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娜
譚平山(1886-1956),廣東高明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政治活動家。他是中共廣東黨組織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之一,為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事業(y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逆境奮發(fā) 投身革命洪流
翻開廣東省地圖,在珠江三角洲河網密布的沖擊平原地帶西側,可以找到一個并不起眼的地名:高明(原廣東省高明縣,現(xiàn)佛山市高明區(qū))。它曾有過“文風甲端郡”,“彥碩輩出”的美譽,出過眾多名人雅士,在近代出現(xiàn)了“三譚”,即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而本文主人公,就是居于“三譚”之首的譚平山。
1886年9月1日,譚平山出生在廣東高明縣一個縫紉匠家庭里。他的家庭非常普通、貧寒。父親譚恢世,幼年逃荒到高明縣被一寡婦收養(yǎng)為子,長大后替人當伙計,做過貨郎,走村串巷擺賣絨線,后來開設小布店,在賣絨線外還代人裁縫衣服。母親李氏在家里為人縫補衣服,增加收入。在明陽村,譚平山家的老房子還在,兩間低矮的房子和周邊的老房子相比顯得相當寒磣。據(jù)說,他的父親為了改變其下層社會的地位,曾變賣家中僅有的值錢財物供譚平山上學。父親病逝后,其兄借錢繼續(xù)供平山讀書之用。
譚平山為人聰慧,勤勉好學,成績優(yōu)異。在兄長支持下,譚平山讀完廣肇羅實中學,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當時廣州有名的兩廣優(yōu)級師范本科學習。在廣州讀書期間,隨著眼界的開闊和對社會的了解,譚平山的思想逐漸走向了資產階級革命黨的一邊。1909年譚平山毅然加入同盟會,并進行了一系列秘密反清宣傳活動。1912年8月,譚平山以同盟會會員身份轉入國民黨,成為國民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1917年,譚平山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此時,蔡元培剛出任校長,在百家爭鳴的多元化氛圍中,譚平山等人組織了“新潮社”,出版《新潮》雜志,使之成為在“五四”前后僅次于《新青年》而在全國很有影響的刊物。1919年5月,“五四”運動在北京首先爆發(fā),作為積極分子,譚平山參加了天安門廣場的集會和游行示威,參加了痛打章宗祥,怒斥陸宗輿,火燒曹汝霖住宅的斗爭,其后遭北京反動軍警逮捕關押,成為“入獄三十二愛國學生”之一?!拔逅摹边\動使譚平山從舊民主主義的小圈子中跳出來,逐步向馬克思主義靠攏。他和譚植棠、陳公博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政衡》小報。譚平山在《政衡》上先后發(fā)表《誰是制造社會革命的工人》、 《中國政黨問題及今后組織政黨的方針》、 《我之改造農村之主張》等理論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0年夏,譚平山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廣州,任廣東高等師范學校教授。他和譚植棠、陳公博創(chuàng)辦《廣東群報》,利用這個刊物繼續(xù)宣傳革命。同時,他與陳獨秀等聯(lián)絡,在廣州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1月,在陳獨秀的指導下,成立了廣東共產主義小組,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譚平山因事未能出席而讓陳公博代表赴上海參加。1921年9月,陳獨秀離開廣州到上海就任中共中央書記,廣州工作則由譚平山全面負責。1922年“五一”節(jié),譚平山以勞動組合書記部南方分部書記的身份,發(fā)動起廣州10萬工人群眾舉行大游行。1922年7月16日至23日,譚平山代表廣東黨組織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縱觀譚平山在這段時期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深刻影響他思想的兩條主線,一是從辛亥革命以來,推翻封建統(tǒng)治和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民生思想,即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對他的影響;二是在接觸馬克思主義之后的轉變,從宣傳革命到參與組建中國共產黨,轉向了馬克思主義陣營。這兩條主線的共同之處,就是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民主、富國強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振興。而這也成為譚平山革命一生所奉行的原則和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從這時起,譚平山,這個窮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已經長成了展翅翱翔天空的雄鷹。
中流擊水 力促兩黨合作
1923年至1927年,是譚平山革命生涯的高潮期。這期間,他不但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擔任了重要角色,而且在隨后的國民黨改組及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偉大的民主革命斗士孫中山,也正在困境中彷徨。1922年6月,廣州總統(tǒng)府炮聲隆隆,自共同舉事反對袁世凱以來合作5年之久的陳炯明,公然背叛,欲致孫中山于死地。孫中山被迫逃離廣州,登上永豐艦避難,這次事變使孫中山認識到,自己一手締造的國民黨到了需要注入新鮮血液、重建黨紀、重定革命方針的時刻了,否則,黨內充斥的如陳炯明等一些投機分子,將會使黨的力量衰弱,革命事業(yè)將一事無成。
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憑著年輕激情、火熱干勁,共產黨人投入到了反帝反封建、反對軍閥的革命斗爭中,但是由于不成熟、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未看清革命的方向,這些斗爭都失敗了,并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在這種形勢下,年輕的共產黨開始尋找革命的同盟軍,建立聯(lián)合力量共同對敵。
共同的需要使國共兩黨第一次走向了合作。此時,共產國際也和孫中山進行了接觸,從組織上和軍事上提供幫助,并從中牽線搭橋。在這種情勢下,孫中山明確提出愿意和共產黨合作,并要求共產黨派人參與國民黨的改組工作。
誰能勝任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呢?這個人必須能堪大任,既能讓孫中山接受,又能令共產黨放心。這是一個令共產黨煞費苦心的事情,再三權衡,中共中央決定派譚平山領導廣東區(qū)委負責國共合作的具體事宜。作為廣東人,他是孫中山的同鄉(xiāng),早期的同盟會成員,同時又是中共廣東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時任中共廣東區(qū)委書記、中共中央局委員。20年代初,譚平山在黨內影響很大,其影響不亞于當時中共著名人物陳獨秀、李大釗,有“南譚、北李、中間陳”之說。①孫中山也非??粗刈T平山,他認為譚“有能力、有才智”。
1923年5月,廣東政局趨于穩(wěn)定,成為當時全國唯一革命言論自由的地方,又基于廣東與孫中山合作的便利和成效,為了從政治上統(tǒng)一全黨思想,全力推進國共合作,中央中央決定在廣州召開中共“三大”,并將中央局機關遷到廣州以便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廣東區(qū)委承擔了中共“三大”的具體籌備和會務工作,包括會議的召集、會址的選定,中共各地代表的吃住安排等等。譚平山還召集廣東黨、團員開談話會,澄清對國共合作問題的認識,使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根據(jù)革命形勢和共產國際的指導文件,經過討論最終創(chuàng)造性地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奠定基礎。譚平山在會上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并成為五人中央局成員之一。
1923年4月10日,孫中山任命陳獨秀、譚平山等21人參與組建大元帥大本營的宣傳委員會,陳獨秀擔任委員長,譚平山為委員。②10月,黨中央決定派他作為我黨的代表,參加國民黨改組的籌備工作。10月24日,孫中山委任廖仲愷、譚平山等九人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負責對國民黨進行具體改組工作。譚平山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國民黨改組試點工作。譚平山根據(jù)臨時執(zhí)委的決議,于11月上旬首先在廣州區(qū)抓改組試點。 11月下旬,譚平山同廖仲愷抵達上海,與北方各省區(qū)支部討論有關改組工作和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問題,并運用廣州區(qū)改組的試點經驗指導上海的改組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
二、起草新國民黨黨綱。譚平山和謝英伯、楊庶椹領命負責起草《中國國民黨黨綱草案》,在廖仲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在吸取了李大釗等提出的修改意見后,最終確定了宣言形式的新黨綱,并在國民黨“一大”上獲得通過。
三、參加國民黨“一大”,力促確定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大會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承認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資格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譚平山被選舉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并擔任中央組織部長,主持中央秘書處的日常事務工作。
四、為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物色人才,發(fā)展進步勢力。譚平山以組織部長的身份,先后選拔和推薦了共產黨員楊匏安任組織部秘書;彭湃、羅綺園任農民部秘書;馮菊坡、劉爾崧任工人部秘書;高恬波任婦女部秘書,等等。
國共合作形成后,以工農為中心的革命群眾運動蓬勃發(fā)展。然而,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不幸逝世后,國民黨內部反動分子趁機破壞國共合作。譚平山團結左派力量,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決定整頓黨紀。他在5月2日發(fā)表的《中山先生逝世后之國民黨》一文里,無情地揭露了馮自由、馬超俊等國民黨右派分子的各種陰謀破壞活動。
1926年1月1日,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譚平山被選為七人主席團。譚平山向大會作了《黨務總報告》并被再次選舉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常務委員,并擔任中央組織部長兼秘書長等要職。
在這段時期,譚平山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在國共合作的革命洪流中,成為星光燦爛的一顆政治明星。他身跨兩黨,并在兩黨中都擔任要職,這在國共兩黨的歷史上也是鳳毛麟角的。他的才干和能力,也證明他能勝任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和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段時期是譚平山漫長而曲折的革命生涯中的頂峰,這也成為了國共兩黨歷史上、也是中國革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經浮沉 劫波渡盡彌堅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wèi)相繼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最終破裂。
同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發(fā)表聲明,宣布退出武漢政府,譚平山與李立三、鄧中夏等人從武漢抵達九江,決定實行“南昌暴動”。譚平山了解到賀龍不滿國民黨和軍閥爭權奪利,于是找到賀龍,大膽地提出了南昌起義的想法,并和周恩來等人投入了緊張的起義準備工作,擔任了起義對外機構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8月1日凌晨2點,南昌起義爆發(fā)并取得勝利。上午9點,譚平山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的名義,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委、特別市、海外黨部等代表聯(lián)席會議。會議討論并選舉產生了新生的革命政權——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譚平山和宋慶齡、鄧演達、張發(fā)奎、賀龍、郭沫若、惲代英一起,當選為主席團主席,領導革命委員會主席團的工作。
南昌起義失敗后,譚平山輾轉流落香港、澳門。等回國后,發(fā)現(xiàn)中國共產黨已經將他開除出黨。在多次申訴未果后,譚平山開始組織“第三黨”。1928年春,譚平山和鄧演達等一起,將一些國民黨左派和失去組織關系的共產黨員組織起來,成立“國民黨左派聯(lián)合辦事處”,后改名為“中華革命黨”,反對蔣介石的假三民主義,恢復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30年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后鄧演達被蔣介石殺害,“第三黨”受重挫,但譚平山并沒有放棄斗爭。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譚平山在武漢以自己的地位和影響,號召全民抗日。在和蔣介石談話后,譚平山以為蔣介石已經有所改變,便放棄了自己從事多年的反蔣事業(yè)。1938年3月,譚平山被恢復國民黨黨籍。但隨著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真面目逐漸暴露,譚平山的態(tài)度也消極起來。幾個月后,譚平山對蔣介石政權的幻想完全破滅。1941年春,譚平山得知中國共產黨拒絕出席第二屆國民參政會,也毅然拒絕參加會議。
1949年6月15日,譚平山在北平參加新政協(xié)籌備會,被選為常委會委員。9月21日召開了第一屆政協(xié)全體會議,譚平山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后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務院委員以及人民監(jiān)察委員會主任。10月1日,譚平山隨毛澤東等登上了莊嚴的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之后,譚平山還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56年2月譚平山再次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并在民革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發(fā)言,號召為和平解放臺灣而奮斗。
譚平山一生雖然坎坷,但他追求真理、嫉惡如仇、富國強民、追求民主的思想始終如一。正是這些特質,使他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總是和革命進步的力量站在一起,并且得到進步力量的肯定,成為正確道路的同行者。
①劉秋陽《身兼國共兩黨要職的譚平山》,《文史精華》,2000年第8期,第41頁。
②《孫中山全集》第7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2、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