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
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在河北日報主持全面工作,是報紙的總策劃,是管導向的,既要有超前之謀,又要有較強的敏感,把握導向,正確判斷,密切聯系群眾,認真為人民服務,不趨炎附勢,尊重客觀規(guī)律,堅持真理,就可以把報紙辦得高雅,內容豐富,喜聞樂見。
1979年春天,我省廣大農民要求生產隊下放自留地。省委主要負責人卻明文禁止下放自留地。為了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下放自留地給農民的指示,我們將新華社播發(fā)外省有關下放自留地給農民的消息,刊登在《河北日報》醒目的版面上,并配發(fā)讀者來信,反映農民沒有菜吃的苦衷,呼吁下放自留地。促進了我省下放自留地工作的進展,得到農民的贊揚。
1981年7月,中央書記處沒有召開河北工作會議之前,省委主要領導之間不團結,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常常發(fā)生分歧。我這個報社總編輯處在夾縫中,其處境真是難上加難。
1981年7月,中央書記處召開了河北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的精神,就成為河北工作的一個轉折點。作為黨的喉舌,我們遵照省委貫徹落實工作會議精神的部署進行采訪報道,并撰寫了一系列評論員文章。但是,我們送審有關這方面的評論和新聞報道時,卻遭到了不少誤解。有些思想不通,轉不過彎的領導人對刊發(fā)這方面的報道極力阻撓。無奈之時,我獨辟蹊徑,“水路不通走旱路”,凡是有利于落實河北工作會議精神,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意愿,對全面工作有促進作用的稿件,估計這位領導人頭腦一時轉不過彎來,就送另一位領導人審批。此時,省直機關有人指責我們不直接送給直屬上級領導審批稿件,是無組織無紀律。我針對這一指責理直氣壯地說,我們這種做法是對人民負責,是符合“尊重人不應該勝于真理”這一原則的。
后來,高揚同志來我省擔當省委書記時,我向他匯報了這一段經歷。他安慰并鼓勵我說:“你們面對困難,頭腦靈活,獨出心裁的想法效果很好,是符合我愛我?guī)煾鼝壅胬磉@一古訓的?!?/p>
1983年,《河北日報》評論部一位副主任撰寫的一篇評論,在社會上引起不同反響,甚至差一點釀起一場政治風波。在中央廢除干部終身制不久,四川省委書記譚啟龍,省長魯大東率先退出領導崗位,中央號召各地干部要向他們學習。1983年3月22日,《河北日報》第四版刊登署名“北山”的文章《坐而論道與坐言起行》。文章指出,四川省委主要負責人譚啟龍,魯大東在中央開過十一屆五中全會后,立即按照全會的精神,抓緊選拔和培養(yǎng)接班人,他們自愿退出第一線,使四川省委年輕化,知識化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文章以此倡導在改革中要當實干家和促進派,不要再空發(fā)議論,應該像譚啟龍、魯大東那樣,立即行動起來。
不久,有人給高揚寫信,說這篇文章是影射高揚同志的。事情發(fā)展成這樣,是我們始料不及的。但是,我深信高揚同志是位公允寬厚的人,他會彰顯長者風范,妥善處理的。我立即到高揚同志辦公室說明真實的情況,高揚聽了我的訴說,沒有半點兒怒氣,而是笑著說:“我沒有聯想那篇文章是影射我的。你們要保護作者的積極性?!眻笊邕@位副主任聽了我轉述高揚同志的話,感激地說:“古人曰,士為知己者死。省委和報社領導能對報社同仁這樣愛護和信任,在政治上,業(yè)務上,生活上關心大家,在辦好這張報紙上,大家就會群策群力,勵精圖治?!?/p>
(作者系原河北日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