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傳統(tǒng)十大家訓,不能不說說《朱子家訓》。雖然只有短短的500余字,而且前有《庭誥》《顏氏家訓》,后有《曾國藩家訓》等名人佳作,但《朱子家訓》卻最是家喻戶曉,知名度甚高。早年間,《朱子家訓》曾作為兒童啟蒙讀本,其中名句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艱辛”;“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讀起來朗朗上口,廣為傳頌。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純,字致一,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昆山縣人。他一生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并進,卻終身未入仕做官。清康熙年間,有人推薦他參加朝廷博學鴻詞科的考試,他堅辭不應,在家中開蒙館授徒,致力于教書育人。現(xiàn)江蘇省昆山市有柏廬實驗小學,即為紀念朱用純而建,是當?shù)孛?。也有人認為《朱子家訓》為南宋朱熹所作,見于《紫陽朱氏宗譜》,是另一篇文章,其名言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在此不作贅述。
見到別人有喜慶事,莫生嫉妒,要替別人高興;見到別人遭禍患,千萬不要心中竊喜,要伸手予以援助。這應當是做人的本分,也是我國最基本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如此,則鄰里和睦,人情相親,于人于己都是好事。然而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易。許多老年人愛回憶往事,說起當年的坎坷與同事、友人的幸運騰達,一臉的憤憤不平;說起眼下的生活,不忿于比自己好者,卻又瞧不起比自己差者。更有人熱衷于在家長里短的瑣碎事上作比較,說張家,話李家,甚至于蜚短流長,傳言生事。憤憤不平者易引起情緒波動,若是原有高血壓、冠心病,可能會誘使疾病加重;蜚短流長者易引發(fā)事端,若由此引起家庭矛盾、鄰里矛盾,爭吵暴怒更是傷害身體。況且終日生活在嫉妒、不平、怨愁,甚至仇恨等負性情緒中,如何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養(yǎng)生首要心靜,故而應當以平常心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簡單地說,就是看人看事以淡然之心待之,行為處事不以利害之心爭之,莫把鄰里、同事當作自己的競爭對手和潛在敵人,人喜則己忿,人悲則己喜。如此,則能與人同喜,善心待人,在和睦融洽的氛圍中,自然會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