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籬
我見到二姐時,她正躺在小黑屋的水泥地上
岳母死那晚上,我夢見她光著膀子
大嫂死那晚上,妹妹給我打了十二次電話
我是眼睜睜地看著母親咽下最后一口氣的
我預(yù)知了大姐的死,卻不能遞給她一根稻草
親人啊,你們一次次以肉體消亡的方式
為我做示范
是想告訴我什么?
我不知道何時何地,將為誰,做同樣的示范
只知道有淚的悲傷與無淚的悲涼
區(qū)別仍在于時空這個大命題
深宅大院,于現(xiàn)代化的太倉
而言,依舊不起眼。仿佛黑暗
被陽光遮掩
黑暗中仍有光亮,一如
你青銅雕像的眼睛,洞穿了時代的
旋渦,卻看不透一介書生的命運
苦讀成才的故事,略顯老套
一文而天下聞,也并不新鮮
你的困惑在于: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我的痛苦在于:
網(wǎng)絡(luò)時代,公知大V眾多
能為庶民樹碑立傳者沒幾個
你二十六歲,憤而作《五人墓碑記》
我雖生于編伍之間,也常懷憤怒之心
但人過中年,仍寫不出一首
蹈死不顧之詩
——致見君
還是不可免俗地想到了那個詞
用在它身上,感覺比用在某某橋
更恰如其分
因為它更寂寞。那種趁醉走馬六十里
的寂寞,日落群峰西的寂寞
暴雨來臨前,狼突豕奔的寂寞
你我一樣,生為小詩人
卻常懷萬古愁的寂寞
如果真有那個潭,我愿意稱它
左氏潭。它應(yīng)該在橋的西側(cè)
東側(cè)住著那個酷愛自由
而才美外現(xiàn)的人
到我們這個年紀,傳說就比不上
酒話了。你有趙人的海量
我卻空懷燕人的酒膽
三杯通大道啊
踏橋如搖籃
你確信腳印會越踩越深
而不是被覆蓋?
有詩為證,我從不敢奢望
連你也不能,永久地為我做證
哪怕是偽證
還是交給滏陽河吧。你看它
黑云壓城,卻獨自靜流
如果不是用長焦鏡頭
年過半百了
我還不知道
人間萬姓仰頭看的
月亮
看起來竟像一只
臟皮球
石灰白的表面
拖泥帶水的
還隱約可見
西瓜的條紋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
居然還有瓜臍
哪有什么皎潔啊
更何來月華如練
這讓我這個半生為文的
窮酸書生
如何寄托下半生的
萬古愁
所有的碑
都是樹給后人的
告訴你
這是這
那是那
骨氣
不是子彈打光了
就用石頭
而是連尸骨
都不給與我為敵的人
是的
尸骨
只能還給父母
只能留給故土
犬牙差互的
不是山峰
是人心
上帝如父母
對孩子們
總有偏心的一個
把太行山最翠綠的部分
給了七步溝
把雨水最豐沛的一夜
給了花草,樹木
巖石,溝壑
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都有光芒
宛如藍月亮,紅月亮
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都會吟唱
或虎嘯龍吟
或環(huán)佩叮當(dāng)
此刻,那些失眠的人
是耳目一新的
那些以酒洗胃的人
在萬物接受清洗中
正聆聽
碎玻璃的聲音
雪,下在了不該下的地方
怎樣猛的藥性,才能治愈
這層人世的悲涼
怎樣鋒利的手術(shù)刀
才能切除
這白色的腫塊
悲傷如初啟瓶蓋的啤酒
開始時四溢,繼而裹滿周身
這液體的炸彈啊,洶涌著
洶涌著尋找引信
你在他鄉(xiāng)遭罪
我在故鄉(xiāng)受活
這是金秋的一天
早晨的一縷光線,透過窗玻璃
正打在妻子擺弄花草
稍顯蒼老的手上
飛翔的塵埃,分享這
靜謐的一刻
新鮮的蔬菜
讓我覺得生活的全部
在此:請趁我大好年華
煮沸我。這煙火的人間啊
給點兒顏色,遠遠不夠
你賜予傷口,我還以乳汁
熱鬧的公園
被大爺大媽們一再翻炒
有人老歌老唱
有人醉心國事
在一叢金銀木的紅果間
遷徙中短暫停留的繡眼鳥
聽到了這一切
腳下是清溪
抬頭,有云朵
隨我至此
·創(chuàng)作談·
一座城市,因人居而成、因人聚而興。同時,人也會隨著所在城市的興衰榮辱而影響生活乃至人生的走向和命運。城與人的相互依存關(guān)系,決定了城有人的氣質(zhì),人也有城的秉性。
唐山人文氣質(zhì)的形成,源于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地緣特性。唐山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母親河——灤河切斷燕山,形成峽口——喜峰口,最后注入渤海。這一地緣的特殊性,決定了唐山人既有大山的雄渾、敦厚、真誠、實在,又有大海的博大、闊遠、包容、開放。
二是工業(yè)屬性。唐山是近代工業(yè)的搖籃,在近代工業(yè)史上,曾創(chuàng)造過六個第一。在推進工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唐山人無形中形成了超前的現(xiàn)代思維。著名詩人張學(xué)夢的代表作《現(xiàn)代化和我們自己》,以大量的代表現(xiàn)代文明的器具、意象、詞語入詩,在當(dāng)時的中國詩壇振聾發(fā)聵。
三是地震傷痛。歷經(jīng)災(zāi)難、死里逃生,至今還生活在這座重傷城市的人們,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無疑有著“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式的達觀。
四是文化因襲。唐山古屬燕地、幽州,是燕趙文化中“燕”一脈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成為“感慨悲歌”這一重要氣質(zhì)的一部分。同時,建安文學(xué)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深深地影響了唐山的詩人、作家。
這些人文氣質(zhì),在我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表現(xiàn)。特別是我常常保持對良莠善惡的追問。這是作為詩人的擔(dān)當(dāng)。為社會發(fā)聲,其痛苦是必然的,因為你看到或感知到了黑暗,詩人必須在黑暗中發(fā)光,以此驅(qū)除黑暗。詩人應(yīng)該是社會人中的智者與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