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 潘寧
【摘要】網(wǎng)絡流行語的英譯不是簡單的語言層面意義的轉換,而是要求譯者能對原語和譯語文化的信息進行準確把握。本文擬從模因論視角出發(fā),結合流行語模因的傳播過程,從全新的視角探討流行英譯中的歸化和異化。
【關鍵詞】模因論 網(wǎng)絡流行語 模因傳播 歸化 異化
一、引言
自從20世紀70年代翻譯理論研究出現(xiàn)“文化轉向”以來,越來越多學者注重從文化層面對翻譯進行整體性思考。廖七一(2001:232)曾指出,“文化轉向”極大地提升了翻譯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把翻譯研究從文本對照和語言分析的狹隘空間中解放出來,拓寬了人們的研究視野,加深了人們對翻譯本質的認識。
1模因傳播過程中的歸化異化策略。歸化和異化最早由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歸化指在翻譯過程中采用明白、流暢的風格,以使目標語讀者對外來文本的陌生感降到最低;而異化則指生成目標文本時會通過保留原文中某些異國情調的東西來故意打破目標語慣例的翻譯類型(Shuttleworth,2008:59,79)。
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往往存在共性,原語文化中的模因在譯語文化中往往可以找到相似模因,對其潛在宿主產生相似的感染。為了使譯語讀者產生與原語讀者閱讀原文時基本相似的讀者反應,譯者往往采用歸化翻譯的方法,即盡可能“接近讀者”。
正如生物體要靠遺傳和進化來延續(xù)其生命基因一樣,文化也需要通過繼承和進步來延續(xù)其文化基因;不同的是,模因通過非遺傳的方式得以復制和傳播。而復制忠實性是模因能否得到成功復制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原語模因在語言、文化和風格上被盡可能完全地復制,這正是異化翻譯追求的目標,即“接近作者”。
在模因傳播的初級階段,往往采用歸化翻譯的方法。在文化交流的初期,原語模因和譯語模因、甚至由各自進化的產物所構成的、業(yè)已存在著的模因世界往往都存在巨大差異,譯語中的潛在宿主可能因無法解碼異國模因的異化翻譯,而直接拒絕接受感染,從而致使原語模因在傳播過程中“死去”。但是,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和理解的加深,不同語言之間的共同認知環(huán)境日益增多,譯語讀者的求新、求真心理和模因的復制本性將不再滿足于歸化翻譯(尹丕安,2006:41),異化翻譯因此成為模因傳播的趨勢。
毋庸置疑,歸化翻譯往往會給譯語讀者帶來與原語讀者相似的讀者反應。但是,從模因論來的角度來看,歸化翻譯卻剝奪了譯語讀者接觸原語模因的機會,使譯語讀者無法成為潛在的宿主,原語模因也無法實現(xiàn)其在譯語文化中的新的生命周期。
二、網(wǎng)絡流行語英譯過程中的歸化異化應用
在韋努蒂看來,歸化和異化不是簡單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譚載喜,2009:245)。歸化和異化并不等同于意譯和直譯,強調的不是語言的表達形式而是翻譯過程中貫徹的態(tài)度和觀念,是一種文化邏輯,呼吁將翻譯放在社會政治、文化和歷史的范圍來考察。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語言文化也日趨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保護文化多樣性是翻譯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流行語英譯中,譯者應該盡可能多地保留漢語特有的語言和文化,既可以擴大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又可以通過翻譯實現(xiàn)文化輸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趙念渝(2008)曾指出語言是表達最直接、最前沿的軟實力的體現(xiàn)。因此,在急需加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形勢下,譯者應該采取異化的態(tài)度,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來減少漢語文化的虧損,忠實地復制原語模因,爭取感染更多的宿主,從而促進漢語模因在英語世界得到復制和傳播。
三、結論
當然,在流行語英譯中提倡異化并不是否定歸化的合理性和積極影響。歸化是流行語英譯初期的必要手段,如:“餃子(jiaozi)”的早期譯文為“dumpling”,“太極(Taiji)”最早被譯為“shadow boxing”等等。在流行語的翻譯過程中,歸化是模因傳播初期的必要手段,而異化則是模因傳播的必然趨勢,二者相得益彰,同等重要。
參考文獻: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7.
[3] Shuttleworth. M,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譚載喜主譯.翻譯研究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59,79.
[4]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32.
[5]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45.
[6] 吳光華.漢英大詞典[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7]尹丕安.模因論與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39-42.
[8]趙念渝.翻譯、編譯背后的“語言”軟實力[N/OL].(2008-4-20)[2010-9-28].http://www.news365.com.cn/bsjhcdjy/200804/t20080420_1840340_2.htm.
*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311049017Z)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