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郭二民 任曉杰 趙嬙 黃文濤
BioDopp污水處理工藝應用
張雷 郭二民 任曉杰 趙嬙 黃文濤
BioDopp工藝利用空氣提推混合液作為介質(zhì),實現(xiàn)回流及推流。通過特殊的結構設計實現(xiàn)污泥篩選和固液兩相分離,各處理單元有機結合,節(jié)省占地面積40%以上。工程實踐證明,采用BioDopp工藝處理碎煤加壓氣化廢水,在DO<0.3mg/L的條件下,實現(xiàn)了對CODCr平均98.5%的去除率,對NH3-N 99.6%的去除率,當進水總酚平均濃度為927.3mg/L時,出水總酚<0.51mg/L。
BioDopp;高回流比;含酚廢水;SBR
碎煤加壓固定床氣化爐能夠在2.5~3.2 MPa下,利用蒸汽和氧使3~50 mm次煙煤或褐煤氣化,解決劣質(zhì)煤的利用問題,是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應用最為廣泛的氣化工藝[1-2]。但氣化爐產(chǎn)生的廢水含有大量的酚類物質(zhì),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酚類物質(zhì)中含有的碳源是微生物代謝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必要營養(yǎng)成分,使得酚具有可生化性。當酚濃度在50~500 mg/L時,可以通過微生物進行生化處理,但當酚類物質(zhì)濃度>500 mg/L時,處理效果不佳[3-4]。BioDopp工藝是一種以氣提作為推流動力的工藝,能夠?qū)崿F(xiàn)低能耗的高回流比,通過污泥篩選實現(xiàn)高污泥濃度,在同一池體中實現(xiàn)對難降解有機物的氧化去除和同步脫氮。
由于其特殊的結構設計和獨特的工藝控制參數(shù),BioDopp工藝對于碎煤加壓氣化廢水具有良好的處理效果,本文以河南某氣化廠為研究案例。
工藝流程
河南某氣化廠以劣質(zhì)褐煤為原料,采用碎煤加壓固定床氣化工藝進行氣化生產(chǎn)[5],原廢水處理系統(tǒng)以SBR工藝為主體,共5套,工藝流程復雜冗長,具體流程依次為水解酸化池、酸化罐、SBR、接觸氧化、沉淀、氣浮、加藥脫色排水。
為加強節(jié)能減排,該氣化廠對其中的一套SBR系統(tǒng)進行改造,由于受場地限制,無法增添新構筑物,只能在原有池體內(nèi)進行整改,通過工藝比選最終采用了BioDopp工藝。改造后的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設計水質(zhì)及參數(shù)
BioDopp池設計的進出水水質(zhì)如表1所示。
BioDopp池從進水端到出水端分為氣提區(qū)、曝氣區(qū)、污泥篩選區(qū)及混凝沉淀區(qū)。整個工藝通過氣提實現(xiàn)推流及高回流比,并為污泥篩選提供動力。各區(qū)容積分別為氣提區(qū)4.5 m×1 m×6.5 m、曝氣區(qū)55.5 m×11.5 m×6.5 m、污泥篩選區(qū)23.5 m×2.5 m×6.5 m、混凝沉淀區(qū)32 m×2.5 m×6.5 m。原有SBR和BioDopp池參數(shù)對比如表2所示。
表1 設計進出水水質(zhì)
圖1 改造后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表2 參數(shù)對照表
生化池改造工程進入進水調(diào)試階段后,在BioDopp生物池接種來自廠區(qū)SBR沉淀階段的污泥,接種后池內(nèi)污泥濃度為2 g/L,經(jīng)過3天悶曝后開始小負荷連續(xù)進水。在連續(xù)進水期間,控制DO由1.5 mg/L逐漸減小到0.3 mg/L,經(jīng)過2個月連續(xù)培養(yǎng)馴化,污泥濃度由2 g/L增加到8 g/L,SVI為95,污泥色澤發(fā)暗且較密實。當進水CODCr為4 500 mg/L時,出水最低CODCr為68 mg/L, 標志污泥馴化培養(yǎng)成功。碎煤加壓氣化廢水處理的最大難點在于去除總酚,而BioDopp工藝的高回流比降低了酚類對微生物的抑制,使其去除率達99.9%。
CODCr去除效果
BioDopp工藝溶解氧濃度控制在0.05~0.3 mg/L,使得污泥生長緩慢,進而積累了大量特種微生物,對于難降解的有機物具有較好的去除能力。同時由于污泥濃度控制在8 g/L左右,且較為細碎,其微生物單體在微觀上對于有機物的吸收和利用更為徹底。在穩(wěn)定運行的30d內(nèi),進水CODCr在3 921~5 156 mg/L之間,均值4 590 mg/L,波動較大。BioDopp工藝對碎煤加壓氣化廢水CODCr實現(xiàn)了98.5%的高去除率,出水CODCr保持在55.38~82.18 mg/L,均值68.22 mg/L,較為平穩(wěn),而SBR工藝出水CODCr在300~500 mg/L變動,波動較大。BioDopp工藝近60倍的高回流比極大降低了污染物對于微生物的抑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
酚類去除效果
在穩(wěn)定運行期間,進水總酚濃度為797~1 109 mg/L,平均927.3 mg/L。BioDopp工藝出水總酚濃度為0.12~0.51 mg/L,平均為0.27 mg/L,平均去除率為99.9%。在進水水質(zhì)、水量相同的條件下,SBR工藝出水總酚濃度為61~92 mg/L,平均為75.66 mg/L,去除率為91.84%。從出水情況分析,BioDopp生化系統(tǒng)相比于SBR工藝對總酚具有更理想的去除效果。
>>由于其特殊的結構設計和獨特的工藝控制參數(shù),BioDopp工藝對于碎煤加壓氣化廢水具有良好的處理效果。
在進水酚類污染物濃度遠超出SBR法處理酚類污染物500 mg/L上限的情況下[6-7], BioDopp生化系統(tǒng)之所以對總酚具有更理想的去除效果,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第一,BioDopp生物反應器采用60倍左右(折算)的高回流比,使得反應器進水總酚濃度在回流稀釋后遠低于SBR所能承受的處理上限,為微生物生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更利于處理高濃度酚類物質(zhì);第二,BioDopp生化反應器內(nèi)不超過0.3 mg/L的低溶解氧,可防止苯酚被氧化成更高生物毒性、更穩(wěn)定的醌類物質(zhì)。SBR工藝出水總酚濃度均值達到75.66 mg/L,占出水CODCr的50%左右,也是SBR工藝出水CODCr過高的直接原因。
NH3-N去除效果
穩(wěn)定運行期間,BioDopp工藝進水NH3-N濃度在107~192 mg/L范圍內(nèi)變動,出水NH3-N濃度在0~2.5 mg/L范圍內(nèi)變動,均值0.51 mg/L。在相同進水條件下,SBR工藝對NH3-N也有較高去除效果,出水NH3-N在0~5.34 mg/L范圍內(nèi)變動,均值1.31 mg/L。BioDopp工藝由于高回流比及高污泥濃度,在低溶解氧條件下為硝化細菌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的生長環(huán)境,同時由于污泥細碎密實,為硝化細菌提供了相對的富氧狀態(tài)。在污泥篩選區(qū)的截留作用下,硝化細菌大量累積,因此實現(xiàn)了對NH3-N的99.6%的去除率。
色度去除效果
碎煤加壓氣化廢水中的顯色物質(zhì)絕大部分為酚類物質(zhì)的衍生物,BioDopp工藝控制低溶解氧、高污泥濃度、高回流比及高污泥齡,積累了大量特種微生物,使得其對于酚類物質(zhì)的去除率達99.9%,出水酚類物質(zhì)濃度在0.5 mg/L以下,從根源上去除了顯色物質(zhì),使BioDopp工藝的出水色度在30以下。同比SBR工藝,由于其總酚濃度較高,出水均值達75.66 mg/L,其色度一般在64~128。
綜上分析可知,采用BioDopp為主體的工藝處理碎煤加壓氣化廢水具有一系列的工藝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如下:
首先,對CODCr和NH3-N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達98.5%和99.6%,通過高污泥濃度和高回流比,使得系統(tǒng)具有較好的抗沖擊能力。
其次,對總酚具有較好的去除能力,平均出水總酚濃度為0.27 mg/L,通過低溶解氧、高污泥齡及特殊污泥篩選結構,培養(yǎng)截留了特種微生物,提高了系統(tǒng)對酚類物質(zhì)的去除能力,解決了高酚碎煤加壓氣化廢水的處理難題。
再次,對碎煤加壓氣化廢水色度有較好去除能力,從根源上去除了顯色物質(zhì),解決了碎煤加壓氣化廢水的脫色難題。
最后,節(jié)約了63%的運行成本。以BioDopp為主體的工藝處理碎煤加壓氣化廢水,運行費用為3.06元/t,而以SBR為主體的工藝運行費用為8.3元/t。同時,由于采用BioDopp為主體的處理工藝,其出水達到了直接排放標準,省去了原有的接觸氧化和沉淀脫色等后續(xù)工藝,節(jié)省占地面積約40%。
[1] 許佩瑤, 侯素霞, 王淑娜. 煤加壓氣化廢水處理方法的現(xiàn)狀及展望[J]. 燃料與化工, 2006, 37(2): 31-33.
[2] 閆昭, 張向沛, 劉燕. 論新時期下的煤氣化工藝[J]. 化學工程與裝備, 2010(2): 23-31.
[3] 孟憲林, 郭威, 王冬梅. 煤氣化廢水中揮發(fā)酚污染物的健康風險評價[J].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0, 42(6): 17-21.
[4] 姬鵬霞, 楊建, 劉志輝. SBR法處理魯奇加壓氣化廢水存在問題的探討及措施[J]. 山東科學, 2005, 18(4): 83-85.
[5] 李雪平, 蔡少華, 苗建林. BioDopp工藝在魯奇氣化爐廢水處理上的應用研究[J]. 河南化工, 2012(21): 46-49.
[6] 秦臻. BioDopp技術處理高氨氮高濃度化纖廢水——己內(nèi)酰胺廢水中試試驗研究[D]. 陜西: 長安大學, 2006.
[7] Santos V L, Linardi V R. Biodegradation of phenol by a filamentous fungi isolated from industrial effluents - identification and degradation potential[J]. Proc Biochem, 2004(39): 1 001-1 006.
X703
A
2095-6444(2014)06-0019-03
2014-09-03
郭二民,北京中環(huán)格億技術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雷、趙嬙、黃文濤,北京博匯特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任曉杰,河南省煤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