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欲飛
【寶寶在外打架】
我家寶寶快3歲,已經(jīng)上了幼兒園小小班。最近,經(jīng)??吹剿樕匣蚴稚嫌凶ズ?。老師說是和班上幾個小男孩調皮打架撓傷的,寶貝正是其中的一員。請問:我們該怎么教育寶寶不要在外面跟小伙伴打架呢?
——苦惱的媽媽
【桐媽解析】
打架讓寶寶認識到: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打架是令人頭疼的問題,頭疼的原因之一是對寶寶人身安全及傷人風險的擔心,但不可否認,很多人潛意識中的乖孩子情結也是打架行為引發(fā)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多父母眼里,不打架的寶寶才是好孩子,一旦寶寶跟打架沾上邊,媽媽就會變得特別緊張,深怕寶寶變壞。其實,不必這么“杯弓蛇影”,打架并不全然是壞事。日本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甚至認為,打架可以讓孩子逐漸認識到,通過暴力是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的。
寶寶跟別人打架,你首先不要把問題看得太嚴重,以免焦慮之下反應過激,進而影響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4類攻擊性行為的教育對策
打架是攻擊性行為的一種,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攻擊性行為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包括無意性、表現(xiàn)性、工具性和敵意性。你在處理寶寶打架行為之前,不妨先了解他攻擊的性質,區(qū)別對待。
無意性攻擊
指的是寶寶在游戲過程中無意給別人造成傷害,如打打鬧鬧時不慎把對方推到,做游戲時不慎踩到別人的手指。一般來說,這種類型的攻擊都是同伴交往中非常常見的沖突。
教育對策:寶寶打架屬于這種類型的攻擊,你就不必太在意,只要沒有人身風險,放手讓他自己解決問題即可。
表現(xiàn)性攻擊
指寶寶從對某人無心的傷害或者從妨礙某些人的身體行為中獲得樂趣。攻擊的目的不是從受害人那得到反應或者是造成破壞,相反,寶寶只是被強烈的感覺體驗吸引罷了。比如,他喜歡把別人推到,僅僅是因為他喜歡那種被視為強大的感覺。
教育對策:對于這種類型的打架行為,你不妨帶寶寶在家里玩一些情景模擬的游戲,尤其要通過模擬再現(xiàn)打架的場景,并特別安排寶寶扮演被“欺負”的角色,以此幫他體驗被傷害的感覺,進而引導他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調整。
工具性攻擊
指寶寶為了爭奪物體、領土或權力而發(fā)生的身體上沖突,并使他人在此過程中受傷。寶寶只是努力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或者是保護那些他認為屬于自己的東西,打架目的不是傷害別人,但結果卻是如此。一般來說,5歲前寶寶的打架行為都屬于這種攻擊類型。
教育對策:這種攻擊行為是寶寶的問題解決技能相對局限所致。當他容易產(chǎn)生這種原因的打架行為時,你要特別注意幫他豐富溝通和解決沖突的技能。比如,教寶寶用協(xié)商、交換的方式換取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梢酝ㄟ^情景模擬讓寶寶演習新的技能,或通過相關主題繪本來教育引導他。
敵意性攻擊
指有目的地傷害別人的一種行為。敵意性攻擊一般源于一定的生理特征(如荷爾蒙的分泌、外貌特征、體質、氣質等)或對武力解決問題的錯誤推崇。雖然這種類型的攻擊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與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更大。如果你經(jīng)常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寶寶,或者經(jīng)常任由他觀看帶有暴力鏡頭的節(jié)目,或者經(jīng)常給他一些負性情緒體驗,那么寶寶很可能習得敵意性攻擊行為或者選擇敵意性攻擊來宣泄不良情緒。
教育對策:減少這種打架行為的關鍵在于父母需要改善教養(yǎng)環(huán)境。具體做法是:
1.平時注意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一個情感需求得到滿足的孩子,內心是平靜的,是很難對別人產(chǎn)生敵意的。
2.教育寶寶少用簡單粗暴的暴力方式,否則他很容易獲得一種意識,認為“打”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經(jīng)常在家挨打的寶寶,很容易通過傷害小伙伴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3.少讓寶寶接觸帶有暴力鏡頭的節(jié)目和圖畫書,以免是非判斷力較差的寶寶盲目模仿。
TIPS:不絕對禁止寶寶打架,但要求寶寶遵守一定規(guī)則
事實上,打架行為防不勝防,大人的一味禁止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在“堵不如疏”的情況下,你不妨改變策略,不絕對禁止寶寶打架,但要教育他打架時遵守一定規(guī)則,并引導他在產(chǎn)生打架的念頭前考慮這些規(guī)則,以達到最大限度減緩打架沖動、規(guī)避打架風險的目的:
能用其他方式解決(諸如協(xié)商、交換玩具等)的問題,就不用打架解決;
除非為了保護弱者或者正當防衛(wèi),不主動挑釁打架;
不打對方要害部位,如臉、襠部等,并學會自我保護;
不跟力量懸殊太大的人打架,包括遠比自己弱小或比自己強大很多的“對手”;
盡量遠離喜歡打架的小伙伴,以免自己受到不良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