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紅
(保定市急救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注射部位硬結、腫脹在臨床護理中較為常見,其多與藥物刺激、穿刺失敗等因素有關。肌肉注射與靜脈穿刺兩處硬結較為常見,其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治療依從性,同時也增加了臨床護理工作難度。對注射部位硬結、腫脹,臨床主要采取硫酸鎂熱敷治療[1]。但其治療效果常常并不滿意。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土豆片外敷注射部位腫脹、硬結,取得了良好的臨床對比效果,現(xiàn)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266例注射部位腫脹、硬結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127例,男性59例,女性68例。年齡為36~60歲,平均年齡(49.3±3.5)歲;對照組139例,男性60例,女性79例,年齡為34~57歲,平均年齡(49.3±3.5)歲;其中肌肉硬結為124例,皮下淤血96例,靜脈炎46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大體一致。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硫酸鎂外敷法。用溫水加入33%硫酸鎂溶液局部外敷。每次持續(xù)時間30分鐘,每天兩次。試驗組采取土豆片外敷法。將新鮮未長芽的土豆洗凈去皮。進而將其切成約1~2 mm厚的薄片。硬結面積近似橢圓面積公式計算。濕敷面積略大于患部病灶面積。將患部洗凈擦干后敷上土豆片。再將清潔紗布繃帶覆蓋并膠布固定。自覺無水分時更換。兩組患者均外敷治療48小時。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肌肉硬結、皮下淤血及靜脈炎的治愈率。治愈為腫脹、青紫消散,局部疼痛消失,同時硬結吸收軟化,壓之不痛[2]。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觀察項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肌肉硬結 試驗組24小時、48小時及10天肌肉硬結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肌肉硬結治愈率比較
2.2皮下淤血 試驗組24小時皮下淤血治愈率為88.2%(30/34),高于對照組32.3%(20/62),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27.57,P<0.05)。
2.3靜脈炎 試驗組24小時、48小時及10天靜脈炎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靜脈炎治愈率比較
注射部位硬結、淤血及靜脈炎在臨床護理中較為常見[3]。其多與藥物刺激、穿刺失敗等因素有關。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硬結多為氣滯血淤所致。藥物刺激及反復注射可使局部肌纖維變性及萎縮。同時結締組織大量增生而形成腫塊;皮下淤血常與靜脈穿刺失敗及按壓血管短有關。靜脈炎常與藥物刺激及留置針置入時間過長有關。其局部表現(xiàn)為穿刺點疼痛、腫脹及硬結改變。臨床治療主要采取硫酸鎂熱敷治療。但硫酸鎂熱敷硬結、腫脹療效常不理想。土豆學名馬鈴薯,在臨床具有多種醫(yī)療作用[4]。其塊莖含有少量龍葵堿,性味甘平,臨床醫(yī)用具有消炎、散結、止痛、解毒的作用[5]。同時其無毒副作用,療效確切。
本研究采用土豆片外敷治療注射部位腫脹、硬結,結果顯示,試驗組24小時、48小時及10天肌肉硬結和靜脈炎治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24小時皮下淤血治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與國內(nèi)相關研究[6]資料相一致。
綜上所述,土豆片外敷治療注射部位腫脹、硬結療效顯著,同時方法簡便、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常海哲,趙慧卿,李新鳳,等.土豆片外敷治療注射氯磷定后肌肉硬結的效果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10(7):252.
[2] 馮彬,李惠.土豆片外敷治療眼局部注射部位腫脹淤血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3,9(5):832.
[3]辛英,朱兆霞,胡麗,等.土豆片外敷在抽血外滲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3,4(3):350-351.
[4] 林惠華,黃少婭,陳雪真,等.土豆片外敷與50%硫酸鎂濕敷治療碘對比劑靜脈外滲療效比較[J].廣東醫(yī)學,2013,18(8):2905-2906.
[5] 顧菊鳳.生土豆片外敷治療肌肉注射后硬結的效果觀察[J].西部醫(yī)學,2011,7(5):1373.
[6] 土豆片外敷治療注射部位硬結、淤血、靜脈炎療效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9,11(6):1738-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