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雪[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河南 開封 475001]
《詩經(jīng)·王風》作于東都洛邑一帶,創(chuàng)作時間為周平王至莊王之世?!锻躏L》是在西周末和東周初年產(chǎn)生于洛邑一帶的詩歌。王風十首詩歌由于受到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的影響,而具有與其他風詩不同的特殊風格,風衰俗怨是王風的主旋律;同時,王風中的詩歌從不同層面反映出了王畿地區(qū)人民的生活和整個時代的特征,表現(xiàn)出特有的詩風特色。
一
《王風》作于東周王室境內(nèi),為何不稱“周”而稱“王”,又為何不列入“雅”而列入“風”,對此,歷代學(xué)者多有爭論。
(一) 《王風》為何稱“王”
《詩經(jīng)》十五國風中除王風外,周南、召南、豳指的是地域名,其余皆是諸侯國的國名,因此,對于《王風》為何稱“王”引起了歷代廣泛爭論。主要有以下五種論述:朱熹《詩集傳》卷四“:然其王號未替也,故不曰周而曰王?!迸帷妒酚洝翘兰摇ぜ狻贰埃悍唬和跏耶斣谘?,衰微而列在風,故國人猶尊之,故稱‘王’,猶《春秋》之‘王人’也?!睔W陽修《詩本義·王國風解》:“其體不加‘周’姓而存王號,嫌其混于諸侯而無王也?!避浅恰掇斯箱洝肪砣巴酢睏l曰:“王城之營久矣,平王遷都于此,其時有詩可采,故編而為風,因系之王城。此蓋指其地名而言,非正名之曰‘王’也?!队輺|學(xué)詩》卷三“:‘周’為周之南,‘召’為召之南‘,王’則澗水東水西之王城,皆以地言。”
對于以上五人的言說,朱熹認為當時周王室雖無天子之實,與諸侯無異,但仍有天子之名,王號未廢,所以稱“王”。裴與歐陽修認為稱“王”是尊王室的一種說法,使《王風》有別于諸侯之風。這兩種看法都有合理之處,但更為確切的應(yīng)是后兩種論述的觀點,即認為《王風》的取名來源于地名。首先,縱觀十五國風,篇目之名皆取自國名或地名,《王風》也不應(yīng)例外?!锻躏L》十篇全部作于東周時期,且創(chuàng)作地點皆在王畿之內(nèi),故稱“王”,這與齊人所作之詩稱為“齊”,秦人之詩稱為“秦”道理一樣。其次,邶、檜等國號早已廢替,但仍以舊國之名命名,說明王號廢替與命名無關(guān)。而且,即使王號更替,也不宜稱“周”,因為《王風》十篇皆諷刺哀怨,而用“周”命名的《周南》截然相反,《周南》十一篇皆言文王身修家齊而國治之道①,這說明《詩經(jīng)》的編訂者對周室是尊敬贊美的,所以不會將諷刺哀怨的詩以“周”命名。
(二) 《王風》為何入“風”
關(guān)于《王風》為何被列為風詩而不作雅,歷代有不同看法。到底是被“貶”為風“,降”為風,還是詩體本身為風,主要的爭論有以下幾種:
1《.詩譜·王城譜》“:晉文侯、鄭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為平王。以亂,故徙居?xùn)|都王城。于是王室之尊與諸侯無異,其詩不能復(fù)雅,故貶之,謂之王國之變風。”
2《.詩本義·王城風解》“:詩自《黍離》之什而降于風。……降于《黍離》之什,謂雅、頌不足興也?!?/p>
3.朱熹《詩集傳》卷四“:徙居?xùn)|都王城,于是王室遂卑,與諸侯無異,故其詩不為雅,而為風?!?/p>
4《.朱子語類·詩一》“:古人作詩,體自不同,雅自是雅之體,風自是風之體。入今人做詩曲,亦自有體制不同者,自不可亂,不必說雅之降為風?!?/p>
5.王舟瑤《默庵集》卷一《釋王風》“:詩有《王風》,以其詩之體則風也,所采之地則王城也。故雖天子之詩,而亦列諸《國風》,由其詩然也,地然也,并非所謂以王室卑弱,故降為風?!?/p>
以上幾種論據(jù)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鄭玄和歐陽修認為王室與諸侯無異,其詩不足稱雅,所以貶降為風;第二,朱熹、王舟瑤認為《王風》之所以被列為風詩,是體制使然。這兩種觀點后一個更為合理?!对娦颉吩啤埃阂砸粐孪狄蝗酥?,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雹谶@說明風、雅之體不同,不存在是雅而有意貶之為風的做法。而且,天子也有風詩,諸侯也有雅詩,不能以風、雅斷尊卑,認為《王風》入風詩便是對王室的貶降。當時社會禮崩樂壞,分封制逐步瓦解,諸侯國不安于以往分封的土地,逐漸擴張領(lǐng)土,連年征戰(zhàn),人民多有怨刺,所作之詩已和西周時期的雅詩不同。所以從詩篇內(nèi)容、體裁及其社會背景看,《王風》都應(yīng)被列為風詩。
二
《王風》創(chuàng)作的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生劇烈變革的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不斷下降,以往的禮樂、宗法制度受到強烈沖擊,諸侯勢力逐漸強大,各諸侯國肆意廢毀僭越舊的禮法,出現(xiàn)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zhí)國命”的混亂局面。
《王風》的創(chuàng)作時間學(xué)界已有共識,爭論不大。程俊英、蔣見元的《詩經(jīng)注析》認為《王風》全部都是平王東遷以后的作品③;馬銀琴《兩周詩史》認為,現(xiàn)存于《詩經(jīng)·王風》中的作品,大多出現(xiàn)于平桓之世,作品的創(chuàng)作下限當不出周莊王之世④;上海大學(xué)邵炳軍教授的《〈詩·王風〉創(chuàng)作年代考證(上) 》一文更進一步確定了《王風》中六篇詩歌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葛 》為周王族大夫刺平王東遷洛邑時棄其九族之作,當為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東遷洛邑初期所作,或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黍離》為周大夫閔宗周顛覆之作,當作于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年) 秦文公將岐東之地獻于王室以后,或周平王二十一年;《君子于役》為周王室戍守南申士卒妻子思夫之作,當作于周王室士卒戍守南申之時,即周平王三十六年(前735年) ;《揚之水》為周王室戍守南申士卒刺平王之作,當作于周王室派兵戍守南申之年或此后,即周平王三十六年(前735年) 或此后;《丘中有麻》、《中谷有 》皆當作于周平王之世(前770—前720) 。其余四篇,《兔爰》在《詩序》中記載作于桓王時期,但其實應(yīng)作于平王時期,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說明作者是生于宣王末年,當時社會還未衰敗,經(jīng)歷了幽王的昏暴,直至平王被迫東遷,社會動亂,才有了“逢此百罹”的感嘆?!毒雨栮枴分荒芫推涫仔蚧蚱涑霈F(xiàn)在《詩·王風》本文中的次序大致斷定其創(chuàng)作年代,應(yīng)在周平王時期或稍前,《采葛》、《大車》均文獻資料不足,具體年代無法考證,但根據(jù)其句式特點推斷,也應(yīng)該都不出周莊王之世。
《王風》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平王、桓王、莊王三個朝代,在這期間先有鄭莊公的小霸,鄭師與王師抗衡,后有周公黑肩欲殺莊王另立王子克之事,這給處于由盛轉(zhuǎn)衰的王畿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震動,社會政治生活劇烈動蕩,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發(fā)生動搖,人們的道德操守面臨考驗?!锻躏L》就是在這種時間背景下產(chǎn)生的。
關(guān)于《王風》的創(chuàng)作地點,班固《漢書·地理志》提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雹莅喙贪巡煌貐^(qū)人的行為和觀念傳統(tǒng)的差異歸因于兩個方面,一是“風”水土之構(gòu)成;二是“俗”君王之引導(dǎo)。也就是說,文化的形成發(fā)展離不開一定的環(huán)境。所以對《王風》的創(chuàng)作地點,自古爭論不大,其產(chǎn)生于東都洛陽一帶已是學(xué)界共識?!稘h書·地理志》明確記載:
周地,今之河南洛陽、 城、平陰、偃師、 、緱氏,是其分也。昔周公營洛邑,以為在于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至幽王淫褒姒,以滅宗周,子平王東居洛邑,其后五伯更帥諸侯以尊周室,故周於三代最為長久。八百余年至于赧王,乃為秦所兼。出洛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襄王以河內(nèi)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 小。⑥
洛陽位于中原地區(qū),處洛水之北,境內(nèi)山川縱橫、河渠密布,西依秦嶺,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南望伏牛山,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 河等十余條河流蜿蜒其間。洛陽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適宜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得這一帶植被眾多,交通發(fā)達。眾多的河流不僅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由于河流沿岸的植被茂盛,風景優(yōu)美,為詩歌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場所和創(chuàng)作靈感。
三
對王風詩所展現(xiàn)出的詩風特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的吳公子季札觀樂:“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⑦方苞《望溪集》卷一“讀王風”條曰:“十篇之中,淫志溺志、敖辟煩促之音無一有焉?!雹噙@與季札之評相類,都對《王風》做出了很高的評價?!睹娦颉吩?“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⑨《王風》計十篇,依《詩序》記載:《黍離》,閔宗周也;《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陽陽》,閔周也;《揚之水》,刺平王也;《中谷有 》,閔周也;《兔爰》,閔周也;《葛 》,王族刺平王也;《采葛》,懼讒也;《大車》,刺周大夫也;《丘中有麻》,思賢也。朱熹的《詩集傳》也言:“周既東遷,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合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故賦其所見黍之離離,與稷之苗,以興行之靡靡,心之搖搖。既嘆時人莫識己意,又傷所以至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雹鈴摹睹娦颉泛汀对娂瘋鳌范济鞔_看出王風這十首詩歌非閔即刺,充滿哀怨悲憤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因此,風衰俗怨成為了《王風》的主旋律。所以風衰俗怨的詩風特征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造就的。西周末年的內(nèi)憂外患加上自然災(zāi)害,周王室被迫東遷至洛邑,此時,天子只有其名已無其實,王室地位變得與諸侯無異。因此,諸侯崛起,戰(zhàn)亂紛爭,可以說是東周時期最重要的時代背景。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人們,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不免帶有時代的烙印,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自然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點。
那么在王風中風衰俗怨應(yīng)為其詩風的主流。如《中谷有 》,《毛詩序》記載:“閔周也。夫婦日以衰薄,兇年饑饉,室家相棄爾?!?從上述評論可以看出,這首詩的背景是一個離亂的年代,詩中女子被丈夫拋棄,走投無路,“遇人之艱難”“遇人之不淑”不僅反映出了當時婦女們的悲慘生活,也從側(cè)面展現(xiàn)了整個時代的動亂不安和禮崩樂壞。《君子于役》一詩《毛詩序》言:“刺平王也。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就詩本身而言,《毛詩序》所載平王之事并沒有體現(xiàn),而后世認為的婦人思念丈夫這一說法較為可信,如朱熹《詩集傳》認為這是一首婦人思念丈夫的詩“,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賦之”?。但無論哪種認識,有一點絕無爭議,即這首詩描寫的長久行役之事,這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周王室與諸侯國長年的戰(zhàn)爭,導(dǎo)致男子長期在外服役無法回家與妻子團聚。另在《黍離》中,《毛詩序》言“: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黍離。閔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這首詩奠定了《王風》的悲愴氛圍,展現(xiàn)了《王風》所有詩歌創(chuàng)作時的時代大背景,即王室東遷,周天子地位下降,周朝由盛轉(zhuǎn)衰。無論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還是對國家衰敗的惋惜,作者都沒有產(chǎn)生畏懼之情,只是在抒發(fā)自己的憂思。此詩對后世影響極大“,黍離”一詞已成為后世文人感慨亡國觸景生情時常用的典故。
此外,《王風》中還有一部分是描寫當時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的感情詩,雖然在《毛詩序》中各篇詩歌都被冠以了政治諷喻色彩,但從詩歌本身研究,這些只是純粹的愛情詩,反映了當時洛邑地區(qū)開放的民風。如《采葛》,描寫一個人對戀人的思念。“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歲兮”層層遞進,以見其思念之情越來越深?!洞筌嚒肥敲鑼懪訜釕倌凶拥脑姟?,則同室,死則同穴”這樣的誓詞堅定、熾熱,使人動容。《丘中有麻》是一首女子等待戀人的詩,記述了兩人定情的過程?!百O我佩玖”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如果男女相悅,便以身上所佩之物相贈。
從王風詩的緣由、時代地域以及對詩風特征的分析,王風體現(xiàn)出的風衰俗怨是其他國風所不及的。也正是這個原因,王風得以獨立成風,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為國風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①⑩? (宋) 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頁,第49頁,第56頁。
②⑨??? (唐) 孔穎達:《毛詩正義》,見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頁,第8頁,第260頁,第256頁,第252頁。
③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93頁。
④ 馬銀琴:《兩周詩史》,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359頁。
⑤⑥ (漢)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40頁,第1650頁。
⑦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162頁。
⑧ 劉毓慶主編:《詩義稽考》第三冊,學(xué)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4頁。
[1] 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 (宋) 朱熹.詩集傳[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3] 劉毓慶.詩義稽考[M] .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6.
[4]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 .北京:中華書局,1991.
[5] (漢) 班固.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6] 馬銀琴.兩周詩史[M] .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