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理
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zhí)行。
所謂殯葬,“殯”是指對逝者的哀悼活動,而“葬”則是對逝者遺體的處理。殯葬在民間俗指白事,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獨特的習俗,構成了人生禮儀的最后一環(huán)。殯葬文化是圍繞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動而形成的思想文化體系,并且受社會經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民風民俗、人情世故的影響和制約。我國民間的殯葬禮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演變,到明、清兩代已形成一套繁瑣的、重殮厚葬的殯葬禮儀?!拔逅摹边\動以后,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和人們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落后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殯葬習俗已漸漸為人們所摒棄。新中國成立后,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積極推行殯葬改革。
本文特將許多老一輩革命家生前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死后喪事從簡,歸于自然,所留下的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毛澤東提議實行火葬
歷史記錄了這樣一個鏡頭:1956年4月27日,在北京懷仁堂內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主席提議“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不留遺體,并且不建墳墓?!毙輹r,秘書將一份題為《倡議實行火葬》的呈文交到他的手中。他認真地看了起來:“我國歷史上和世界各民族中有各種安置死者的辦法,其中主要的辦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廣。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費木材;加以我國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把厚葬久喪定作禮法,常使許多家庭因為安置死者而陷于破產的境地。實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節(jié)省裝殮和埋葬的費用,也無礙于對死者的紀念。這種辦法雖然在中國古代和現代還只有一些人采用,但是,應當承認,這是安置死者的一種最合理的辦法,而且在有些國家已經普遍實行。因此,我們倡議,在少數人中,首先是在國家機關的領導工作人員中,根據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后實行火葬……凡是贊成火葬辦法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請在后面簽名,凡是簽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實行火葬,后死者必須保證先死者實現其火葬的志愿?!?/p>
毛澤東看完以后,連聲稱“好”,拿起毛筆在倡議書上寫下了“毛澤東”3個大字,稍傾,又寫上年月日。之后,他笑著問圍攏過來的諸位:“你們誰來呀?”沒等他的話音落地,朱德元帥就飛筆在倡議書上簽了名。隨后,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董必武、彭德懷、彭真等136人也于當天在倡議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時隔5個月后,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一些參加會議的黨、政、軍領導人也主動要求在倡議書上簽了名。一些當時不在北京或沒有參加會議的領導干部,聽到消息,紛紛向中央和有關部門表示,愿意死后實行火葬。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陳云在1959年2月10日寫給當時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的一封信中說:“前幾年有一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上自愿簽名實行火葬,那一次我沒有出席會議,所以沒有簽字,我是贊成火葬的。特補此信,作為我的補簽字。同時我還贊成尸體解剖,因為這無損于死者而有益于醫(yī)學。因此,如果我死后醫(yī)生覺得哪些器官需要解剖來證實一下當時診斷醫(yī)療是否正確,請讓醫(yī)生解剖。”
1956年的這個實行火葬的倡議書,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火葬大簽名,加快了我國殯葬改革的進行。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而選定的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各民主黨派領導人、知名人士以及國際友人、革命先烈等安息之處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從此建起了骨灰堂,公墓內的墳穴共535座。
晚年的毛澤東曾經多次同人們談起自己的身后事情。據1953年至1974年任毛澤東保健護士長的吳旭君回憶:有一天,毛澤東與她談話時講“如果不死人,從孔夫子到現在地球就裝不下了。新陳代謝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停了一會兒,毛澤東認真地對她說:“我在世時吃魚比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里喂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你們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不滅定律?!苯又珴蓶|告訴她:“我主張實行火葬,我自己當然不能例外。我在協議上簽了名的……照此辦理大有好處,留下我的遺體會增加人民的負擔啊?!?/p>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當晚,中共中央政治局緊急開會,確定保護遺體15天,讓各界人士吊唁、瞻仰。但不到一天,又決定進行永久的遺體保護,以?!白訉O萬代永遠瞻仰”?!澳沟亍边x在天安門廣場南側。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與天安門城樓相媲美的毛主席紀念堂,成為人們瞻仰的圣地。
1980年,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訪鄧小平時就此詢問:對這件事應該怎樣看呢,毛主席紀念堂是否不久后要拆掉?鄧小平回答:“粉碎‘四人幫后,建毛主席紀念堂,應該說,那是違背毛主席自己意愿的。50年代,毛主席提議所有人身后都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遺體,并且不建墳墓。毛主席是第一個簽名的。我們都簽了名。中央的高級干部、全國的高級干部差不多都簽了名?,F在簽名冊還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做的這些事,都是從為了求得比較穩(wěn)定這么一個思想考慮的。但是,紀念堂我不贊成把它改掉。已經有了的,把它改變,就不見得妥當。建是不妥當的,如果改變,人們就要議論紛紛。現在世界上都在猜測我們要毀掉紀念堂。我們沒有這個想法?!?/p>
周恩來:只有火化后
不保留骨灰, 才是徹底的改革
周恩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他認為,從全尸下葬保留墳頭到深葬不留墳頭,只是殯葬改革的第一步;死后火化保留骨灰,算是第二步;只有火化后不保留骨灰,才是徹底的改革。
周總理在上世紀50年代時,與妻子鄧穎超相約,身后不保留骨灰。他曾這樣說道:“人死后為什么一定要保留骨灰呢?把它撒到地里可以作肥料,撒在水里可以作飼料喂魚。這樣一來,人死后不僅不浪費一寸土地資源,遺體還可以做一點貢獻?!?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在北京醫(yī)院逝世,享年78歲。噩耗傳出,億萬人民悲痛欲絕。鄧穎超當天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周恩來生前的最后一個請求:骨灰不保留,要撒掉。鄧穎超的秘書趙煒在后來撰寫的回憶錄中披露了許多感人肺腑的事情?!班嚧蠼憧谑鲭娢淖屛野l(fā)電報告訴外地的親屬們聽到廣播總理逝世的消息后不許來京。”“她還交代我說:等她死的時候也不許他們來北京。”“在入殮時,周總理穿的是一件已經穿過多年的中山裝和一身舊布衣褲”“12日上午9時,鄧大姐把張樹迎、高振普和我三個人叫到一起,她鄭重地向我們交代任務讓我們去尋找適合撒掉骨灰的地點?!薄罢埬銈內煌救フ艺夜腔彝裁吹胤饺?,何時去撒,怎么撒。地方要選好,不要被人發(fā)現,一旦發(fā)現將來又是紀念的地方,反而違背了死者的心愿。你們不要驚動更多的人,也不要麻煩組織,在北京找一找,到玉泉山、八一湖等有水的地方看看能不能撒骨灰,總之不能留下痕跡……”
當時,由于天寒地凍的緣故,張樹迎、高振普和趙煒在去了鄧穎超說的那些地點后,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地方。在周恩來追悼會的前一天,鄧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汪)東興同志就總理骨灰撒放地點事,與鄧大姐商議,據查玉泉山已無流水。他們商定改用安-2型飛機撒在江河土地上。鄧大姐本人只送到機場,由工作人員上機撒散,以上辦法比較撒在某一固定地方好,擬予同意。東興同志已按此準備。
最后,經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同意,在周恩來追悼會后撒放骨灰。15日20時許,車隊到達北京東郊的通縣機場,一架平時撒農藥用的安-2型飛機正等在那里。周恩來生前的衛(wèi)士張樹迎、高振普受鄧穎超的委托,同治喪委員會成員、長期在周總理辦公室任副主任的羅青長,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郭玉峰一道負責撒骨灰的任務。夜里12點,負責撒骨灰的4個人順利完成任務,按照原定計劃準時返回北京。
周恩來的骨灰被分別撒在了4個地點:長城——他曾提議將長城作為我國的國徽和國歌歌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密云水庫——他多次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和勞動人員一起勞動的地方;天津海河——他少年讀書、起步革命的地方。最后是山東濱州的黃河入??凇麖倪@里融入大海,走向世界……
鄧穎超:旗幟鮮明地
表示支持安樂死
鄧穎超,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生于廣西南寧。因為沒有直系親屬,自從周總理去世后,鄧大姐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后問題。1978年7月1日,鄧大姐寫完了她的遺囑初稿。幾年后,她又把這份遺囑拿出來細看,然后認真地重抄了一遍,強調遺體解剖后火化,骨灰不保留,撒掉,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等。
在立下了可供公布的遺囑之后,鄧大姐又寫下一封交辦自己身后具體事宜的字條,把如何處理她的遺物等事都委托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趙煒、高振普、張佐良(保健醫(yī)生)和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楊德中、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李琦、周總理的侄子周秉德等6人。
1985年9月,鄧大姐主動申請辭去了中共中央委員的職務;并在1988年4月全國政協主席一職任期屆滿后,離職休養(yǎng)。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鄧大姐的心胸一直很寬闊,對死也一直表現出豁達的態(tài)度,把生死問題看得很透。她在晚年多次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講:“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誰也避免不了,逃不掉的。”“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都是給活著的人看的。喪事應從簡,要改革,去除舊習,包括告別儀式放的樂曲,也要改一改,不要總是那么悲傷?!彼€說:“一個人死后大辦喪事是勞民傷財的事,我也反對在家搞吊唁,我無兒無女搞這些是給你們和組織上添麻煩?!?/p>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社會上對于安樂死的問題爭執(zhí)很大,鄧大姐知道后就旗識鮮明地表示支持安樂死。1988年1月的一天,鄧大姐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午間半小時”節(jié)目中聽到北京首都醫(yī)院的一位大夫談論安樂死。她不但一字不漏地認真聽完了節(jié)目,而且還給節(jié)目組的同志們寫了一封信,表示贊成。
當“午間半小時”節(jié)目把鄧大姐的這封信播出后,許多人都為她贊成安樂死的坦誠態(tài)度所感動。鄧大姐不但贊成安樂死,而且還曾想過身體力行。1989年10月16日,鄧大姐特意讓秘書向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同志轉達了她的意見:“一個共產黨員,在死時再作一次革命。當我生命快要結束時,千萬不要用藥物來搶救,那是浪費人力物力的事,請組織批準,給予安樂死。”聽了鄧大姐的請求,李鵬即給江澤民和政治局常委們寫了一封信,報告了詳細情況。后來,江澤民批示說:鄧大姐的這種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和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可敬可佩,值得我們學習。此件請常委同志閱后請辦公廳妥為保存,今后鄧大姐百年之后堅決按她意見辦。
1992年7月11日,鄧大姐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她躺在鮮花叢中,身上覆蓋著黨旗,身穿一套黑色西裝。據她身邊的工作人員講,這是她生前選好的,是一套舊西服,16年前,她就是穿著這套衣服給周恩來送行的,總理走后,她就不再穿這套衣服了,讓人保管了起來。
遵照鄧大姐生前遺囑,她的骨灰被全部撒在了天津的海河,融入了奔流不息的河水,融入了渤海。天津,被鄧大姐稱為是第二故鄉(xiāng),是她度過青少年時光的地方,也是她革命生涯的起點。在這里,她結識了周恩來,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
當人們得知,鄧大姐用的骨灰盒,曾經盛放過周總理的骨灰時,莫不感慨萬分。
原來,周總理當年逝世后,鄧大姐讓工作人員到八寶山代她選購骨灰盒,她特別囑咐道:不要買太貴的,不要超過之前逝世的幾位部委領導的標準。她認為:骨灰盒只是一種形式,沒必要那么講究。當時,八寶山的同志聽說是來選購周總理骨灰盒的,一下子搬出了好多種類、幾十個骨灰盒。工作人員一致選中了其中一只楠木深雕、松鶴圖案、較為樸素大方的骨灰盒,價格也屬中上等150元。經過仔細審看,發(fā)現這只骨灰盒上有個地方的花紋雕刻得不好,花紋掉了一小塊,就請他們再找一只這一類的骨灰盒。八寶山的同志隨即又找出一只來。這只雖比前一只好,但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把蓋子蓋上后打開很困難。但因為這種骨灰盒就只有這兩只了,工作人員只好選了后一只。就是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骨灰盒,不是為總理去世專門定做的。工作人員回來向鄧穎超報告后,她說:“恩來用完后,把盒子拿回家來,保存著,等我死后,也用這個骨灰盒。”當時,秘書趙煒聽了不解地說:“大姐,骨灰盒才多少錢?公家給買一個嘛?”她說:“不行,節(jié)約。公家買,公家掏錢;就是你拿我的工資買,我的工資也是人民的錢,不要重買,就用這個骨灰盒?!焙髞恚磕昵迕鞴?jié)的時候,鄧穎超總要把這個骨灰盒拿出來,親手擦一擦,晾一晾,以寄托對周恩來的思念。當她得知中國革命博物館把周恩來的骨灰盒作為文物收為館藏時,表示說:“我死后還要用這個骨灰盒?!边@樣,工作人員就將那個骨灰盒從博物館給要了回來。
如今,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共同用過的骨灰盒被安放在天津的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內,供人們瞻仰。
將骨灰融入祖國江河大地者眾
在周恩來總理之后,眾多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老一輩革命家以他為榜樣,在遺囑中特別要求喪事從簡,死后自愿將骨灰融入祖國的江海大地。
共和國開國大將粟裕戎馬一生,先后6次負傷。他在生前曾經立下遺囑:“在我身后,不要舉行遺體告別,不要舉行追悼會,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轉戰(zhàn)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幾省市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里的戰(zhàn)友們在一起?!?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人們從他頭顱骨灰中,發(fā)現了3塊彈片。按照他的遺囑要求,他的骨灰被撒在了江西、福建等東部八省市的20個烈士陵園或戰(zhàn)斗遺址。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元帥在北京去世,享年94歲。他的夫人汪榮華給中央寫信,要求按照劉伯承的遺囑,將他的骨灰撒向他長期工作、戰(zhàn)斗過的地方。中央批準了汪榮華的要求。劉伯承的骨灰被撒向了太行山、淮海大地、南京、重慶以及他的家鄉(xiāng)四川省開縣趙家場。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帥在北京去世,享年89歲。他的夫人黃杰和兒女落實了他的遺囑:死后一不搞遺體告別;二不開追悼會;三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在大別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等這些他當年浴血拼殺的戰(zhàn)場。最后,人們將徐向前的骨灰盒和遺像安放在他的故鄉(xiāng)山西省五臺縣烈士陵園。
聶榮臻是共和國十大開國元帥中最后一位離開人世的,時間為1992年5月14日。按照他的遺愿,他的骨灰一部分撒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內的一棵柏樹下,另一部分被安葬在了他生前親自選定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烈士陵園,周圍栽滿了沙漠特有的胡楊。
1983年4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8年4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主席的李先念,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臨終前他說:“我最后再要求國家為我花一筆錢,把我的骨灰分三處撒到大別山、大巴山和祁連山,不這樣,我對不起那些犧牲的戰(zhàn)友……”在李先念遺體火化時,人們竟然發(fā)現了一片隱藏在他身體內達60多年的彈片。這一遺物,也成了他留給子女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1993年3月12日,共和國原副主席王震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按照他的遺愿,他的骨灰撒放在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天山山脈。當年,王震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主動請纓進軍新疆,獲得批準。
鄧小平:捐獻遺體、
奉獻科學的第一人
世紀偉人鄧小平是第一位捐獻遺體、奉獻科學的黨和國家的領袖,他在和戰(zhàn)友們共同倡導的殯葬改革中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鄧小平的一生中,生生死死的經歷實在是太多了。對于身后之事,他也有自己的考慮。他生前不止一次說:很多人想擠進八寶山,高高在上,卻無形中與群眾拉開了距離。1989年9月4日,退休前的鄧小平對中央負責同志說:“死后喪事也要簡化,拜托你們了?!蓖砟甑泥囆∑皆浂啻蜗蛩募胰私淮笫隆K呐畠亨嚵衷凇段覑畚业母赣H》一文中寫道:“爸爸離去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爸爸把一切安排得那么好,關于生死,他很早就開始給我們上課了。飯桌上,爸爸談得非常輕松。他說,中國人的傳統,講究紅白喜事:結婚是紅喜事;人死,過了多少歲,就是白喜事。要請客吃飯,辦酒席?!薄肮腔以趺崔k?埋在果樹下!不行,不行!這棵樹上結的果子誰都不敢吃了。我們大家說。扔到野外行不行?不行,不行!我們大家都不贊成。撒到大海里怎么樣?”鄧小平最終選擇了大海,融入了地球上最廣袤無垠的世界。
1997年2月15日,鄧小平夫人卓琳和子女致信江澤民并黨中央:
“近來小平同志病重,他對生死向來達觀,關于他的后事,近年他對我們多有交代。根據他的囑托,我們提出如下意見:
一、不搞遺體告別儀式。
二、追悼會在火化后舉行。骨灰盒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上方懸掛體現小平同志精神的彩色照片。
三、家中不設靈堂。
四、捐獻眼角膜,解剖遺體供醫(yī)院研究。
五、不留骨灰。根據小平同志的遺愿,把骨灰撒入大海。
小平同志毫不保留地把畢生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我們希望,我們?yōu)樾∑酵舅龅淖詈笠患拢饶荏w現小平同志的精神本質,又能以最樸素和最莊嚴的方式表達我們的哀思。”
4天后,即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3歲。
3月2日上午,一架銀色的專機離開北京西郊機場,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緩緩地繞飛一周,然后穿過云層,飛向祖國的遼闊大?!瓩C艙內安放著鄧小平的骨灰,一面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覆蓋在骨灰盒上。也許是蒼天為之動容,當專機飛臨大海時,天空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11時25分,專機飛至1800米高空,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和鄧小平的夫人卓琳等親屬一起,以最樸素、最莊嚴的方式實現鄧小平生前的遺愿。11時50分,專機盤旋著向大海告別。透過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從那永不停息的濤聲中,人們仿佛又聽到了震撼過無數人心靈的聲音:“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