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魏平城時代的佛唄文化

      2014-06-30 08:25:36郭靜娜杜斗城
      關(guān)鍵詞:平城云岡石窟佛教

      郭靜娜,杜斗城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一、佛唄文化的起源及發(fā)展歷史

      佛唄源于印度,指舉行佛教儀式時的歌詠之聲,其抒情性強且富含佛理。根據(jù)用途佛唄可分為兩類:(一)唱奏給佛、菩薩等的法式音樂;(二)唱奏給現(xiàn)實中佛教信徒的民間佛樂。

      受古印度熱愛音樂傳統(tǒng)的影響,佛唄文化在印度地區(qū)發(fā)展極盛。鳩摩羅什就曾在《高僧傳》中對古印度的佛唄狀況描述為“……其宮商體韻,以人弦為善,見佛之儀,以歌贊為貴,”并指出“經(jīng)中偈頌,皆其式也?!笨梢姰敃r天竺佛唄文化發(fā)展已相當成熟。而傳說釋迦牟尼佛也曾在靈鷲山說法時,為眾生頌唱《地神陀羅尼經(jīng)》,可見佛唄在佛教中確有“宣唱法理,開導眾心”的作用。因此佛陀對佛唄的功德大大贊嘆,并鼓勵弟子以音樂作為供奉三寶的重要方式,并在經(jīng)典中記載了以音樂供奉的功德,如《佛說超日月三昧經(jīng)》所載“供養(yǎng)尊得何功德?佛告長者……音樂倡伎樂佛塔寺及樂一切,得天耳徹聽?!?/p>

      佛唄在我國的初傳約為漢代,《晉書·樂志》記載張騫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帶回佛曲《摩訶兜勒》。之后隨著佛教自東漢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中國,法式儀軌也不斷完善,佛唄作為法式儀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隨之傳入中國。當時在華傳授佛唄的僧人,大都來自天竺、西域等地區(qū)。由于佛唄來自域外,均采用梵語演唱,節(jié)奏旋律也與漢樂相異,因此佛唄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中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正如慧皎在《高僧傳》所釋:“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復,漢語單奇”??梢娪捎阼笠襞c漢語的差異造成當時佛唄流傳并不廣泛。鑒于此,來自域外的佛唄文化一直與中國文化發(fā)生著碰撞,三國時,曹植“漁山制梵”,并在熟解梵音的基礎(chǔ)上多有創(chuàng)作,《高僧傳》記載其成就:“創(chuàng)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之后東晉時的廬山慧遠(334—416年)進一步完善了以音樂為途徑,弘揚佛法的制度。《高僧傳》稱贊慧遠:“……每至齋集,輒自升高座,躬為導首。廣明三世因果”。其功德為“后代傳受,遂成永則”。齊梁時,竟陵文宣王蕭子良“集京師善聲沙門”——龍光、普知、新安、道興、多寶、慧忍、天寶、超勝、僧辨等,專門創(chuàng)作研討佛教音樂。而《隋書·音樂志》也記載梁武帝蕭衍,親制“《善哉》、《大樂》、《大歡》等十篇佛樂”,由此佛唄在與中國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南方溫婉、北方粗獷兩種不同的風格。

      對于北方地區(qū)佛唄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及狀況,鮮有詳細的論述,或有提及也是十分模糊,令人難解。而北方地區(qū)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為其吸收、融合異域文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歷代統(tǒng)治者篤信浮屠,客觀地推進了北方地區(qū)佛唄文化的發(fā)展。

      二、北魏平城時代佛唄文化的發(fā)展

      北魏是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期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統(tǒng)治中國北方(386—557年)的主要政權(quán)。北魏早期定都于盛樂 (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后于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tǒng)一北方地區(qū),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領(lǐng)導的大型王朝,北魏統(tǒng)治中國北方約一個世紀,都于平城就達96年。在定都平城期間,北魏統(tǒng)治者早期信奉巫術(shù)雜卜,后逐漸接受了來自古印度的佛教,直至文成帝、孝文帝統(tǒng)治時期佛教達到了鼎盛,不僅“敕有司于五級大寺內(nèi),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萬斤”,而且于平城西16公里處,開鑿云岡石窟。2010年云岡聯(lián)合考古隊在山頂試驗區(qū)南部(33窟以西)發(fā)掘一處較完整的北魏佛教寺院遺址,之后又在云岡窟頂八字墻以東發(fā)掘一處北魏至遼金的建筑遺址,據(jù)張慶捷先生推測此處北魏寺院應是北魏定都平城時所建造。規(guī)模龐大的寺院遺址反映出當時佛事儀軌的完善,那么依附于佛事儀軌的佛唄也應得到了較好地發(fā)展。佛唄文化在北魏流傳的過程中,為了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也不同程度地與當?shù)匚幕诤?。由于北魏地處北方,在與外域戰(zhàn)爭、商業(yè)往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著外來文化的影響,據(jù)《魏書》記載:皇始二年(397年),拓跋破中山,原屬西晉的一批“伶官樂器”在經(jīng)過五胡亂華近百年的輾轉(zhuǎn)交接后,終為北魏所得。神元六年(428年),太武帝西征夏國,俘虜了赫連昌,又將夏國的樂工和樂器遷往平城。之后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西征涼州,俘獲國主沮渠牧犍,將西涼樂遷往平城,這樣在北魏的音樂文化中又含有了濃重的西域樂舞成分。而北魏的建國者鮮卑族本就源自漠北,流傳甚廣的鮮卑歌曲《真人代歌》“:上敘祖宗開基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跡,凡一百五十章”,表現(xiàn)出濃厚的具有鮮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西域樂舞的輕快、鮮卑音樂的粗獷又融合漢民族的肅穆,從而使北魏平城時代的佛唄文化表現(xiàn)出獨特的風格,而這種獨特性在北魏平城時代所建的云岡石窟中及同時期的墓葬中都可顯露端倪。

      云岡石窟開鑿于公元5世紀,現(xiàn)存編號洞窟45個,其中1—20窟為北魏定都平城時所建洞窟,這些洞窟雕有樂器形象共500余件28種。這些種類繁多的樂器,應是當時佛唄演奏所用樂器,為今天研究北魏平城時代佛唄的發(fā)展狀況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具體描述可見下表。

      與此同時,在同時期的北魏墓葬中,也發(fā)現(xiàn)了相似的樂器。在山西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葬中,幾尊隨葬伎樂俑手中分別持①氣鳴樂器:篳篥、橫笛、胡笳;②弦鳴樂器:箏、箜篌、琵琶;③膜鳴樂器:鼓類;④打擊樂器:鈸。在大同的司馬金龍墓葬中,同樣發(fā)現(xiàn)了相似的樂器:①石棺床樂器雕刻:其上雕飾有樂伎,手持不同的樂器似在演奏美妙的音樂,由右至左分別為銅鈸、雞婁鼓、簫管、排簫、曲頸琵琶、舞者、五弦、塤、篳篥、行鼓、橫笛、束腰鼓;②石座樂伎雕刻:所雕樂器分別為:五弦、行鼓、橫笛、篳篥、曲頸琵琶、排簫、細腰鼓??梢钥闯鰺o論是石窟中的樂器雕刻,還是墓葬中出現(xiàn)的樂器,都出現(xiàn)了較為相似的樂器組合。再將以上樂器與《隋書·音樂志》所載漢族清樂、西涼樂、龜茲樂、天竺樂所用樂器譜對比、分析,可見龜茲樂與天竺樂所用樂器較為相似,基本以弦鳴、膜鳴樂器為主;漢樂則以打擊樂器為主,同時搭配弦鳴樂器。而西涼樂所使用的樂器應是漢樂與龜茲樂樂器的融合,可見當時西域音樂對涼州地區(qū)音樂的影響。而北魏平城時代所使用的樂器則是最大程度地吸收了龜茲樂所使用的樂器,同時融入漢樂弦鳴樂器,而為了適應鮮卑民族游牧的生活特點又拋棄了漢樂中“鐘、磬”等具有龐大體制的樂器,這也印證了《隋書·音樂志》所記載的公元384至公元436年,北魏所屬地方與天竺、龜茲、西涼、疏勒、安國、高麗等地區(qū)有頻繁交往的史實。

      表1 云岡石窟中的樂器形象

      由上述可見,云岡石窟平城時期出現(xiàn)的樂器雕刻,以及同時期北魏墓葬中的樂器元素,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與西域樂器以及鮮卑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可以推測,這些樂器組合所奏出的音樂也必定飽含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異域風格。而云岡石窟作為中國唯一的一座由皇家出資開鑿的石窟,在其中所展現(xiàn)的音樂舞蹈,也應是匠人以鄭重、肅穆、虔誠之心雕鑿,其目的應是娛佛,供奉三寶,在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中就提到鼓、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等樂器,并且指出這些樂器所奏出的佛唄之音不僅可以供奉三寶、稱頌佛德,而且可以使人心神寧靜,益于修道。經(jīng)文中所提到的樂器應是演奏佛唄所用樂器,使之與云岡石窟所出現(xiàn)的樂器對比,可見其種類接近,進一步證明石窟中所雕樂器應是北魏平城時代演奏佛唄所用樂器。因此也就反映出北魏平城時代佛唄文化不同于南朝的具有豐富域外風格的特點。而由同時期北魏墓葬所現(xiàn)樂器與云岡石窟這一佛教圣地所雕樂器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北魏平城時代佛唄文化與世俗音樂的相互融合,以及佛教音樂在民間的廣泛流傳,這也說明北魏平城時代佛教的發(fā)展處于盛世階段。

      三、北魏平城時代佛唄文化對隋唐音樂的影響

      (一)隋唐對西域音樂文化的融合 燕樂是統(tǒng)治者用于娛樂的音樂。隋初的燕樂以清商伎、安國伎、國伎、龜茲伎、天竺伎、文康伎、高麗伎為主,名為“七部樂”。后隋煬帝又將國伎改為西涼伎,將文康伎改為禮畢伎,把疏勒、康國兩伎與七部樂并列,稱為“九部樂”。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取消了禮畢伎,增加了高昌樂和新創(chuàng)的燕樂,名為“十部樂”。通過隋唐對宮廷燕樂內(nèi)容的規(guī)定可以看到,雖然其以漢族傳統(tǒng)音樂為主,卻同時吸收了西涼、龜茲等西域地區(qū)的音樂。在當時以漢文化為主流的時代,仍能對西域文化借鑒、融合,這應是北魏時期對文化開放政策遺風的延續(xù)。

      (二)隋唐與域外音樂文化的交流 北魏平城時代對音樂文化的兼容并蓄的風格,也推動了隋唐時期與亞洲各國音樂文化的交流。1、與日本的交流。日本音樂早在南北朝時期已傳入我國,隋唐時期交往更加頻繁。隋開皇二十年至唐昭宗乾寧元年,日本曾派遣隋使、遣唐使達22次,學習包括音樂在內(nèi)的中國各種文化。日本奈良正倉院等地現(xiàn)就存有屬于我國唐代的樂器,如:橫吹、琴、五弦琵琶、箏、腰鼓、豎箜篌等;2、與朝鮮的交流。12世紀初朝鮮的音樂分為唐樂和鄉(xiāng)樂,所用樂器也多以我國樂器為主,如:笛、篳篥、琵琶、箏等;3、與緬甸、越南、柬埔寨的交流。隋唐時期這些國家曾多次派樂師來我國表演,客觀地促進了音樂文化的交流。

      結(jié)語

      起源于印度的佛唄文化,隨著佛教傳入中土地區(qū)后,在與中原地區(qū)文化相融合的同時,逐漸形成了南方婉約、北方粗獷的風格。對于南方佛唄文化的發(fā)展及風格歷來敘述詳明,然而對于北方佛唄文化的特點與風格鮮有論述,筆者根據(jù)北魏平城時代所開鑿的云岡石窟及同時期墓葬中所出現(xiàn)的樂器元素,并結(jié)合相關(guān)佛教經(jīng)典,發(fā)現(xiàn)該時期佛唄文化不僅具有鮮卑游牧民族的粗獷,同時融合了天竺、龜茲、西涼樂的元素,而其中也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對漢樂進行了吸收,多種風格的融入,使北魏平城時代的佛唄文化呈現(xiàn)出不同于南方佛唄的特征,同時由該時期墓葬中所出現(xiàn)的樂器元素,也可以肯定佛唄文化在民間的發(fā)展,從而確定北魏平城時代的佛唄與佛教發(fā)展的同步性。而北魏時代這種對音樂文化的開放性,無疑對隋唐音樂文化模式的形成及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

      [2](北齊)魏 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唐)魏 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4]王 恒.云岡石窟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2.

      [5]王昆吾,何劍平.漢文佛經(jīng)中的音樂史料[M].成都:巴蜀書社,2002.

      [6]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J].文物,1972(03):20-29.

      [7]劉俊喜.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8]趙昆雨.云岡石窟樂舞雕刻研究[J].敦煌研究,2007(02):34-43.

      [9]鄒燕凌.中國漢傳佛教梵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5.

      [10]祁文源.中國音樂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11]宋博年,李 強.絲綢之路音樂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平城云岡石窟佛教
      山西大同開源街北魏石室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季刊(2024年1期)2024-01-01 00:00:00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shù)
      北魏孝文帝遷都環(huán)境因素考論
      中州學刊(2018年10期)2018-01-12 09:29:46
      云岡石窟的文物數(shù)字化探索與實踐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討
      絲綢之路與北魏平城
      黑龍江史志(2015年5期)2015-11-07 08:25:22
      去云岡石窟看浮雕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云岡石窟中的交腳造像
      肇东市| 桃江县| 洪雅县| 尼勒克县| 陇川县| 永春县| 益阳市| 德兴市| 洪洞县| 大庆市| 南郑县| 平潭县| 潜山县| 青神县| 乌拉特后旗| 贵定县| 伽师县| 永吉县| 黎川县| 霍城县| 吉木乃县| 宝坻区| 翁牛特旗| 新疆| 齐齐哈尔市| 平武县| 六盘水市| 莆田市| 淮阳县| 夏津县| 昌乐县| 隆尧县| 咸阳市| 英吉沙县| 宝坻区| 凤城市| 中超| 日土县| 青浦区| 酉阳|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