家淦作為繼任者。1966年在國民黨的九屆三中全會上,蔣介石極力推薦嚴家淦為“副總統(tǒng)”人選。在蔣介石的極力促成之下,嚴家淦順利成為“副總統(tǒng)”候選人。
1975年蔣介石去世,嚴家淦成為“總統(tǒng)”。但是對于蔣介石的用心,嚴家淦自然心知肚明。此時蔣經國在臺灣經營已久,蔣介石死后更是獨攬了黨政大權,羽翼已經豐滿,接班的態(tài)勢也日益明顯,故而嚴家淦對蔣經國極盡尊敬,并為其接班創(chuàng)造條件。正因為這樣,蔣經國對其非常放心,也非?!白鹁础薄?/p>
1978年臺灣依例要進行“總統(tǒng)”選舉,蔣經國接班的態(tài)勢已經昭然若揭。1977年12月20日蔣經國執(zhí)掌的“行政院”通過了“卸任總統(tǒng)待遇條例”并報送“立法院”審議,為嚴家淦退休做準備。不過蔣經國為了表示對嚴家淦的“尊重”,兩度請國民黨高層“勸進”嚴氏競選連任,均被他拒絕。1978年元月初,嚴家淦以國民黨中常委的身份致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聲稱“蔣經國主持國家大計,實踐國民黨政策,推動重大建設,肆應國際變局,莫不操慮忠誠,群情悅服,其樸實平易,勤政親民,更為內外一致推崇。蔣經國為國民黨提名為第六任總統(tǒng)候選人之最適當人選”。該函后來公開發(fā)表,表達了嚴家淦的“決心”和“誠意”。由于嚴家淦的“堅持”,國民黨在1978年元月7日召開臨時中常會,蔣經國競選“總統(tǒng)”的提名被一致通過,順利完成了權力交接。
嚴家淦以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從政風格,不僅使自己在臺灣政壇的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能執(zhí)無為、知所進退,深得做人為官之精髓,獲得少有人及的政治聲望。
(摘自《世界知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