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道德行為的重要標志之一,它能反映個體的知識和道德水平。國民的道德行為習慣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而兒童素質的提高與發(fā)展直接影響國民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文明禮儀及其習慣的養(yǎng)成,對兒童的終生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好的坐姿、好的舉止,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儀表也會讓孩子容易得到周圍朋友的好感,更容易被他人所接受,而獲得良好的發(fā)展空間,孩子也會變得更有自信。禮儀不是一下子就能學會的東西,它是通過父母良好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不斷熏陶、滲透、強化而積累形成的。要想讓孩子懂得文明禮儀,父母也必須具備相應的素質,因為您隨時隨地都在給孩子做禮儀示范。
兒童禮儀教育,宜早不宜遲,家長們是關鍵的教育者,不妨從現(xiàn)在開始就做足功課,做好孩子的第一個禮儀老師吧。今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給孩子們送上“學會優(yōu)雅”的禮物。
日常生活禮儀
教孩子注意自己的儀表儀容。這是給人的第一印象,整潔的儀表得體的儀容,是良好修養(yǎng)的外在體現(xiàn)。這樣,大家對寶貝的印象分就會直線上升啦。
進餐禮儀。孩子在進餐時的表現(xiàn),很容易折射出他們的禮儀教養(yǎng)。父母要教會孩子在進餐時保持安靜,姿勢正確,不與人爭搶食物,不隨意交談,不浪費食物。
尊老愛幼。稱呼長輩用尊稱,要在生活中體貼長輩,孝敬長輩。在家中要主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學做落落大方的小主人,在有客來訪的時候熱情有禮地接待,懂得最基本的電話禮儀。
社會交往禮儀
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禮貌用語。您好,謝謝,再見,不客氣,對不起。
讓孩子學會與小伙伴的相處之道,懂得分享。認真傾聽別人講話,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
到別人家做客要事先約好并準時到達,不要亂摸亂碰。
公共場合禮儀
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習慣,走路靠右行,不亂穿馬路,不闖紅燈,不隨地吐痰,不邊走邊吃。
在公共場合該排隊的時候,應該有序排隊。
乘車時主動買票,先下后上,主動為老人讓座。不推不擠,不大聲喧嘩,不追逐打鬧。
在公共場合如圖書館、商場等遵守公共規(guī)則。不亂扔垃圾,不大喊大叫,不唱歌或做出其他使人心煩的行為,不損壞公物,要教育孩子注意公共社會規(guī)范,養(yǎng)成把果皮、果核、煙蒂以及其他垃圾扔進垃圾箱的習慣,需要處理痰、鼻涕的時候,應該用紙先包起來,再扔進垃圾箱。乘車時,要注意保持車內(nèi)的整潔。如果制造了垃圾,要自覺裝好扔進垃圾袋帶走,不要扔到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