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主要具體地闡述概念隱喻這一概念,并且將其進行分類闡述,在每一個方面都會舉出例子來具體論證概念隱喻,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與隱喻這一概念作對比分析,以加深對概念隱喻的理解。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人們借助已知事物認識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本科通過對詩篇《賦得古原草送別》的鑒賞,分析概念隱喻理論在這首詩中的作用。
[關鍵詞] 概念隱喻;認知語言學;詩學;映射
隱喻是人類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人類概念系統(tǒng)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隱喻性的。隱喻作為人類概念系統(tǒng)中深層次的核心概念,對人類日常的思維方式和話語表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隱喻是人類組織概念系統(tǒng)的重要基礎。從認知的角度可以看出概念隱喻理論對認知語言學的貢獻。隱喻不僅是語言表達思想時既經(jīng)濟又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還是思維和認知的工具。就語言的透明度而言,使用語言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對人類的各種經(jīng)歷進行白描式的描寫,這是一種無標記的體現(xiàn)形式。另一種方式是進行曲折方式的描寫,這是隱喻體現(xiàn)形式。在認知語言學領域內(nèi),隱喻是一種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也是語言學界一個很熱門的研究話題在傳統(tǒng)隱喻理論的基礎上,語言研究者應對現(xiàn)代隱喻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有較為清楚的了解。
一、概念隱喻理論
關于概念隱喻理論的具體闡述以及通過鑒賞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分析概念隱喻對詩篇的作用。
我們用“建筑物”這個具體的詞匯來表示“理論”,這樣一來,就達到了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這樣就能更易理解,增加了抽象事物的具體性,因此,我們是把“理論”當成了“建筑物”,即“理論是建筑物”。隱喻意義就是某一個具體詞匯背后的抽象意義,它使得我們對一個抽象的詞匯有了更加形象化的理解。Lakoff 認為諸如“理論是建筑物”這樣的觀念在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稱之為“概念隱喻”。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按科舉考試規(guī)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顿x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用古原草這一具體植物的特點來表達抒發(fā)送別友人時抽象的依依惜別之情。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進而給讀者的思維印象中刻畫出古原草的形象,將古原草(始源域)映射到送別時的情感(目標域)上,使其概念化,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已的規(guī)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fā)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殺不了。在這里,我們就能夠充分體會到概念隱喻的作用了,本身人們對于親人,朋友的思念是抽象的,通常人們是不會想到用具體的事物來表達的,但是通過這首詩,我們通過古原草這一植物本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以及它那種強烈的,不能被任何外界事物摧毀的特性,使我們將其與作者對友人的感想自然的融合到了一起,所以,概念隱喻的映射作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使其概念化。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jīng)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通過探討隱喻映射的本質(zhì)特征,本文回答了以下幾個基本問題:確定映射水平和映射內(nèi)容的原則以及源域與靶域在映射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源域映射到靶域的內(nèi)容由以下三條原則確定:1)不變原則要求源域在向靶域映射時,其映射內(nèi)容必須與靶域的意象圖式結構(邏輯結構)一致;2)多元隱喻的映射內(nèi)容由構成該多元隱喻的基本隱喻決定;3)當一個源域能用來理解不同的靶域時,與源域相關的語義中心決定映射的內(nèi)容。
二、概念隱喻理論的局限性
概念隱喻理論在備受學者青睞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局限性。概念隱喻理論問世以來,就曾面臨學術界異樣的觀點,國內(nèi)外學者都注意到概念隱喻理論的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在方法論方面,該理論的語料不是來自大型的語料庫檢索,它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真實性常常受到置疑。萊可夫的概念隱喻理論缺乏用來確定概念隱喻的量化標準。如果說我們能夠接受THEORlES ARE Bull DINGS(理論是建筑物)作為一個概念隱喻,是因為英語中的確存在一系列用描寫“建筑物”的詞語描寫“理論”的隱喻表達。
總之,概念隱喻理論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無論對于學術界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非常大的意義,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學術概念。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7-22.
[2]李福印.概念隱喻理論和存在的問題[J].中國外語,2005(2):90-97.
[3]王晶芝.楊忠隱喻在政治新聞語篇中運用的可行性探討[期刊論文]-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作者簡介:鐘宇紅(1989—),女,籍貫遼寧盤錦,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