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紅
現今,情境創(chuàng)設已經成為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數學素材,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力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已成為許多老師的追求的最佳學習境地。那么,但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課堂教學中到底應怎樣營造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需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在情境創(chuàng)設與數學價值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fā)展呢?我認為在實踐中要從這幾個方面考慮。
一、貼近生活,營造數學情境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孩子的全部學習活動,都伴隨著他們情感的參與。積極的情感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在教學中,真實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也會跟著活躍起來,進而達到數學思考的目的,相反,過分追求情境化而沒有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情境的創(chuàng)設的太過牽強,甚至“情境假造”,讓人有“造假矯情”之感,讓學生不明所以,甚至無所作用,因而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要做到教師有真情,學生感受真境。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一位老師結合教材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境:
師:“小朋友們,你們都去過超市或商場嗎?”
生:“去過!”
師:“那小朋友們在超市或商場買過東西嗎?能向大家介紹一下買過什么東西,用了多少錢嗎?”
生1:“我買過一個文具盒,用了6元錢。”
生2:“我買過一些好吃的,大約用了20元錢?!?/p>
生3:“媽媽帶我買過一個玩具汽車,花了12元錢?!?/p>
……
師:“像小朋友們剛才說的6元、20元、12元……這些錢都叫人民幣”(板書:人民幣)
……
創(chuàng)設這樣一些有的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是學生所經歷過、體驗過的情境,還有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是現實生活中他們所感興趣的具有懸念的生活素材,都很容易拉近知識與生活的關系,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更易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緊扣知能,體現數學本味
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有“數學味”,而不能讓創(chuàng)設的情境只成了單純的生活情境,造成學生只對情境中的圖片、游戲本身感興趣,卻忽視了情境中蘊藏的數學思考及數學價值,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知識的掌握,而且會模糊學生的思維。因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從數學本身出發(fā)。聽過這樣一節(jié)“梯形面積的計算”課的事例,老師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境:小兔要去一家廣告公司應聘,公司經理就給了他這樣一道題,只要它能算出圖中廣告牌需要多大鐵皮就錄用它,(出示梯形圖廣告牌)……這樣一個畫面簡單有趣而又主題鮮明。
“平均分”是小學生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要突破該難點,關鍵是理解,課堂上,讓學生操作,在具體的情境中探討,讓學生充分的體驗、感受平均分,又通過給平均分取名稱,讓學生參與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這樣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誘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fā)了學生產生探求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通過一定的實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這樣的情境教學,喚起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投入到數學思考中去,從而達到了一種積極的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開拓思維、開發(fā)智力,主動的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能力。
三、重視需要,凸顯情境實效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情境創(chuàng)設追求的是生動有趣;為了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追求的是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生成數學問題。兩者的有機融合才會讓情境創(chuàng)設發(fā)揮出它的實效,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不能讓情境“外衣”覆蓋了數學“內核”,而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把學生引導到環(huán)境中去,自然的學生發(fā)出了學習需要,即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使得情境能完它的任務,發(fā)揮出實效,如教學“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時,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今天咱們進行一次特殊的考試——學生考老師!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p>
師:“你們任意舉出一個最簡分數,老師馬上告訴你們這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p>
生1:“3/8”
師:“能”
生2:“7/12”
師:“不能”
生3:“13/80”
師:“能”
生4:“74/99”
師:“不能”
……
生:“老師,您是怎么這么快判斷出來的?”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特征,你們想學習嗎?”
……
這樣的情境設置,學生剛開始就以極高的興趣進入到教學中,由考驗老師產生興趣,又通過一個“懷疑——信服”的思維過程,無形之中產生“老師為什么能這樣快地判斷出來的”疑問,因而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通過比與分數的聯系,讓學生思考,訓練了學生突破空間進行思維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更具跳躍性,也為學生留有一定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使數學情境得以提升,并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經歷有效的學習過程,總結提煉活動中的數學思考過程與數學規(guī)律,獲得高效的教學效益,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處處感受著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使學生在探究的樂趣中學習動機得到持續(xù)激發(fā),思維會被充分激活,可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在學習、探索知識中,對新知的探索會更主動,使學生在美的情境中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思維能力得到充足的發(fā)展,可使學生真正變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真正變“學會了”為“會學了,因此我們所選擇的情境必須很好的承載數學內容,能有效地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提供有力支撐,最大價值地為數學課堂服務,提升課堂效益,更好的體現數學價值,惟其如此,才能使“情”“境”和諧,彰顯出數學精彩。
【作者單位:灌南縣長江路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