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玲
讓興趣引領初中生學好文言文
張運玲
(上海市閔行區(qū)教師進修學院附屬梅隴實驗學校,上海 20110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主動學習探索文言經(jīng)典呢?本文從多媒體的運用、劇本演出、學生創(chuàng)作等角度作了方法探索。
初中文言文 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文言文對于我國古代文明及民族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作用,語文課本所收錄的文言文大部分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為了應對考試,為了讓學生“夯實文言基礎”,教師課堂上分外“勤勞”,忙于講解字詞、翻譯文章;學生在課堂上分外“勤奮”,不停抄寫筆記、記誦要點。久而久之,“勤勞”的老師發(fā)現(xiàn)文言文越教越“累”,“勤奮”的學生認為文言文越學越“煩”。如此情緒下,只能與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背道而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興趣,就會主動學習、品味、探求。若能如此,相信對他們來說,“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不僅不是件難事,反而有可能是件趣事。
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經(jīng)驗作了探索。
要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畏難情緒,改變心中為文言文貼上的晦澀難懂的標簽,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無疑是一種有效途徑。
1.借助圖片直觀展現(xiàn)。
文言文教學中,難免涉及古代的人物或事物,此時借助多媒體圖片的展示遠比教師在課堂上費盡唇舌來得輕松而有效。學生可以看得一目了然,聽得明明白白,真切感受歷史原貌。
對于一些寫景的山水游記類文言文,展示圖片可以讓學生的感受更直觀,對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比如 《小石潭記》,柳宗元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教師可根據(jù)其景物描寫的順序,先后播放“水尤清冽”、“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等畫面。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畫面中,根據(jù)課文中的注釋理解文章,感受作者在宜人的美景中所產(chǎn)生的清冷之情。
2.借助動畫生動感知。
初中語文課本中,尤其是六七年級,常有些故事類的文言文,如《螳螂捕蟬》、《濫竽充數(shù)》等。與其給學生講解,讓學生背誦“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中的重點詞“委”“取”的意義,不如讓他們借用動感圖像,自己感知和理解詞義及文義,這對他們來說,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記憶。
3.借助背景音樂感悟。
文言經(jīng)典的閱讀以“讀”為主,音樂欣賞是“聽”的藝術,若將音樂融入古詩文教學中,就可以使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感悟文言經(jīng)典的魅力。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些銘意類的文章,借助背景音樂會達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授《陋室銘》時,可以讓學生在幽雅的古樂曲中聆聽此銘,調(diào)動情感體驗與想象,感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環(huán)境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人文之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心境之雅。
4.借助相關影視劇提高興趣。
出于個人喜好,我曾觀看過電影《孔子》、《墨攻》等,覺得讓學生從這種渠道了解一些知識比教師口干舌燥地講效果好,就推薦給學生假期看。課堂上在談到歷史背景、人物生平,他們的政治主張、學術觀點等時,學生爭先恐后地述講。這使文言文的講解事半功倍。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F(xiàn)代化的演出方式不僅是學生最喜歡最有興趣的一種方式,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的一種方式。
1.通過表演課本劇,提高興趣,加深理解。
學習文言文時,把課文作為劇本,讓學生參與,自導自演一場課本劇,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熱情。
演出前,學生會調(diào)動熱情讀文章、理解內(nèi)容、揣摩人物心理及情感。六七年級的文言文中,不少篇目可以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xiàn)。例如:《陳太丘與友期》、《兩小兒辨日》、《王顧左右而言他》、《鄒忌諷齊王納諫》等。這些篇目內(nèi)容簡單、故事性強、以對白為主、語言極富個性,是比較好的“文言劇本”。
當學生在表演課本劇、用文言口頭呈現(xiàn)故事塑造人物時,興趣濃厚,不僅身臨其境,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深刻地理解內(nèi)容,發(fā)展情感。
2.通過改編課本劇,培養(yǎng)興趣,開發(fā)潛能。
比表演課本劇再提升一步的做法是改編課內(nèi)文言篇目,補充其中略寫的部分情節(jié),并增添文言對白,使其構成一個情節(jié)完整、起伏跌宕、適宜表演的“文言劇本”。這種方法適用于小組合作完成,讓小組成員配合完善情節(jié)、設計對白,需要注意的是在小組集體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
教材內(nèi)的篇目,以《孫權勸學》為例,“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課文中“論”部分一筆帶過,這就給學生改編“文言劇本”提供了發(fā)揮空間。讓學生充實這部分內(nèi)容,用文言詞語補充“論議”的對白,并注意內(nèi)容的連貫一致。在這樣的“思、編、改、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很好地把握了文章內(nèi)容、理解了主題,更增強了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性潛能得到了極大開發(fā)。
1.簡單文言文創(chuàng)作提高興趣。
八九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可以鼓勵他們在每日隨筆中進行簡單的文言創(chuàng)作。學生可用文言形式記錄一件小事,或一點所思所想,這讓學生覺得很新奇有趣。此外,經(jīng)典文言文文簡意豐、用字凝練,學生在效仿古文進行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會效仿古人字斟句酌,用凝練的語言傳達雋永的深意。進行簡單的文言創(chuàng)作既能提高興趣,又能“學以致用”,讓文言文“活”起來。
2.圖畫創(chuàng)作加深感悟。
古詩文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這不僅給了讀者體驗空間,而且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中學生的生活驗及閱讀積累豐富,有能力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再現(xiàn)意象、構建意境。在文言文教學,特別是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圖畫中再現(xiàn)理解和想象。當然,畫的如何無所謂,只求能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這種“文言輸入—理解—轉(zhuǎn)化—圖畫輸出”的方法會使學生的理解更具象、感悟更加深刻。
無論是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方式、現(xiàn)代化的演出方式,還是多形式“創(chuàng)作”,都是筆者的探索,雖不夠成熟,有些片面,但旨在激活文言文的教與學,讓興趣引領學生探索文言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