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態(tài)度:
“中國模式對學生的教育雖然嚴于應試,但很重視文化基礎培育;而美國模式,對學生的教育,更重于思創(chuàng),兩者都有很強的優(yōu)勢,也各有很突出的問題,只有兼收并蓄的日本模式,可以很好地揚長補短?!?/p>
唐駿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家庭,首先取決于家長對子女的關系定位,他個人比較認可的是父女關系是一種對等的關系: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
唐駿還在微軟擔任總裁時,有一年他鼓勵6歲的女兒獨自坐飛機,從美國西雅圖轉機到東京再到上海。女兒不僅答應了,還付諸了行動。這件事很讓唐駿自豪:“也許有人說,6歲的孩子這樣做是不安全的,但我認為,飛機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而且出生在美國的惟子有英語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惟子在美國的玩伴家庭都是這樣鼓勵孩子自由發(fā)揮的,因此,我判斷惟子能完成這次獨立旅行。”女兒11歲時,唐駿才正式將她接到國內。
按照大多數中國家庭的想法,如果條件允許,希望從小把孩子送到國外。但唐駿表示,他并不希望女兒今后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卻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在女兒回國接受教育的方式上,唐駿采取了“大圈子包含小圈子”的做法。唐駿將女兒送到上海的一所美國學校,這里的老師和學生全部擁有美國護照或者美國國籍,女兒在這里一方面延續(xù)了她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同時可以在華人大圈子中汲取中國文化。
唐駿的家在上海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南京路上,按照唐駿的想法,選擇生活在這一街區(qū),一方面是為了晚上應酬便利;另一方面可以顧家,并且和女兒能夠有更多時間相處。
2012年,按照女兒的選擇,惟子考上了波士頓大學,攻讀心理學專業(yè)。在唐駿將女兒送入學校轉身離開的瞬間,他發(fā)現,惟子長大了。作為父親,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也許只有一個堅實的背影。也許等自己老了,可以這樣說:我教育好了女兒,并且成為所有父親應該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