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中央音樂學院 100031)
對位技術在民族性合唱作品中的運用
——鮑元愷清唱劇《禹王治水》之復調(diào)探析
張 琪 (中央音樂學院 100031)
清唱劇源于西方,指17世紀初在意大利誕生的大型聲樂體裁。這一體裁被我國許多作曲家廣泛應用,近幾年來更有不少作品享譽海內(nèi)外,尤以鮑元愷作曲的清唱劇《禹王治水》影響最大。本文主要對這部作品的對位技術進行剖析,旨在探究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與革新、民族性及時代意義。
清唱?。挥硗踔嗡?;結構 ;賦格段;對位技術
禹王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據(jù)古籍上記載,大禹繼承他的父親鯀為之獻身的事業(yè),十三年中,為治理水患,走遍中原大地。治水期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更是婦孺皆知,這種公而忘私、奮不顧身的精神,也成為炎黃子孫世代尊崇的典范。 在鮑元愷先生看來,我們的祖先從不以自然界的對立面自居,更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他們認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一體。大禹為后人作出第一個榜樣,我們至今還能從他治水的過程得到啟發(fā)。作者從2007年5月收到詞作者過客從美國發(fā)來的腳本,歷時一年多,于2008年7月24日創(chuàng)作完成了《禹王治水》的鋼琴版合唱譜。
(一)音樂與歌詞的結構
這部清唱劇《禹王治水》共分七個樂章,分別為《洪水》《伯鯀》《理水》《涂山》《禹頌》《夏啟》和《孳孳》。作品具有嚴格的邏輯結構,表現(xiàn)出對先賢的崇敬和宗教般的情懷。整部清唱劇的七個樂章所表達出的主題情感,可以用14個字來概括——驚恐、悲壯、豪邁、凄婉、崇敬、平淡、輝煌。以下舉例幾個樂章進行分析:
第一樂章《洪水》是整個作品的開端,采用了復二部結構,由五個樂句最先呈示出狂野的洪水主題。呈示部的第二段是一段惶恐的旋律。第二部分開始于洪水主題的再現(xiàn),尾聲轉(zhuǎn)為琶音和弦解決到主三和弦,模糊的晨光,透霧而出。
第二樂章《伯鯀》,鯀在禹王治水的故事中是大禹的父親,他的故事充滿浪漫的悲劇色彩。這一樂章采用的結構為回旋曲式。這一樂章的主部主題是激昂慷慨的,但只有8-10小節(jié),第三次出現(xiàn)時,變化出一個尾聲。兩個插部均為20多個小節(jié),包含敘事部分和鯀的詠嘆。
《禹王治水》由第一樂章《洪水》開始營造氛圍,到第二樂章《伯鯀》的震撼始出,情如波濤,欲平還起。雖然鯀在禹王治水故事中本為配角,但在此曲的整個作品中,實則是一個關鍵,也是為了更好的引出禹王的出場和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的不斷實踐,可見作曲者是用心良苦。
(二)對位手法在清唱劇中的運用
1.多聲部形成的對位安排
在這部清唱劇中,作者運用了3種演唱形式來表現(xiàn)三個人物,分別是鯀(大禹的父親)、大禹、狐仙(大禹的妻子)。其中有一部分歌詞由女中音演唱,有的地方用合唱。但為了使合唱的音色更為豐富一點,有時候又讓女中音來演唱,而音樂中有些要交代比較細致的東西,則不用合唱而用獨唱來演唱,這樣就使得整部清唱劇變成為四個合唱、一個童聲合唱,一個混聲合唱,這樣的運用對于整個表演來說也是很完整和到位的。
2.對比性復調(diào)手法的運用
各個聲部演唱不同的旋律,形成對比,成為《大禹治水》中常見的對位手法。
3.單旋律主題線條中“潛伏”的橫向復調(diào)思維
整部清唱劇采用了主題貫穿的形式,將作品連貫的一氣呵成。其中有兩個主題在全曲中不斷的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它是由描寫洪水的主題下行的“ⅰ76”,和另一個描寫禹王的主題“56155”對比構成。這兩個主題的抗衡,成為了全曲的結構動力。
4.獨特的賦格段
第五樂章《禹頌》,是整個清唱劇的眼,唯一的一段賦格,雖然僅一句話但是卻寫出了一個極富哲理性的賦格,并且通過賦格展開而變得更加寬廣。這一個賦格運用了雅樂調(diào)式的羽調(diào)式,作者把西方傳統(tǒng)的音樂形式賦格中國化。e小調(diào)轉(zhuǎn)到b小調(diào),(e-b-e-b-e),升1-升4,正好適合。
綜上所述,清唱劇《禹王治水》是部偉大的作品,它的成就在于:
第一,在音樂風格上將西方音樂體裁與中國音樂風格結合;在表現(xiàn)形式上豐富多樣;在音樂發(fā)展手法上既統(tǒng)一又靈活多變,中西調(diào)式轉(zhuǎn)換的寫法游刃有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真實自然,生動貼切。
第二,該劇基本做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雖然是借用古代傳說的題材,但是內(nèi)含借古喻今之意,突出了中華民族呼喚英雄的內(nèi)涵。
鮑元愷整部作品中,最令人回味無窮的就是它用天真的童聲(代表未來),優(yōu)美的四重唱(代表人),渾厚的合唱(代表天和地)處理成一個非常柔和的結尾,把中國人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哲學思想和老子的無為都體現(xiàn)在一起,使得這部清唱劇不僅是一部宏偉的音樂作品,更是一部反應了時代呼聲的作品。
[1]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1.10.2002.10.
[2]侯錫瑾.西方早期合唱藝術[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