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文 李濱序
【摘要】中英語中的稱謂語由于源自不同的文化,兩者有很多的不同之處,而明確它們的差異,有助于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本文主要從兩種文化不同的價值取向,影響兩種文化的不同傳統(tǒng)思想,以及語言學中等同和權勢關系角度來分析,進而明確中英文稱謂語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稱謂語 差異 文化根源
一、中英文稱謂語差異
1.中英文文化中“名”的不同使用慣例。中國人常常驚異于美國人直呼對方首名的現(xiàn)象。不管是親朋好友之間,師生之間,還是上司同事之間,首名的使用都極其普遍。甚至于兩個剛被介紹認識的人也會直呼對方首名。在中國,人們只有在愛人、朋友和同學之間才會互稱其“名”(非全名),因為在中國人心目中,稱呼對方的“名”代表了他們具有更親密的關系。如果同不那么親密的人相處,人們更愿意稱呼他人或被他人稱呼全名。
2.中英文文化中親屬稱謂的不同使用方式。中國人習慣于用親屬稱謂代替他人普通的社交稱謂。在中國,對沒有親緣關系的陌生人使用親屬稱謂是非常普遍的。在中國人的思想中,這種親屬稱謂可以簡單有效地拉近雙方的距離,制造友好的關系。然而在美國,親屬稱謂只能用于家庭成員之間。
3.中英文文化中其他頭銜的不同使用方法。在中國,人們喜歡用他人的職業(yè)來稱呼對方,比如老師、教授、醫(yī)生、護士等等;崗位和官階也可以作為他人的稱謂來使用,如主任、經(jīng)理、老板、主席、廠長等等。但在英語文化中,只有少數(shù)職業(yè)可以作為他人的稱謂,比如醫(yī)生和教授,這樣的職業(yè)頭銜非常有限。
二、中英文稱謂語差異的文化根源
中英文稱呼語差異的文化根源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第一,平等觀念對孔子的階級理論;第二,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第三,等同和權勢關系也對稱謂語的使用有著極大的影響。
1.平等觀念對孔子的階級理論。在英語文化中,人們一直著重強調的就是獨立自主,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平行關系至關重要。他們呼吁平等高于權力。因此,他們擁護這種對稱的人際關系,口號是:人們生來平等?——民主和個人解放是所有人的愿望。相比之下,中國社會卻被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所影響。在超過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中,中國文化一直被孔子的教義“仁”、“禮”所統(tǒng)治,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2.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中國人更具有集體主義精神,而西方人更具有個人主義精神,也加更利己主義(Gudykunst, 1994:43)。集體主義強調以社交單元為中心,比如家庭、組織或者社會,當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起了沖突,個人利益必須為家庭利益讓路。從中國人使用的稱謂語中,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集體主義的存在,比如姓氏永遠居于名字的前面。在中國,即使沒有任何家庭關系的人,也會被冠以親屬稱謂。自我主義和利己主義來源于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他們強調的是這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他從屬的組織。稱謂語的使用習慣,也擴展到社會中,讓人們可以不用去仔細考慮一個人的地位和年齡,而輕松的給他們稱謂。
3.中英文文化中的權勢與等同關系。由布朗和吉爾曼研究得出的語用學理論?——權勢與等同關系,作為語用學中的一條理論,用來描述社會中兩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布朗和吉爾曼通過研究幾種歐洲語言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發(fā)現(xiàn)稱謂語的選擇由兩種因素決定,那就是等同關系和權勢關系。作為社會語言學的一條術語,“等同關系”不僅僅代表了平等和日常的人際關系,也代表了對建立平等關系,親密,共同利益以及相互分享的渴望。不管它代表了什么,它的核心意義就是平等。而“權勢關系”一詞,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成就等密切相關。權勢與等同關系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然而,不同社會對這兩種人際關系有不同的態(tài)度,也許在某一文化中等同關系比權勢關系更重要,反之則亦然。換而言之,在一種文化中,人們可能對等同關系更敏感,而另一種文化中的人則對權勢關系更敏感。
英語文化中,人們更傾向于接受等同關系導向的人際關系,強調個人主義和低權力距離,所以在這種文化中的人更享受這種平等和獨立的社會人際關系。首名作為一種稱謂語,以前多用于表現(xiàn)兩人的親密關系,現(xiàn)在則越來越多的用于普通的人際關系之中,即使是年齡和社會地位有差距的陌生人之間,首名都有廣泛的使用。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孩子們用首名稱呼長輩,這并不代表孩子們不尊重長輩,這只是體現(xiàn)了一種親密和等同關系。
三、結語
簡而言之,復雜對簡單,特異性對通用性,是中英文稱謂語的最基本區(qū)別。稱謂語是組成口語交際的主要部分,它顯示了獨有的文化特征。為了能夠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避免語用學的錯誤使用和交流時的錯誤傳達,本文建議在中國的英文學習者要更注重自己的交流能力,尤其是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社會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Du Xuezeng.1999. A tentative Comparison of First Naming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 [A]. In Hu Wenzhong(ed).Aspectsof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ceedings of Chinas and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7-219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王魯男.二語教學中的文化關注:英漢語中的稱呼[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