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玉華
〔關(guān)鍵詞〕宣傳心理學;青少年;德育
宣傳心理學是研究如何將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宣傳領(lǐng)域,探索宣傳活動中的心理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學科,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應用領(lǐng)域。學校德育工作包括宣傳和教育,將宣傳心理學的觀點和成果運用到德育工作中,會對學校德育工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宣傳心理學的觀點
1.趨向作用
宣傳心理學認為,僅從正面強化正確觀點并不能保證人們一定會對錯誤的觀點給予應有的抵制,還必須通過對錯誤觀點的斗爭、批駁來提高對錯誤觀點的免疫力。要使人們不僅形成對正確觀點的肯定趨向,還要形成對錯誤觀點的否定態(tài)度,建立同錯誤傾向作斗爭的趨向。
2.“自己人”效應
宣傳心理學表明,在宣傳中存在一種“自己人”效應,即宣傳者和受眾之間如果建立了一定的親密感情,彼此存在某些觀點的一致性,那么受眾一般都會不由自主地、既迅速又容易地接受宣傳者的觀點。
3.同化評定律
宣傳心理學認為持多種不同立場的人對同一條信息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評價:人們會把和自己立場相距較遠的立場評價為相距更遠的立場,從而充耳不聞,難以接受;人們會把和他們的立場相距較近的信息評價為和自己的觀點更為接近,樂于接受。這分別是宣傳心理學中的對比評定律和同化評定律。
4.“合法化”效應
宣傳心理學實驗表明,一個人如果一開始就公開表達了與自己團體相對立的觀點,即使在團體以后對該問題作出明確結(jié)論時,也往往仍然固執(zhí)地堅持己見,并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獨立”的觀點。而如果是團體內(nèi)部的對立觀點,要改變團體成員原來隱藏著的對立觀點則容易得多。這在宣傳心理學中被稱為“合法化”效應。
5.“權(quán)威者”效應
宣傳心理學實驗資料證明,宣傳者的權(quán)威性直接關(guān)系到宣傳的效果。如果受眾認為宣傳者是一位有威望的權(quán)威人士,那么受眾就會看重他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模仿。同時,他們也更愿意相信他所展示的內(nèi)容,受他影響的程度就更大、更深。
二、宣傳心理學的啟示
1.從糾錯開始,創(chuàng)德育機會
趨向作用啟示我們,要善于從錯誤中尋求德育切入點,提高學生對所犯錯誤的免疫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避惡趨善的品質(zhì)。
就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特點而言,他們常常容易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其實正是德育的巨大資源。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做過這樣一件事:他看見他的學生打死一只麻雀,便領(lǐng)著這個學生找到了一個雀巢,里邊有幾只雛雀嗷嗷待哺。蘇霍姆林斯基自言自語地說:“它們失去了媽媽,現(xiàn)在誰也沒有辦法救活它們了?!边@情景使這個學生非常懊惱。二十多年以后,這個學生找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對他說:“當時您沒有嚴厲地批評懲罰我,但我總覺得從打了那一彈弓之后,世界上的小鳥的啁啾聲都變得少了似的……”
蘇霍姆林斯基正是巧妙地利用這個學生的錯誤激起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喚醒了他的自我教育。讓學生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內(nèi)心的自責和內(nèi)疚,從而吸取了深刻的教訓。這樣的教育效果遠比直接告訴他要愛護鳥類、保護自然更有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師引導學生從他們所犯的錯誤中受到教育就是喚醒學生的自我教育,它所產(chǎn)生的內(nèi)心震撼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對錯誤產(chǎn)生更強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2.統(tǒng)一“戰(zhàn)線”,促德育實效
“自己人”效應提示我們,要使德育產(chǎn)生實效,德育工作者必須做學生的“自己人”,彼此之間建立真誠的朋友關(guān)系。
情感是德育的血和肉,它在德育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師生之間僅僅是管理與被管理、教育與被教育甚至是批評與被批評的關(guān)系,那么學生對老師永遠只能是敬而畏之,畏而遠之。情感因素被抽去了,德育就失去了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德育效果就很難產(chǎn)生。所以,要想產(chǎn)生理想的德育效果,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從情感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消除隔膜感,成為學生的“自己人”。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自己人”效應會讓我們的德育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從學生出發(fā),展德育魅力
同化評定律告訴我們,在德育工作中不要將目標一味拔高,內(nèi)容“假大空”,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而要從學生本身的思想、生活出發(fā),在他們能夠接受的立場附近尋找教育切入點,因材施教。
“老師講的,不是我們想的,我們想的恰恰沒人回答。”這個中學生的話可以說是觸到了我們德育的痛處。盧梭說:“說教之所以最沒有用處,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說的,既沒有區(qū)別也沒有選擇?!焙鲆暳藢ο蟮膶嶋H,忽視了對象的區(qū)別,遠離了對象的立場,我們的德育怎么會有效果!
所以,要使德育真正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就必須切合學生的心靈,回答學生最關(guān)心的問題,尋找教育目標與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的最佳結(jié)合點,在學生樂于接受的立場附近尋找教育切入點,在理解中去引導學生。
4.從團體借力,德育無形化
“合法化”效應說明,我們德育工作要學會借助學生團體開展工作,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工作需要做得超前,有預見性,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漸。事實上,德育工作者往往是在做亡羊補牢的工作,問題明朗化了,后果出現(xiàn)了,我們才想方設法去教育、去堵塞漏洞。滯后被動的工作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在工作中做先知先覺者,做有心人,敏銳及時地從“風吹草動”中預知可能出現(xiàn)的事態(tài)。當事情有苗頭時,我們可以及時開展主題班會課,組織團體活動等,通過了解學生的觀點、團體的傾向等信息,讓學生能及時意識到問題,把問題解決在萌發(fā)狀態(tài),讓教育在無形中起作用。這種無形中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學生自愿、自覺地進行了調(diào)整,往往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這才是高明的教育。
5.借權(quán)威之力,增德育影響
“權(quán)威者”效應顯示,德育過程中教師不僅是主導,更是主體,他自身的道德示范作用比單純說教更有效,即通常說的“身教重于言教”。
長期從事德育研究的北京教育學院關(guān)鴻羽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如果教師把教育內(nèi)容滲透在自己的言談舉止中,學生就會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學生會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tài)度、情趣、品行甚至行為舉止、板書筆跡等。
教育觀念上,很多教師不能建立完整的學生觀和素質(zhì)觀,唯分數(shù)成績論英雄;具體師德表現(xiàn)上,時有辱罵、體罰、甚至虐待學生的現(xiàn)象見諸報端。這樣的師德,何以為人師表,談何德育!
李鎮(zhèn)西說:“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边@才是教育的真諦。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品學修養(yǎng)所凝鑄成的威望是一面看不見的旗,是一句沒有聲音的口號,它能給受教育者以深刻的、終生的影響。
在自然而然的氣氛中對學生施加影響,是使這種影響產(chǎn)生良好效果的條件之一,換句話說,學生不必在每個具體情況下知道教師是在教育他,教育的意圖要隱蔽在友好和無拘無束的相互關(guān)系氣氛中。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鄉(xiāng)市鳳鳴高級中學,桐鄉(xiāng),314500。該校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單位)
編輯 / 丁 堯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