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雷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城鄉(xiāng)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等問題愈發(fā)突出。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生源問題直接關系到農村教育的發(fā)展和農村學校的去留,日益為社會所關注。面對生源萎縮、學校撤并的現狀,不得不深入思考。所以,轉變傳統(tǒng)觀念、優(yōu)化教育資源、統(tǒng)籌資源配置、尋求模式轉型已成為農村中小學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一、農村中小學生源萎縮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自然減少和中小學生進城就讀人數急劇增加,農村中小學生源萎縮問題日益凸現,各學校都出現學生人數逐年下降的情況,從人數減少到班級壓縮,到最后一些學校不得不面臨撤并。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人去樓空”的現象,為農村中小學的發(fā)展前景蒙上了陰影。
二、農村中小學生源萎縮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人口自然下降
近十多年,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加之孩子撫養(yǎng)和教育成本的不斷攀升,農民對計劃生育國策的認識普遍提升,人口總數自然下降,適齡兒童數量隨著減少。
(二)城市化發(fā)展及農村產業(yè)結構變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農村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現象十分普遍。由于失去父母的監(jiān)管與教育,留守孩子的諸多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于是家長千方百計地將孩子帶在身邊,送進城市學校就讀。
(三)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導致教育發(fā)展失衡
受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xiāng)教育本來存在差距。在資源配置上,最需要扶持的農村教育往往被忽視,從而加劇了城鄉(xiāng)差距。許多村民對當地教育現狀不滿,所以才想盡辦法將學生轉到城鎮(zhèn)學校去,這種大規(guī)模的學生流動就像股市中的“羊群效應”一樣,一小部分學生的流動已影響到大多數家長的心態(tài)。而轉出的往往是農村的優(yōu)質生源,學校發(fā)展陷入惡性循環(huán)。面對越教越少、越教越差的教育現狀,農村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四)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薄弱
雖然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不斷加強,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相比明顯落后。不少年富力強的骨干教師流向城區(qū)學校,農村教師老齡化嚴重、師資結構不合理的現象較為突出。
三、農村學校生源萎縮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
(一)對城區(qū)中小學的影響
1、導致城市教育資源短缺。城區(qū)學校教學資源原本處于飽和狀態(tài),而大量農村學生流入城區(qū)學校后,使部分學校不堪重負,甚至騰出了圖書館、實驗室等作為教室。以秦州區(qū)石馬坪中學為例,2012年9月全校2238名學生、29個教學班,班級平均人數超過77.2人,學生“兩操”都無法正常開展。
2、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難度加大。城區(qū)學校普遍場地狹小,發(fā)生學生擠踏、沖突事件的可能性大增,一系列安全問題讓學校提心吊膽。進城就讀學生來自不同學校,學習習慣不同、知識層次不一,教師教學工作量加大,增加了教學管理難度。
3、社會輿論壓力凸顯。由于生源多、班額大,教學效果受影響。很多城區(qū)都采取了應對方法,如收借讀費,成績限制入學,辦輔導班強化,沒有學籍空掛學生等,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乃至違紀違法問題,備受社會輿論關注。
(二)對農村教育發(fā)展的影響
1、農村中小學生源萎縮,致使教育資源閑置浪費現象嚴重。近年來,國家投入農村教育經費比重加大,很多校舍都是新建的,也配置了多媒體教學設施、生化實驗室,圖書室等。但現實是有很多學校面臨撤并或閑置,秦州區(qū)中梁中學楊家河教學點于2010年撤并,中梁學區(qū)兩處村級教學點先后撤并;平南鎮(zhèn)丁川附中因學生大量轉出于2010年變?yōu)榻虒W點。
2、農村教師教育教學積極性受到影響。不少農村骨干教師被選調進城,加之大部分成績好、有潛力的學生流入城區(qū)學校。面對越教越少、越教越差的教育現狀,農村教師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3、農村學校發(fā)展受阻,前景堪憂。面對“人去樓空”的現狀,農村教育出現諸多矛盾:教育投資和學校撤并的矛盾,資源增加與學生減少的矛盾等,使農村中小學的發(fā)展前途迷茫。
四、農村中小學生源萎縮情況下的辦學方向
充足的生源是一所學校生存的必要保障。學生數量的減少給農村中小學校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zhàn)。農村中小學在這種不利的處境下,辦學思路該作出如何樣的調整?筆者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或許能給當前的農村教育帶來轉機。
(一)加大宣傳力度,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
各級政府、教育主管行政部門加強執(zhí)法力度,嚴格控制中小學生流失,使義務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大力宣傳《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另一方面,切實制定和完善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價值觀,以配合《義務教育法》的實施。
(二)加大培訓力度,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再也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它是事關農村教育未來的實際問題。筆者結合所看到的農村教師教學現狀,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 針對教師老齡化的情況,可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后,安排后勤、宿舍管理或者指導青年教師等工作,讓老教師覺得學校給予了照顧,又覺得老有所為。
2、學校全力支持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走出去,請進來”,積極營造有利于教師健康成長的氛圍,為教師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3、抓好課改培訓,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充分激發(fā)教師“自我發(fā)展”的愿望,在促進師資整體水平提升的同時,建設高素質的骨干教師隊伍。
4、學校建立學習制度,以各種方式鼓勵教師主動學習。
(三)細化教育管理,實行小班額教學
生源萎縮是近期農村教育的一種普遍現象,也正好適應小班額教學。相對于城市學校班額大,教師疲于應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學生得不到全面關注的現象來說,農村實施小班額教學,教師能夠有效地兼顧一般輔導和重點輔導,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全面的關注。
(四)精心規(guī)劃布局,構建寄宿制學校
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遏制生源外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必須站在為人民服務的立場上,構建寄宿制學校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
首先,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布局。根據本地實際和農村區(qū)域特點,在人口相對集中、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qū),重點建設一些寄宿制學校,以便優(yōu)化與整合教育資源。
其次,加大投入,辦一批學校規(guī)模和教育質量較高的寄宿制學校。要籌建標準化的學生食堂和寢室,配套內部設施,基本滿足農村學生住宿就讀的需要。
再次,寄宿制學校在教師配備上要多于其它普通學校,學校既要承擔傳授知識的重任,又要管理學生的飲食起居??蓪⒁徊糠纸處熛冗M行前期培訓,轉化為生活老師,為構建優(yōu)質的寄宿制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整合閑置資源,興辦鄉(xiāng)村幼兒園
農村中小學生源逐年萎縮,校舍、師資等教育資源大量閑置,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是擺在教育部門和基層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根據國務院關于發(fā)展學前教育的有關精神,在當前農村學前教育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農村中小學閑置的教育資源正好用于辦學前教育。在條件較為便利的村鎮(zhèn)大力提倡“小幼一體化”辦學模式,不失為一種好的舉措。這樣既利用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又破解了當前農村幼兒“入園難”的問題。大量適齡幼兒入園學習,對提高小學教育質量和鞏固生源具有積極作用。
總之,中小學生源逐年萎縮是我們農村中小學當前面臨的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正視這一現象和問題,積極調研并制定應對之策以確保農村教育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潤勇:《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年第1期《“農村中小學生進城就讀”現象思考》.
[2]李淼:《教育與經濟》 2011年第04期《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的基礎教育公平》.
[3]張春燕:《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農村中小學生流失的原因及對策》.
(作者單位:秦州區(qū)李子學校,甘肅 天水 7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