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彩虹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高級中學;蘇州大學 2011級教育碩士,江蘇 蘇州 215000)
打造特色政治課堂,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
俞彩虹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高級中學;蘇州大學 2011級教育碩士,江蘇 蘇州 215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如何打造特色、高效課堂,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的價值追求,是所有思政課教師一直在努力探索和思考的問題。作者結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以高中政治三冊必修教材(經(jīng)濟、政治、哲學)為例,探討了在打造具有時政特色、思辨特色、實踐特色的課堂過程中,應如何有效落實和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
高中政治 時政特色 思辨特色 實踐特色 三維教學目標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如何打造特色、高效課堂,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的價值追求,成為所有思政課教師一直在努力探索和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一線教師一定要把體現(xiàn)學科特色、遵循認知規(guī)律、結合師生實際等多種要求進行有機整合和有效呈現(xiàn)。在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的理念下,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政治、經(jīng)濟、哲學等理論知識,不斷提高學生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引領學生達到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以高中政治三冊必修教材(經(jīng)濟、政治、哲學)為例,談談在政治教學中如何打造特色課堂及如何有效落實和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
聯(lián)系社會生活,洋溢時代氣息,是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力所在。我國現(xiàn)行政治新課標提出:課堂教學要與時俱進,要立足于讓學生了解世界的發(fā)展動態(tài),知曉國家的發(fā)展狀況,把握自己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存在價值。因此,政治課的教學必須結合時事,順潮而動,不斷創(chuàng)新。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其課程內容的核心價值,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和社會主義政治方向的引導。由于教材內容的編寫具有相對滯后性,因此在進行理論教學時,必須緊密聯(lián)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變化實際,做到與時俱進。在《政治生活》教學中,我會經(jīng)常適時恰當?shù)匾靡恍┡c講授內容有密切聯(lián)系的時政熱點,打造具有時政特色的政治課堂。
在教學《政治生活》第八課“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第一課時內容時,我便選擇以“釣魚島問題”這一時政熱點作為切入口。首先,巧妙地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形式——播放視頻來激趣。其次,根據(jù)該視頻資料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問題,使學生在直觀感性、形象生動的視角中探詢、剖析視頻材料,理解、感悟本課時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播放的視頻資料大致涉及以下內容:近來,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宣布“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和北小島,實施所謂“國有化”,挑起中日釣魚島爭端。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在各大公開場合就釣魚島問題表明嚴正立場……根據(jù)以上內容,引導學生分析:(1)中日為什么在釣魚島問題上出現(xiàn)爭執(zhí)?(2)中日關系一波三折說明了什么?(3)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嚴正立場表明了我國怎樣的態(tài)度?選用此熱點問題貫穿整節(jié)課有如下意義: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從政治角度分析推導出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是引起沖突的根源;我國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的態(tài)度和立場(即達成本課時內容的知識目標)。其次,讓學生結合歷史知識,從當前的時代背景解讀日本、美國等國的行為,提高整合運用不同學科間知識分析國際社會政治現(xiàn)象的能力(即達成能力目標)。再者,通過這一時政熱點的滲透,升華了課堂主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起了他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即達成了情感目標),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教學功效。
在政治學教學中,對于我國一些重大會議的召開,是必須讓學生了解的社會熱點。因此,在教學《政治生活》第五課“人民代表大會”一課時內容時,可以結合每年一度的“兩會”最新資料與學生分享;在教學第六課“我國的政黨制度”一課時,可結合黨的十八大召開播放喜迎十八大的圖片和相關時事資料,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和情感……
總之,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很強的學科。政治課教學只有突出時政性,關注社會熱點,從中汲取源頭活水,才能充分滋養(yǎng)課堂。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時政知識與課本知識的融合,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飛躍,提高運用相關知識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由外到內的情感升華,最終有效達成課堂“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xiàn)出政治學科的真正教育價值。
思維品質是學習品質的核心。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是一門思辨性很強的課程,思辨性是其魅力所在。一切哲學問題都需要在思辨、爭鳴、交流中得以加深理解。對此,政治教師應努力打造具有思辨特色的政治課堂,為學生積極參與思維訓練創(chuàng)造更多條件,讓課堂展示理性思辨的魅力,讓思維在生命的課堂里飛揚。在教學時,可以依托課程教材,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并通過層層設問的方式對學生循序誘思,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產生靈性的感悟、積極的探索、激情的創(chuàng)造,從而逐步走向真理。
在教學《生活與哲學》第九課“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這一知識點時,因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不易被學生理解,因而它是第九課教學的重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對此,我以教材67頁的漫畫為依托,“一境到底”,化抽象為具體,設置一系列問題,步步深入,引導學生探究,化解難題。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漫畫,讀懂漫畫中的人、物、語言,明確漫畫的主旨、中心思想。隨后,設計了一些問題。問題一:“注意觀察甲、乙(注:拿火把的一方是甲,另一方是乙)兩人所處的位置及動作,判斷甲要干什么,并從中看出兩人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對此問題,學生很容易判斷出雙方是一種對立狀態(tài),自然而然能引出矛盾的斗爭性。問題二:“甲敢燒斷乙頭上面的繩子嗎?為什么?”通過該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甲乙兩人雖然對立,但又是統(tǒng)一的,即矛盾雙方具有同一性。雙方憑借懸掛在同一條繩子上這個外在條件,是相互依存的,“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此即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種表現(xiàn)。教師進一步引領追問,問題三:“甲乙兩人的這種狀態(tài)是否永遠不變?如果不是,試想一下,有什么辦法能使之改變?”如此設問,進一步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有學生靈機一動,借助漫畫中的一只老鷹,展開了發(fā)散性思維:“甲正好被天空中飛過的老鷹襲擊了,受了傷,乙趁機奪走了甲手中的火把,此時雙方的優(yōu)劣地位就發(fā)生了根本轉變。”由此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種表現(xiàn),即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你變成我,我變成你”。最后,教師結合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斗爭性及同一性二者之間的關系。由此探究過程可見,問題是探究之本、思維之源。教師通過梯度問題的設置及探究活動的層層展開、深入,可使學生在思辨中求知(即達到知識目標,掌握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這一知識點);在思辨中發(fā)展(即達到能力目標,提升自身思考、分析相關探究問題的能力);在思辨中感悟(即達到情感目標,學會用矛盾的觀點即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
在教學《生活與哲學》第十二課“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時,我運用教材99頁上的事例展開探究,并設置探究問題:“許衡在口渴難忍的情況下仍不為所動不去摘梨,你是如何理解他‘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價值觀?”“如果你是許衡,你會怎么做?為什么?”“到底什么樣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值得提倡的?”通過這種層層深入、循序誘思的追問引領方式,大大激活學生思維。學生有感而發(fā),最終通過思考和討論得出書本知識結論(即達到知識目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正確的價值觀及判斷標準應該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并且,這一正確的價值取向將使學生受益終身,指導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確的抉擇(即達到能力、情感目標)。
總之,教育不在于能告訴學生一個真理,而在于善于教會學生怎樣發(fā)現(xiàn)真理。真正的課堂,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是一種思想的交流,思維的激活。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其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并且這一過程對教學目標中知識的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華都有巨大作用。只有當學生真正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得出的結論和啟示才是最能被他們內化的,是最有價值的。
現(xiàn)代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應服務于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因此,教學必須從課堂和書本中走出來,走進社會,回歸生活,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統(tǒng)一。
高中政治必修一《經(jīng)濟生活》教材,正是立足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的有機結合,力求引導學生認識經(jīng)濟生活,適應經(jīng)濟社會的實踐活動?!督?jīng)濟生活》倡導學生走出學校,開展專題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受到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熏陶,并在此過程中學會交流、分享與合作。
在教學《經(jīng)濟生活》第三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內容時,我引入了實踐環(huán)節(jié)。首先,在課前布置學生羅列整理最近一個月來自己零花錢的使用情況。期間,許多學生在家長的共同參與中一起搜集資料,獲得了較翔實的消費數(shù)據(jù)。然后,在課堂上,“曬”出了幾份具有代表性的消費“賬單”,組織學生當堂分析討論。整個過程中,同學們暢所欲言,參與度極高。最終,學生在消費展示和課堂討論中加深了對消費相關知識的認識(即達到知識目標),理解了在消費過程中踐行正確的消費觀的重要性(即達到情感目標)。另外,在講授完本課時內容后,我還鼓勵學生在課后開展“這月我當家”課后實踐活動,向自己的父母了解本家庭的收入情況及消費支出情況,并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當家理財”,為自己家庭制訂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應用能力(即達到能力目標)。
在教學《經(jīng)濟生活》第五課“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時,預先布置學生利用周末進行社會調查,到人才市場了解市場就業(yè)的相關信息。通過采訪調查,學生的情感、心靈受到很大觸動,不少學生感慨頗深(即達成情感目標):當看到有些大學生投了好幾份簡歷但工作仍沒有著落時,他們知道了什么叫“就業(yè)難”;當看到不少大企業(yè)以待遇不菲的條件招聘不到技術人員時,他們感受到了什么叫“用工荒”;當看到不少大學生寧愿在家待著,也不愿意到條件相對艱苦的崗位上工作時,他們明白了樹立正確就業(yè)觀的重要性;當看到有些大學生面對好的工作但因無法勝任而被淘汰時,他們感悟到了要找到一份理想工作,需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真實地感受到了當今就業(yè)現(xiàn)狀,在課堂上再講就業(yè)問題及解決對策時,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即達到知識目標)。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社會實踐等活動,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踐行。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學到的知識變得更加鮮活、豐滿、深刻;有利于學生切實提高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獲得更深刻的生活體驗,等等。有效地實現(xiàn)了知識、能力、情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總之,目標引領教學,而教學又進一步豐富完善目標。新時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學科教育的特色,努力打造特色課堂,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并舉,引導教育與自我教育并重,說服教育與體驗教育結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讓學生們在學知識的同時鍛煉能力;在學知識和鍛煉能力的同時自然融入情感體驗;在豐富情感的同時進一步反促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有機統(tǒng)一。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鄒文翠.打造“四性”哲學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3.
[3]胡來章.深入淺出、巧妙設問、化解難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