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靜 (鄭州市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管理辦公室 450006)
從考古材料看,早在東周時期就有在死者面部附以綴玉面幕,身上斂以綴玉衣服的習俗。這種綴玉面罩和綴玉衣服,應是“玉衣”的雛形。1954年至1955年在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發(fā)掘的春秋戰(zhàn)國晚期和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中,在有些死者的臉部發(fā)現(xiàn)許多帶孔的玉石片,有的玉石片做成眉、眼、鼻、口的形狀,并按五官的位置排列,以象征人的臉部?!秲x禮·士喪禮》記載,古時覆蓋死者的臉部用“布巾”裹首用“掩”。這些玉石片可能原來是縫綴在這一類的復面織物之上的,已經(jīng)具有玉衣臉蓋的雛形;玉衣的頭罩,應是從“掩”演化而來的。中州路墓葬中有些死者身上也有一些帶孔的長方形玉石片,應是原來縫綴在死者殮服上的。這種縫綴玉片的殮服,可就是漢代出現(xiàn)玉衣的前身。
建國前已有漢代玉片出土,20世紀50年代又陸續(xù)出土一些銅縷、鎏金銅縷玉衣,但都是一些散亂玉片,看不到玉衣全貌。1968年,位于河北滿城縣的西漢中山王劉勝及妻竇綰墓各出土一套完整的金縷玉衣,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完整玉衣。
經(jīng)修復后劉勝墓的金縷玉衣,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可以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部分。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開。整套玉衣由許多不同形狀的玉片組成,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加以編綴,所以稱為“金縷玉衣”。劉勝玉衣是男式的,形體肥大,腹下有玉琮,全身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編綴玉片的金絲重1100克左右。
現(xiàn)在我國目前出土的漢代玉衣或玉衣片的省、市有北京、河北、山東、江蘇、河南、陜西、安徽、湖南、廣東和云南等。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斷,玉衣應是在西漢文景時期出現(xiàn)。從文帝時期至武帝前期的玉衣,暫定為早期玉衣。如廣州南越王墓、山東臨沂劉疵墓。劉疵墓出土的玉片形狀和金絲的編聯(lián)與滿城漢墓區(qū)別不大,只是沒有上衣和褲子。這可能是尚未發(fā)展到“玉衣”,是早期“玉衣”的一種形式,也可能是墓主等級不夠。南越王墓“玉衣系絲縷編綴,玉片四角穿孔,琢磨光潔。其他部位系粘貼玉片于麻布片上,再以素絹覆蓋,玉片磨制稍差,不穿孔”。
首先,在玉衣使用之初,人們還不重視編綴的質(zhì)料,著重在玉片本身。其次,當時尚未形成嚴格的分級使用制度。最后,南方特有的地方的風俗,與中原地區(qū)迥異。早期的玉衣多為長方形、方形、個別做凸字形,類似魚鱗甲的甲片,編綴的方式與鎧甲中的札甲相似,個別類似魚鱗。由于目前出土的玉衣數(shù)量不多,且大部分被擾亂,有關其形制問題尚待今后考古工作進展后進一步了解。
出土的西漢時期玉衣有有金縷、銀縷、銅縷、絲縷,也有不明何種縷質(zhì)的;質(zhì)地有玉也有以琉璃作為代用品。出土的東漢時期玉衣有,銀縷、鎏金銅縷玉衣、銅縷玉衣,也有不明縷質(zhì)的;玉片也有近石質(zhì)的。此外還有一些尚未發(fā)表的資料。
玉衣在漢代被稱為“玉匣”或者“珠襦”。玉衣的形制如同人形,而用玉片間以不同質(zhì)地絲線編綴,顯示出明顯等級差異。《后漢書·儀禮志》記載,漢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據(jù)已發(fā)表的考古資料,西漢時期的諸侯王如劉勝和某些列侯也使用了金縷玉衣。這說明西漢時期尚未形成嚴格的分級制度,或者是諸侯王擅自制造出了逾越等級的玉衣。而已出土的東漢資料說明當時的諸侯王和列侯使用銀縷或鎏金的銅縷玉衣,嗣位的列侯使用相當其等級的銅縷玉衣,這說明東漢時期形成了嚴格的玉衣使用制度。
漢代的玉衣同玉枕、玉手握、玉九竅塞、玉璧組成了玉斂葬的組合。結(jié)合墓葬形制可以看出,使用玉斂葬的大多是分布在西漢統(tǒng)治區(qū)域的中心地帶的崖洞墓,而玉衣與葬玉制度的盛衰變化也反應了兩漢時期社會狀況的起落。漢初天下初定,之中期后經(jīng)濟各方面逐漸強盛,也與玉衣從早期發(fā)展到完整成熟的階段吻合。
漢代皇族與高級貴族使用玉衣反映出當時社會上充斥著的巫教鬼神、迷信思想。當時的統(tǒng)治思想經(jīng)學也逐漸讖緯化,引發(fā)人們對鬼神思想的迷狂,對死后幸福的追求,流行以玉驅(qū)鬼。人必會死,不可避免。而漢人妄圖以玉殮尸防腐而護“靈魂升天”以致永生。事實證明玉衣并不防腐,劉勝在完整的金縷玉衣照護之下,尸骨完全朽爛,只剩下一些灰褐色的骨灰和牙齒碎片,更不會使之羽化登仙。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一具完好的女尸,內(nèi)臟器官均在,而死者并未使用玉衣,這也反諷了使用玉衣達到仿佛目的的不科學性。曹魏黃初三年,曹丕作《終制》,禁止使用“玉匣珠襦”,不僅僅因為這時候經(jīng)濟的衰落,而且玉衣已經(jīng)成為引人盜掘陵墓的主要原因。玉衣制度從此終結(jié),而考古工作也未發(fā)現(xiàn)漢代以后的玉衣。
[1]韓國河.《秦漢魏晉喪葬制度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2]姚士奇.《中國玉文化》.鳳凰出版社,2004.
[3]盧兆蔭.《再論兩漢玉衣》.《文物》,1989(10).
[4]盧兆蔭.《試論兩漢玉衣》.《考古》,1981(1).
[5]盧兆蔭.《滿城漢墓》 三聯(lián)書店,2005.
[6]陜西省文管會,博物館等.《咸陽楊家灣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7(10).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 《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
[8]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市東北郊古墓葬發(fā)掘簡報》.《考古》,1959(12).
[9]石榮傳.《兩漢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3).
[10]何介鈞.《馬王堆漢墓》.文物出版社,2004.
[11]揚州博物館.《揚州“妾莫書”木槨墓》.《文物》,1980(12).
[12]山東省博物館.《曲阜九龍山發(fā)掘簡報》.《文物》,1972(5).
[13]石家莊文管處.《石家莊北郊東漢墓》.《考古》,1984(9).
[14]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1(8).
[15]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蠡縣漢墓發(fā)掘紀要》.《文物》,1983(6).
[16]山東省博物館.《山東東平王陵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66(4).
[17]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等.《阜陽雙古堆西汝陰侯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8(8).
[18]郭建邦.《河南孟津送莊黃腸石墓》.《文物資料叢刊》,第四輯.
[19]鄭紹宗.《漢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變》.《河北學刊》,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