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衛(wèi)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選擇最好的老師做導師
李仕衛(wèi)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問題,如認識不夠、流于形式、生搬硬套等,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導師制的靈魂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保持尊嚴、施展能力的同時形成履行社會職責所需的知識、修養(yǎng)、表達能力、性格、風度及各種均衡和成熟的品質(zhì)。要落實這一理念,關鍵在于導師的選擇。
導師制 思維獨立 導師選擇
實現(xiàn)“中國夢”,迫切需要培養(yǎng)大量創(chuàng)新人才,高等教育責無旁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學校的本科教育隨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始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到今天,無論是理論界、學術界,還是各高等院校,導師制的研究、實施都呈現(xiàn)出一派蔚為壯觀的景象。從目前實施情況看,本科生導師制成效顯著,但暴露出一些問題,部分高校流于形式,沒有發(fā)揮導師制的真正作用。究其原因,除了學校特別是一些新升本院校的教師(導師)對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教學計劃了解不夠;教師(導師)缺乏責任心,師生之間的交流少等來自教師本身的因素外,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
就淵源而言,導師制是紳士文化下孕育的獨特產(chǎn)物,它與公司文化是不相兼容的。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加速發(fā)展的進程中,高等教育在迅速市場化——盡管它的市場化發(fā)育程度還不高,公司文化正日益滲透到我國高校中,功利主義不斷占據(jù)大學生的心靈,商業(yè)色彩不斷填充大學生的頭腦。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市場化環(huán)境下,導師制很難發(fā)揮出真正的效用。除個別堅持精英主義教育理念的高校尚可維持導師制外,其他各層次、各類型院校實施導師制是存在問題的。馬丁·特羅在論述高等教育發(fā)展階段時指出,大眾化階段的教學方式將會發(fā)生質(zhì)變,精英階段的導師制只能存在仍堅守精英理念的大學中。由此可見,導師制的失效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必然附生的現(xiàn)象,根源在于文化的不適,而不單純是導師的懈怠。這要求學校根據(jù)校情大力改造導師制,重新確定導師制的工作性質(zhì)和目標,不能一味照搬英國本科生導師制。目前,有些高校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但尚需努力。
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書院的影響,更兼近代中國大學以前的輝煌,現(xiàn)代學子對導師有一種過高得近乎不切實際、刻板的良好印象和無限期待。導師往往被描述或想象成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榜樣和社會的良知。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中曾有這樣一段話:古之學子從師受業(yè),謂之從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間嘗思之,游之時義大矣哉。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流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痹诿焚O琦看來,導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一種和諧的“從游”關系。錢穆先生在《中國學術通論》中提出,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由三大系統(tǒng)組成:第一系統(tǒng)是“人統(tǒng)”,其系統(tǒng)中心是人,即中國人所說的“學者所以學做人也”。第二系統(tǒng)是“事統(tǒng)”,即以事業(yè)為其學問系統(tǒng)之中心者。第三系統(tǒng)是“學統(tǒng)”,即以學問本身為系統(tǒng)者,“為學問而學問”也。實際上,錢先生的這一見解不僅是傳統(tǒng)中國人對導師角色的認識,而且與紳士文化下的導師制不謀而合??梢赃@么說,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做人”、“為學問而學問”,正是英國紳士文化下導師制的精髓所在。正是這個原因,部分學者傾向于拿英國的導師制和中國的書院制做比較。換言之,我們對導師的理解仍停留在紳士文化下對導師制的認識。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在公司文化的浸染下,導師日益成為“知識工作者”和“專業(yè)生產(chǎn)雇員”。理想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巨大反差,必然引起人心理的失衡和不滿。這種失衡和不滿,自然而然會引來對導師的指責與詬罵。然而,文化變遷給導師制帶來的變遷是導師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重新定義導師角色的時機漸趨成熟,應該把導師從圣壇上解放下來。
在許多高校,無論是學生還是導師,都簡單地把導師理解為生活指導、論文指導、就業(yè)指導等,往往單方面注重學生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實際上,導師制的精髓在于導師的引導能力,導師不僅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更要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如牛津大學教授David Palfrey·man編寫的《牛津?qū)熤啤芬粫母睒祟}為“謝謝,你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因此,真正領會英國導師制的精神與實質(zhì),跳出當前狹隘、刻板的認識,并創(chuàng)建適合我國高校實際情況的“中國導師制”,才是當務之急。那種忽視文化變遷、割斷歷史、依樣畫葫蘆的做法,無疑是不可取的。
我在接觸本科生教育教學工作后,開始被安排擔任學生的導師。至今還記得當時給我們安排工作的系副主任說的一句話:“導師制,就是要求導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他特別強調(diào)師生的共同成長,我在心理上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感。2012年6月,有幸聆聽了浙江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宗杰教授的講座,在聽了吳教授關于英國高?!氨究茖熤葡碌木⒔虒W”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做法的介紹之后,我更感受到在中國、特別在西部地區(qū)一些新升本的院校中實施的“導師制”實在有些“四不像”:導師的責任意識和素質(zhì)水平有待考慮;學生很多時候感受不到來自導師的氣息,有同學甚至說一個學期過去了,還沒有跟自己的導師見過面,只知道有一個叫什么什么的導師,但這個導師長什么樣卻不知道。而學?;蛳担ú?、學院)似乎沒有更好、更有效的管理、考核、評估辦法。所以,我們有必要看看別國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導師制的理念和做法。
吳教授在關于英國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教育文化 (模式)即“本科導師制下的精英教學”的介紹中,總結(jié)了這種教學的基本理念如下:1.導師制的靈魂——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保持尊嚴、施展能力的同時形成履行社會職責所需的知識、修養(yǎng)、表達能力、性格、風度及各種相當均衡和成熟的品質(zhì)”。2.選擇最好的老師做導師(師生興趣一致),3.課堂只是一種見面制度,課堂的核心是學生匯報,4.要求導師和學生制訂共同的研究性學習計劃 (學生興趣引導),5.強調(diào)教師的作用是“診斷”和閱讀引導,6.強調(diào)提問甚于答案(即提問更多的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爭鳴,由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最后指出,課堂結(jié)束時,學生不是帶著知識,而是帶著需要研讀的問題走出去(他們會去向哪里呢?哪里才能幫他們解決頭腦中的疑問或困惑呢?圖書館。)。
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呢?好像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最好的老師”應該有一些共同特征要求。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就是“德才兼?zhèn)洹?,用現(xiàn)代心理學理論理解,是不是“智商+情商”呢?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種說法,一個人成就的20%取決于智商,80%取決于情商?!安拧毕鄬τ凇爸巧獭?,“德”相對于“情商”。這里的“德”不僅指一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zhì)”,還包括“情緒情感、態(tài)度和意志品質(zhì)”等。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中,如果說“思想政治道德品質(zhì)”指的是教師職業(yè)道德品質(zhì)中的“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的話,那么“情緒情感、態(tài)度和意志品質(zhì)”就應該對應于教師職業(yè)道德品質(zhì)中的“熱愛教師職業(yè)和熱愛學生”。最好的老師應該除了具備教師應該具備的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科學素質(zhì)”之外,還應該具有良好的情緒情感、態(tài)度和意志品質(zhì)等方面的“心理素質(zhì)”(當然包括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高校教師對教育事業(yè)和對學生的愛,應該是一種執(zhí)著的愛(意志品質(zhì)良好),應該是一種理性的愛(師生人際關系協(xié)調(diào)),應該是一種充滿期待的愛(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對學生充滿期待)。這是我理解的最好老師的標準。
[1]蘭英,周克勇.本科生導師制探究[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09(7).
[2]楊曉玲.我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行與思考[J].高教論壇,2010(9).
[3]趙吉勇.本科生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大連大學學報,2006(03).
[4]靖國安.本科生導師制:高校教書育人的制度創(chuàng)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05).
本文為遵義師范學院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與區(qū)域經(jīng)濟研究中心課題“遵義師范教育的當前使命研究”(立項編號:ZE201201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