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紅
(南陽日報社,河南 南陽 473014)
新聞事實與新聞策劃,誰是新聞之魂
——由《南陽日報》兩篇好新聞引發(fā)的思考
□王毅紅
(南陽日報社,河南 南陽 473014)
在早期的新聞報道實踐中,新聞事實與新聞策劃誰是新聞之魂這個問題,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問題,當時的新聞從業(yè)者對新聞策劃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在新聞實踐中進行運用,新聞事實是毫無爭議的新聞之魂。而在今天,各種各樣的新聞策劃大行其道,就連對新聞策劃不甚了解的普通市民都能對新聞策劃指指點點,于是這才有了新聞事實與新聞策劃誰是新聞之魂之爭。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對新聞事實與新聞策劃有個全面的認識。
說到新聞事實,就要弄清什么是新聞。所謂新聞,公認的定義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事實,是決定新聞重要程度、是否有價值的首要條件。
而所謂新聞策劃,即新聞業(yè)務中的“戰(zhàn)役”策劃,是指新聞從業(yè)者在一定時期內,為了達到某種傳播效果,對具體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所作的設計與規(guī)劃。也就是指新聞從業(yè)者對將要采訪的題材重大的新聞事實所作的事先謀劃或籌劃。
從這兩個定義中可以看出,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而新聞策劃則含有人為的因素。
從新聞的定義中我們知道,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離開了新聞事實,新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個新聞事實的內容是否重要,是由所報道的事實所蘊含的意義即新聞價值決定的。新聞從業(yè)者的任務就是善于發(fā)現新聞線索,采訪新聞事實,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巨大意義。
1994年12月,筆者同部室的一位記者采寫的《楊天成父子四人同臺執(zhí)教》一文拿下當年河南省新聞獎一等獎,既讓筆者印象深刻,又充分證明了新聞事實的決定性。
文革中的“馬振撫事件”在全國影響較大。1974年春,唐河縣馬振撫中學教師楊天成班內一名學生因厭學自殺,“四人幫”借此大做文章,別有用心地制造了聞名全國的“馬振撫事件”。作為班主任的楊天成深受迫害,被扣上“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莫須有罪名,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兩年的壓制生活,并沒有泯滅楊天成對貧困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一片赤誠。1977年一經平反,楊天成即放棄留城當官的機會,不顧親友的苦苦反對,重新走上了馬振撫中學的講臺,并于離休前夕,把自己的三個孩子全都推上了馬振撫中學的講臺,父子同校同班執(zhí)教,一時間在當地傳為佳話。
楊天成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不少媒體的記者去當地采訪時也聽過關于楊天成的介紹,但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新聞事實中蘊含的巨大的新聞價值。1994年12月初筆者的同事下鄉(xiāng)采訪,聽當地通訊員介紹了楊天成的情況后,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記者立即從中發(fā)現了其蘊含的意義,經過精心撰寫、修改,消息《楊天成父子四人同臺執(zhí)教》刊發(fā)在1994年12月23日《南陽日報》頭版頭條位置。這篇消息一經刊出,立即在全國引起反響,《光明日報》等不少大報都全文轉載。
這篇獲獎的消息在寫法上中規(guī)中矩,文筆平實,毫無夸大拔高、嘩眾取寵之意,只是客觀、真實地記錄了楊天成父子四人同臺執(zhí)教這個新聞事實,并把“馬振撫事件”作為背景資料,但報道刊發(fā)后卻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成功的新聞策劃就是對新聞報道的前景作出預見,選擇合適的報道形式,從而進行戰(zhàn)役性、系列性、論題性報道,以達到強烈的震撼人、感染人、打動人的效果和轟動效應。好的新聞策劃有助于表現新聞,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而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和推動作用。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大工程,而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地,為了給這一“世紀工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2010 年10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陽段征地拆遷全面啟動之日,《南陽日報》重磅推出了新聞策劃——“南水北調中線行”采風活動。這是一次成功的新聞策劃,采風活動歷時39天,多家媒體參與,采訪線路起點在南陽市淅川縣的丹江——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終點在首都北京,中間貫穿5個?。ㄖ陛犑校?、14個大中城市,總行程6000多公里,《南陽日報》共刊發(fā)消息、通訊、言論、深度報道、述評、現場新聞、詩歌等各類文章近80篇、照片百余幅。這組系列報道,不但宣傳了南水北調的重要意義,還宣傳了南陽人民的調水情懷、數十萬移民的奉獻精神、南陽及中原地區(qū)的文化、經濟等,不僅在南陽本地形成輿論強勢,而且引起沿線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這組文章在寫法上也極有創(chuàng)新性,既有大刀闊斧,又有溫文爾雅;既有酣暢淋漓,又有溫馨怡人,有些文章讀起來,不覺得是新聞報道,給人的感覺就是文辭優(yōu)美的散文,非常有感染性。這組系列報道獲得了2010年度河南省新聞獎一等獎,并獲得2010年度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是當年度獲得中國新聞獎的唯一一家地市級報紙。
像這樣的新聞策劃,組織形式新,思想觀念新,報道內容新,采編方式新,氣魄大、效果好。
所以,一個好的新聞策劃,必須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審時度勢,不失時機,抓住宣傳“火候”。這就要求策劃者必須獨具慧眼,解放思想,有膽有識,堅持不懈地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好的新聞策劃對于新聞的表現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取得的效果也廣受褒揚,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有些媒體所作的新聞策劃過多過濫,沒多大新聞價值的一點小事也大張旗鼓地搞新聞策劃,對同一類新聞事實不斷進行形式相近的新聞策劃,有些新聞策劃還拉上商家進行贊助,結果做出來的新聞顯得包裝過度,媒體費了很大勁,而受眾卻不買賬,認為這些新聞經過了人工處理,有制造新聞之嫌,有悖新聞真實性原則。
新聞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它與策劃人為制造的所謂新聞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如果媒體上人為策劃的新聞過多過濫,那么媒體將失去銳氣、失去價值,也會挫傷受眾觀賞、閱讀的興趣。
就新聞策劃本身而言,新聞策劃也是以新聞事實為基礎來進行的,一個毫無價值的新聞事實,即使進行大手筆的新聞策劃,也不會提升它的新聞價值,受眾也會置之不理的。而且這類新聞策劃過多,對新聞人來說,是舍本逐末之舉。而在發(fā)掘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選準主題,適時進行新聞策劃,以更好地發(fā)揮新聞策劃的威力,讓新聞策劃在新聞事實的報道上如虎添翼。
新聞事實與新聞策劃,新聞的內容與表現形式,誰才是新聞之魂,看來已是不爭的話題。留給新聞人的,是探討如何讓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