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暉+諸葛淼
董利軍,這個生于1987年的年輕人是一名大學生村官,目前擔任蘭溪市游埠鎮(zhèn)洋港村書記助理。說起蘭溪的農副產品,他如數家珍:“蘭溪有紅糖、土菜油、小蘿卜、蓮子等很多土貨?!?/p>
為什么對土貨感興趣?原來,他和另外兩名大學生村官合伙開了一個名為“村村緣土特產館”的網店和兩個線下實體店,幫助農民拓寬渠道,多賣點錢。價賤傷農是農村常見的現象,由于銷售渠道不廣、信息閉塞,農民往往會碰到辛苦一年,種的養(yǎng)的農產品賣不出去的難題。董利軍他們就琢磨,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結合線下店鋪的形式,幫助農民解決難題。
網店從2013年9月開始上線,在蘭溪、金華市區(qū)各設一個實體店。除了實體店雇人外,網店的維護和運營基本是三個年輕人輪流用業(yè)余時間打理。目前,他們投入近20萬元,開業(yè)半年多,線上線下的總營業(yè)收入10多萬元。過去蘭溪小蘿卜只在周邊有名氣,現在連東北都有客戶喜歡上小蘿卜的口味。
大學生村官做電商有幾個障礙:一是時間無法保證。大學生村官在村里有各種事務,下班后時間不多,無法滿足客戶24小時在線及時回應的要求;雇人運營又沒有資金。二是資金短缺,雖然有相關扶持政策,但是銀行融資、政策補貼還是難以到位。第三企業(yè)電商的沖擊,企業(yè)做電商有資金、貨源等優(yōu)勢,大學生村官的網店沒有優(yōu)勢。
董利軍說,資金短缺是大學生村官做電商的最大難題。另外,和農民的對接上也有障礙。很多農民的產品不錯,但是沒有QS論證,農民的商品意識薄弱等都制約農產品轉化為商品。不具備商品基本的要素,電商很難切實幫助到農戶。
金華的農村,許多地方特色產業(yè)非常明顯(如義烏的小商品,東陽的木雕,永康的五金,武義、磐安的土特產),但因為地理空間的局限,很多產品沒有成為商品。董利軍說,他想聯合全市的大學生村官注冊一個“金華市大學生村官”的商標,建立一個大學生村官電商聯盟,專門出售金華本地的農副產品。
近幾周,市委組織部、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先后組織了三期大學生村官電子商務示范培訓,先后有100多名大學生村官接受了培訓。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招才局局長李雄偉說,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作為不可或缺的一個領域,面臨著迅猛發(fā)展的良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