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魯
將拉威爾和福雷的兩首弦樂四重奏放在一張唱片中絕不是泛泛之選。這兩部作品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就像創(chuàng)作它們的兩位作曲家有著“至死不渝的感情”一樣。
1875年3月7日,拉威爾出生于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qū)小城西布勒。他最早的音樂影響來自他的父親,六歲開始學習鋼琴,1897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投在福雷作曲班的門下。雖然拉威爾很努力,但總是不能贏得比賽,在音樂學院多次考試都未能通過的情況下,1901年獲得的羅馬大獎第二名已經很值得滿足一下了。1900年,他被學院除名,幸而福雷將他收為無編制學生直到1905年。拉威爾與德彪西關系密切,并深受其印象主義的影響,但他的作品并無晦暗之色,而是節(jié)奏明快,自由奔放。除了德彪西的影響外,拉威爾還融合了俄羅斯、西班牙、爵士樂等多種特色,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
早在巴黎音樂學院時期,拉威爾就創(chuàng)作了帕凡舞曲、《戲水》和弦樂四重奏等重要作品?!禙大調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于1903年,1904年3月5日在巴黎首演,題獻給他的老師福雷,這也是這兩部作品被放在一張唱片中的線索之一。人們經常把拉威爾早期的室內樂和德彪西的相比較,但前者明顯自成一派風格。這部弦樂四重奏的靈感來源于福雷的精髓,但拉威爾自己的風格也已經明顯確立起來。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是奏鳴曲式,具有拉威爾典型的親切、細膩和微妙的氣氛,尤其凸現(xiàn)在標有“特別甜蜜”字樣的兩個小節(jié)的主題。第二樂章的標題為“相當尖銳”,坦率地說有著德彪西的印記,具有明亮的線條和無窮的活力,一開始輕快的撥弦就相當活躍,而且絕不庸俗;第二主題標有“很好的歌唱”,由大提琴引入,十分憂郁。第三樂章“很慢”,交由中提琴主導,顯露他夢幻般的音色,許多素材讓人聯(lián)想起第一樂章。第四樂章“活潑好動”,五拍的節(jié)奏十分獨特, 琴弓在不諧和的音程中交替追逐,拉威爾在這里給了演奏家一個炫技的機會,但又好像在惡作劇。
相對于初出茅廬的拉威爾四重奏,福雷《E小調弦樂四重奏》則是他的“天鵝之歌”。福雷從小就被發(fā)現(xiàn)具有音樂天賦,九歲就開始學習音樂,主攻管風琴和合唱指揮,他的老師包括著名的作曲家圣-桑。福雷一直在巴黎音樂學院任教,1905年拉威爾第四次參加羅馬大獎評選遭到評委會的拒絕,引發(fā)了文藝界極大不滿,巴黎音樂學院領導層也因此而改組,全力支持拉威爾的福雷成為了院長。福雷是聯(lián)系浪漫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出生時肖邦尚未去世,而他去世時,爵士樂、無調性音樂已經問世多年。福雷一直沒有創(chuàng)作弦樂四重奏,盡管拉威爾也勸說他寫一部,但他還是覺得“那是貝多芬的品種,不是貝多芬的人都會感到惶恐”。直到1924年他才開始創(chuàng)作弦樂四重奏,完成時離他去世僅有兩個月了。二十年前拉威爾將自己的弦樂四重奏題獻給他的導師,二十年后,福雷又把自己的弦樂四重奏題獻給了他的學生。
《E小調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同樣也是“中庸的快板”,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主題很快融入并搖曳在中提琴憂郁的氣氛中,小提琴的旋律十分純凈超脫,再現(xiàn)部猶如在素描中添加了些許色彩。第二樂章行板是整部作品最完美的部分,從頭至尾沐浴在超自然的光線中,沒有一點不優(yōu)美、不細膩之處。最后一個樂章也是奏鳴曲式,大提琴作為主導,襯以撥弦,是一首巧妙的諧謔曲。展開部長達二百三十小節(jié),將以前的素材結合起來,福雷自己稱他為“自然的光,諧謔曲似的三聲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