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軒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對于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模式提出新的挑戰(zhàn)。為了不斷地滿足新形勢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出專業(yè)的化學人才,有必要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化學基本知識,并能夠熟練地運用化學知識造福社會。因此,加強和完善化學實踐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化學教材的時代性日益突出 舊的化學教材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教師的教學思想也隨之顯出劣勢。新的化學教材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也更具時代性和人文性。新的化學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更好地與初中、大學的學習接軌。但是,新的化學教材多變而又復雜,內容豐富但不精煉,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是茫然。
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和自主性不足 在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下,45分鐘的課堂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默默地記錄筆記,背誦知識點,并不是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創(chuàng)新。這對于注重實踐性的高中化學來說無疑是一棒重擊,也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力和自主性的提高。
21世紀是一個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是一個以多媒體網絡、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在這樣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教育作為時代的前沿,必須適應并推進信息技術化教學的改革。
信息技術的大發(fā)展 教育和信息技術是推進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兩大核心動力,并在廣度和深度上極大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時代競爭力,要想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全方位化學人才,就必須加快教學信息化的進程。高中化學承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根據時代的進步和教育對象的需要,將新的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進行整合,探索出一種“教與學”的教學模式。
教學體制和理念的變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于現行的教育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探索從只重視分數的“應試教育”體制到重視人的綜合素質的“素質教育”體制。新型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更加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現實的化學教學體系中,需要采用多種教學媒體,做到優(yōu)勢互補。
化學學科的實踐性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結構、組成和變化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微觀和宏觀的結合性也比其他學科要強。在化學的教學中,一直探索如何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和感性活動的相互轉化。信息技術的出現和引入順應了化學這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因此,信息技術在化學課堂中的發(fā)展是勢在必行的。
在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的整體實踐中,為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帶來沖擊性的力量,更加適用于多樣性的社會發(fā)展和個性化的學生意識。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信息技術的引進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模式,并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可以滲透環(huán)境教育、安全教育與科學、社會的有機結合;同時有利于加強人文教育,增強化學教學的文學底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其結合實際,通過實驗事實總結真理;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能力,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使學生更自由、更富有激情。
有利于教師角色的轉變 信息技術的引進徹底地把教師從固有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新的教學方式是確立在“以人為本”的思想上,教師本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意識教導學生。由于新的教材內容復雜多變,而又缺失精練,信息技術的大發(fā)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順教師的教學過程。
有利于促進化學領域的長效進步 信息技術的引進實際上是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多種教學工具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強化為主動,教師由講授弱化為教授。教師通過網絡媒體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學生通過極強的感官刺激構建出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和理論結構。教學不僅僅需要學生的協作溝通能力,同時也促進了不同地域化學教育者的理解溝通,從而促進化學領域的長效進步。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結合,雖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但是在初始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處。
師生之間缺乏交流 有些教師一味地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用計算機完完全全代替板書,只是一味播放之前制作好的幻燈片等,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了與學生的現實交流。資源的多樣化和大量化掩蓋了分析思考的過程,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也容易被忽略了。因此,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的結合存在本末倒置的危險。
網絡資源良莠不齊 信息技術的應用大部分是依仗著網絡資源,但是網絡資源質量卻良莠不齊。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結合還處于初始階段,作為提供學習資源的途徑,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大部分不能共享,過分偏重素材性資源、物質性資源,忽視了教學性和人文性。
信息技術對與化學課堂的改革和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把信息技術引進化學課堂也受到了觀念的阻礙和技術的沖擊。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化學課堂的技術信息化,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硬件設施的完善 我國地域范圍廣,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硬件設施都十分完善。要想切實實現化學課堂的信息化,就要有完善的硬件設施,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對化學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數字化時代的化學教師必須有更高素質,教師對于教材的理解、教學的手法、學生的把握都必須更進一層?;瘜W教師不再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灌輸和傳授,而是設計教學信息資源和督促學生。教師也從前臺走進了幕后,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需要擁有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如何制作出符合學生思路的優(yōu)秀教學課件,是信息技術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
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的引進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信息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fā)展,由被動接受到自主選擇。學生不能過分地依賴電腦,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明確學習任務 教師引導學生瀏覽網站,學生在瀏覽過程中明確課件的使用和學習任務,為章節(jié)的順利開展做好基礎工作。
創(chuàng)設情境模式 教師通過互聯網模擬出現實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營造探索討論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交流評價,擴展學習 與同學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索結果,并不斷修正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同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以此鞏固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在課后也可隨時隨地學習,思考課后作業(yè),以此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
總之,化學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去發(fā)現和解決,在教學體制的改革中需要不斷地探索,把理念變?yōu)閷嶋H??茖W技術與化學課堂的整合并不是一時之力可以完成的,況且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但只要師生共同努力,必然能有效長久地促進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的有效結合。
[1]鄭勇,陶三發(fā),譚子剛.情境·探究·建構: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2]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易東平,朱永新.有效教學方法[M].4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