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王亦君縱身一跳,一了百了。身后的輿論,或責其輕生,或憾其慘烈,最婉轉的說法是“主動終止生命”,我卻為他的這種大無畏、大通透的大了結暗暗喝彩,并且佩服得五體投地。
人都要死的,但雁過留聲,能否死得體面一些。
不知何時起,我們的倫理語境總是簡單地、籠統(tǒng)地否定自殺的行為,上面所說的“輕生”也罷,“慘烈”、“主動終止”也罷,那措辭繞來繞去無非就是要繞開“自殺”兩字,似乎那兩字先天性地“不名譽”、不主流,我對此種見識是一向大謬不然的,因為他們都忘了,在諸多情況下,“尊嚴”往往比“生命”更重要、更高貴,為尊嚴而舍身才是一種大勇大仁大貴,迥非常人所能企及也!
四樓不高。但王亦君縱身一躍前其實都已想清,下去必死,但自己解脫,周圍人也解脫,否則漫長的化療、放療,搶救,茍延,家財耗盡,單位受累,倫理上固然無懈可擊,卻還是一個死。
更重要的是,他已經(jīng)預知,這種惡疾的發(fā)展就是禍及另外一條腿,甚至雙臂也不能免,那就是再截肢、再截肢……最后可能無肢可截,與其被病魔獰笑著折辱,為什么不能讓病魔瞠目結舌呢——同樣以自殺結束生命的海明威說過:人可以被摧毀,但就是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長期被ED所折磨,他寧可選擇死,選擇尊嚴,你就是打不敗他,上海人說“死不買賬”,哪怕只剩最后一點點的尊嚴!
這些天,我反復地問自己:類似的境遇一旦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你敢不敢?!
我想了很久,結論是“不敢”。因為自殺實在是一種高貴的行為,哪怕你的身份只是農(nóng)民或礦工,“生存或毀滅”不但是個哲學問題,也是個人品問題,項王臨敗敢于自刎,漢王敢嗎?借他一萬個膽子也不敢。
站在死亡的邊緣,想想剎那的至痛,鄧拓、老舍、楊朔、傅雷、言慧珠、嚴鳳英、容國團、上官云珠……都毅然地選擇了尊嚴,我們這些怕死的后人,有什么資格,又憑什么節(jié)操去妄論這些先賢的大無畏和大品行呢?長期以來,“好死不如賴活”者反倒常常因為自己的怯懦而指責自殺者“怯懦”、“脆弱”,似乎怕死的可以嘵嘵菲薄那些不怕死的,已成天理,世間還有比這更可笑可鄙的嗎?
我和王亦君沒有什么很深的交情。1999年新民周刊創(chuàng)辦不久,我去北京出差,住新民晚報北京記者站時認識了他,初次見面覺得他有點倨傲,話很少,幾天后要發(fā)稿,站長楊麗瓊說可以借王亦君電腦一用,我說,看上去王不太好打交道,楊說,錯,有困難,亦君恰恰最好商量。于是去找王亦君,他二話沒說,清出大塊桌面,說,盡管用,當時我心里還嘀咕著,倒是個熱水瓶,外冷內熱的。
小憩時,發(fā)現(xiàn)他桌上有本小書《尚書史話》,便順手拿來翻翻,馬雍撰著的,中華書局1982年北京版,價格才0.26元,扉頁上有一行清秀的筆跡:“八四年四月于燕園”。大概購書時,王亦君正好大二。
翻著翻著,愛不釋手了,王亦君看看我,竟然說,喜歡?拿回去看吧!
我當時心里且喜且疑,此書王亦君顯然仔細看過,內頁到處是杠杠和眉批和夾批,有鉛筆劃痕,也有圓珠筆劃痕,看批注,都是王亦君個人的閱讀思考,拿回去不妥吧。但亦君爽快異常,說,這書我都看過了,難得你喜歡,這類書,現(xiàn)在還有誰看呀。
問題是,他是體育記者,一個體育記者而研究“尚書”,怎么說跨度也大了點吧,當時沒好意思問他,后來才知道,王亦君原來是北大中文系八三級古典文獻專業(yè)——簡稱“古八三”的。
那本書還在,書頁早已泛黃。十六年了,彼此很少聯(lián)系,只有周刊的記者去京偶見亦君,轉達一下彼此的問候,我相信他甚至已經(jīng)忘記了這本小書。
但他一定不會忘記北大給他留下的文史哲印痕,也許,正是那種修養(yǎng)、那幾根燕園道骨讓他參透了生死,才為尊嚴,也為他人減壓而縱身一躍。
有人說,陰陽兩界不過變換日月,亦君還在。
是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