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源
2014年4月,三聯書店出版了李澤厚新著《回應桑德爾及其他》。5月,84歲的李澤厚到華東師范大學上了四堂與此書相關的討論課。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的天才在于能清淺闡釋各家各派的艱深理論,并能結合大眾感興趣的例證(包括各種新聞事件)啟發(fā)思考。他對“金錢第一”的批判俘獲了大批正困惑于此的中國讀者的心,近年在中國出版的兩本著作(《公正》、《金錢不能買到什么》)也引發(fā)了知識界的關注和討論。
桑德爾把人類對公正的追求分作三方面:一、邊沁與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二、從康德到羅爾斯的自由主義;三、他自己的強調“團結與歸屬”的公正觀——即他一貫主張的“社群主義”。
他所強調的“團結與歸屬”的公正觀,是從個體存在的位置出發(fā),首先考慮自己的國家、種族、社群。
將李澤厚與桑德爾的倫理觀作一對比,不難看出他們的同與異——
都贊成市場經濟,但反對“金錢第一”的市場社會;
桑德爾所擁有的是“社群主義”的政治哲學;李澤厚所擁有的是自己構建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其根基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存在的這一時空實體,這一思想體系是在對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作了深刻研究,對當代中國的問題作了痛徹思考后推出的。
李澤厚近年提出的中國哲學或可彌補西方哲學自海德格爾以來所留下的“空”,中國哲學所強調的生活、生命、行動或可促使西方哲學“走出語言”(可參見筆者與李澤厚對話《該中國哲學登場了?》和《中國哲學如何登場?》),都是根本性的命題。這種從大處著眼的哲學視野,與桑德爾從自己的社群和生存利益圈出發(fā)的思考,形成了強烈對照。
在關于公正的討論中,李澤厚以中國哲學和歷史本體論的眼光觀察桑德爾提出的各種倫理難題,很快發(fā)現,很多所謂“難題”的癥結恰恰在于西方哲學一貫片面強調“理”,而忽略“情”。
比如,桑德爾在談論什么東西不可以賣、不應成為商品時,找不出最后最高的倫理學根據,而只能借助于隱藏的上帝。李澤厚則觀點鮮明地指出:凡不可賣的,都與“情”有關——物質和欲望可以通過金錢交易而滿足,惟獨情不可以賣。即此一點,可以看出他的“情本體”哲學的妙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