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
藝術家趙能智以其著名的《表情》系列作品為當代藝術圈所熟知,其濃重的色彩和書寫般的筆觸,傳達著藝術家對生活強烈的感受。而隨著生活的變化,兒子的出生和成長,趙能智對藝術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
來到趙能智位于草場地崔各莊的工作室,我們熟知的《表情》系列作品只在工作室中陳列了一張。他的新作一改往日作品中厚重敦實的質感,用稀薄的顏料描繪了一系列兒童的臉龐,同時又有兩張大人抱著孩子的畫作,這就是他和他兒子。他說:“我只是換了一個兒童的圖像,想要用作品表達的還是那些內容?!薄澳切﹥热荨睜砍兜剿囆g創(chuàng)作、展覽形式和藝術收藏。我們將從談話中逐漸明確趙能智“那些”的輪廓。
趙能智的創(chuàng)作關注個人對生活的感受?!拔矣X得藝術家都是自私的。我的作品中一直保持著一種個人的獨立性,我不去追求當下流行的樣式,不是說現在什么好賣,我就隨后畫一批什么樣的東西。我們現在處于一個非常孤獨的時代,被這些流行的趣味所牽引。從我自己來說,藝術家的作品只對自己負責?!?/p>
2010年之前,趙能智的作品專注于對油畫筆觸書寫性的探索。黑暗的底色襯托出畫面中心的人物,扭曲怪異的表情成了他作品的符號。這些人物或緊張、或猙獰、抑或歇斯底里,形式感的表現配合著其書寫性筆觸的游走和變化,釋放了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壓抑與不安。而隨后的《藍色》系列作品,冷靜的色調和相對溫和的表情,可以被看做是他作品的一個過渡。直到2012年左右《嬰兒》系列的出現,他用稀薄的顏料描繪在制作精良的畫布上,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熱血青年向一個慈祥父親的轉變。
談地域性
談及作品的地域性,趙能智對四川藝術家在藝術本體和藝術生態(tài)上有獨到的見解。
“都說四川藝術家扎堆,其實不是這樣,只是因為四川出來的藝術家多,不像北京的藝術家全國各地的都有,四川出來的藝術家大多出自四川美院。大家不是扎堆,學校就那么大,互相都認識,上學就在一個畫室畫畫,到外面來,自然交往也就多了。這就給外界造成了一個錯覺,覺得四川藝術家總聚在一起。大家在創(chuàng)作上還是比較獨立的。地域性一定是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有影響的,地方文化、生活習慣、飲食、氣候、自然景觀,都是影響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原因。相對于其他地方,四川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更關注對生命本體的關照,他們很少關注政治,也不像東北藝術家那樣帶有幽默感。這種地域性可能與四川的地理環(huán)境和整個的人文背景都有關系。”
談藝術創(chuàng)作
“我覺得材料本身并沒有先進與落后的區(qū)分。可以用繪畫的方式,也可以用新媒體、行為的方式,形式本身并不是問題。行為也有很多行(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的行為,攝影也有很多行的攝影。為什么你覺得它是藝術?是因為作品與人的內心能發(fā)生關系,觸動了人,就是好的藝術。
衡量一個藝術家還是有標準的。藝術家有獨特的氣質。就像寫作,朱自清的氣質、魯迅的氣質、沈從文的氣質都不一樣,他遣詞造句的方式,他的語法、語感是不一樣的。這種個性化的語言方式,才有個人特點。大家都描述一個杯子,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描述,這是一種個人視覺語言的語法、方式和角度,不然的話,就不能算作好的藝術。用別人的方法去描述,這種藝術是不成立的?!?/p>
談觀眾
當代藝術往往不那么容易被業(yè)界外的觀眾所接受,而趙能智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對于展覽,業(yè)外的觀眾不是問題。展覽允許觀眾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不以藝術圈的角度,他也是在解讀這個展覽。哪怕是在調侃,這也是與觀眾發(fā)生了關系,最怕的是觀眾不去美術館。只要他去了,用什么樣的方式都是合理的。這是他用他的方式在看這個展覽,這就已經達到展覽的效果了。不是看所有的展覽都是要去接受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展覽的目的一是擴大藝術家的影響,再就是要跟觀眾發(fā)生交流??凑褂[的方式有很多種,看有的展覽是為了接受教育,有的展覽是看了沒感覺的,也有的是看了之后會拿來調侃,沒必要用一個標準去約束這個問題。
藝術長沙每年做的宣傳,做得像娛樂明星一樣,走紅地毯,搞得特別娛樂化。但是,主辦方對這個事的解釋特別有道理:在長沙這樣一個當代藝術影響不是很大的城市,做一個展覽,不是要給藝術圈的人看,做展覽的目的是將這個展覽發(fā)布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事情,并引發(fā)好奇心。你怎么讓一個路人走進展廳?觀眾的心態(tài)都是娛樂的,你要用娛樂的方式將他吸引進來,讓他發(fā)現展示的作品不是娛樂的就行。這作為一個方法,也有一定道理。它吸引人進美術館來看,藝術家能保證的是我們自己作品的專業(yè)性。做公關和宣傳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只要觀眾走進展廳,就是我們的目的。對藝術家和專業(yè)的內容,一下讓大眾接受也不可能,只要它讓觀眾產生了評論,也就達到了展覽的目的。
面對美術館中的作品,人是平等的。我在美術館也可以發(fā)表我的看法,一個掃大街的也可以對大藝術家的作品指指點點。
藝術首先要承認這種人格上的平等。但是這是一個西方的概念,而中國畫的傳統(tǒng)是一個貴族階層的雅集。我們現在知道的古代畫家都是當官的,基本上都是文人、高官,只有這個階層是接受教育的,他們會互相交流,雅集把玩,普通老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機會?,F在我們談論的觀眾應該與中國的傳統(tǒng)有所區(qū)別。美術館的觀看方式是一個西方的概念?!?/p>
談收藏
面對如火如荼的當代藝術市場,趙能智更傾向于藏家對作品本身的收藏,而非僅僅是當做投資的手段。
“我覺得藏家更多的興趣應該是去關心他看到作品的感受。在看到作品后,能不能觸動他的感受,如果能被打動的話,就是好的。比如說現在說到張小剛,所有的人都說‘我喜歡’,其實沒有幾個人去理解作品本身的價值。香港蘇富比春拍張小剛賣的8300萬港元的一張畫,在90年代展覽的時候,一萬美金沒人要。
可能今天買這個作品的人當時也看到了這件作品,可能他當時也能付這個錢。但是沒有人真的在關注作品,而現在因為賣很貴了,大家才出來說‘我喜歡’。一個收藏家,在面對作品的時候,他首先應該剝離掉作品世俗的、金錢的價值,退開了去感受它精神的價值,然后再考慮市場上的價值。
如果只考慮值多少錢,那是一個對藝術收藏的誤解,哪怕你花了10塊錢去買一件東西,你也應該像花了一個億一樣去感受藝術作品。有很多人喜歡一件作品,是因為它很貴,而不是因為真正喜歡這件作品本身。真正收藏藝術不一定要花很多錢,花很少的錢,也能買到自己很喜歡的作品?,F在一件作品賣一個億,大家覺得真好,當這件作品賣10萬的時候,怎么沒人覺得好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張小剛畫得好,作品還是那件作品,他的畫賣不出去的時候就這么好。
我們談收藏,藏家到底收藏的是什么?我看我以前的作品,我會從作品中感受到當時那段時間的狀態(tài),包括當時的環(huán)境、氣味、那種空氣的濕度。收藏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是收藏了一個藝術家生命的轉世。人的生命總是會消失的,但是藝術家的作品留下來,這是一個藝術家生命的轉世。這個作品是花了一年畫的,你收藏的就是一個藝術家的這段時間的痕跡。
不要僅僅認為是買了一張畫,這真的不是一塊畫布,這是一個藝術家生存的方式。一個藝術家做文學、拍電影,都是他生存的痕跡。藝術讓這種必然會消失掉的時間和生命,用另一種方式存活下來?!?/p>
網絡上對趙能智作品的評論文章并不多,這可能跟他做藝術的方式有關。趙能智專注于繪畫本身的創(chuàng)作,對作品的過分闡釋并不熱衷。不管是從繪畫技巧,還是圖示語言的表達,趙能智幾個階段的作品都很好地呈現了他的生命狀態(tài)。作為一個藝術家,也許沒有什么比對藝術的真誠更可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