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花
綜合實踐課學生一直很喜歡,但最近他們上得有點興趣索然。
為了讓學生重拾實踐的快樂,今天,我決定帶他們上一節(jié)特殊的綜合實踐課。
和排著整齊隊伍的學生來到學校車區(qū),我提出第一個要求:咱們學校有多少輛轎車?
學生迅速走著,口中嘰嘰喳喳地數(shù)著:
“一、二、三……”
“十五輛?!睂W生異口同聲。
“那咱們來記記這些車的牌照,看誰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記得多,記得準。”我發(fā)出第二道指令。
學生一聽,炸開了鍋。
“589,503……”走在我身邊的王晟言口中念念有詞。
“蘇C.WZ589。”我身后的江曄在小聲嘀咕著。
……
時間差不多了,和學生回到教室。
“記了幾個車牌照?”我詢問滿臉得意的學生。
“589,503,102?!蓖蹶裳云炔患按卣酒饋恚鐢?shù)家珍。
“578……33E16?!蓖跛肩骺目陌桶偷鼗貞浿?/p>
“蘇C.WM503,蘇C.W810J。”江曄站起來,胸有成竹地說。
高少修高舉小手,我示意他起來說。
他高興地站起來,張了張嘴,老大會兒也沒說出一個。
同學們哈哈大笑。
“我剛才記得很多,怎么現(xiàn)在一個也想不起來了?”慢吞吞坐下的高少修一頭霧水。
“看看這些牌照,你發(fā)現(xiàn)什么?”我讓學生觀察黑板上我記下的他們所說的牌照號碼。
“江曄記得最清楚。”大家再次異口同聲。
“那這些牌照記得好不好?”我指著只有數(shù)字的牌照。
“不好?!睂W生大聲喊道。
“為什么?”
他們面面相覷。
“我家就有兩輛牌照……數(shù)字……一樣的車,都是898,但前面的字母不一樣?!焙迩逋蝗挥辛诵掳l(fā)現(xiàn),因為急于表達,有點詞不達意。
“是的,現(xiàn)在車輛很多,同一品牌的車子就有各種款式。為了讓車牌照不重復,咱們就在它的不同位置加上一些字母,以便
區(qū)別?!?/p>
我出示事先準備好的車牌照號碼,同樣數(shù)字,但字母卻截然不同。
學生若有所悟。
“記車牌照干什么?”王晟言有點奇怪。
“那作用可大了?!苯瓙偭⒖袒貞叭绻吹剿緳C撞到人跑了,記住他的車牌照就能找到他?!?/p>
“這叫‘肇事逃逸?!标P心時事的黃可及時補充道。
“是的,所以咱們要記住車牌照的全稱,因為同樣數(shù)字會用在不同的車上。”
“還要記住車的顏色、款式和名字?!睈鬯伎嫉慕瓡习l(fā)言道。
“好,咱們就來認識一些常見車的標志?!?/p>
我出示一組汽車標志圖,很多學生都知道是什么車的標志。
“記住車名,車牌,顏色,如果咱們是車禍的目擊者,就會給警方提供有力的證據(jù)?!?/p>
學生恍然大悟。
“這節(jié)課咱們除了知道如何記車牌照,記住車牌照的意義,你還有什么收獲?”我邊說邊將目光投向剛才忘記車牌照的高少修。
“我……我……我越想記得多就越記不住?!备呱傩抻悬c不好意思地撓著頭。
“是的,這也是咱們本節(jié)課的最大的意外收獲,有時候越想得到多,就會越得不到。像記車牌照,你只記兩個,會記得很熟,而一下記住十幾個,你可能一個也沒記住。學習也是這樣,日積月累,就會收獲很多,就像涓涓細流匯成大河,而一味貪多嚼不爛,就會一無所獲。”
孩子們懂事地頻頻點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咱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就要以活動促發(fā)展,不能讓學生的目光僅僅局限在小小的教室中,要打開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親自實踐,主動探索,積極創(chuàng)造,大膽探究,敢于質疑。
有人說:生活是最寬廣的課堂,是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天地。魯迅先生也說:我們要學會讀懂社會這本內容豐富的書。綜合實踐課,就是要我們聯(lián)系生活,走進生活,挖掘教育資源,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實踐活動,只有這樣,它才能時時充滿生命活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大力倡導生活教學。他說:“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才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他還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先生極其重視學生在生活中的親身經(jīng)歷、實踐和創(chuàng)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歸。因此,聯(lián)系生活實際是小學綜合實踐課的最好的學習途徑。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綜合實踐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一節(jié)實踐課,學生收獲的不僅是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還收獲到一份快樂、一種學習方法、一條學習渠道、一點學習的啟示。同時,我也收獲到教材、教參上沒有的啟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戶外,走向生活,那里陽光正好、空氣清新,是學生成長的搖籃。走進生活,學生才能真正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實踐,讓我和學生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唐店小學)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