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紅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結合飲食保健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防治效果。方法:所選患者16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83例,對照組82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臨床治療及一般護理的基礎上,治療組進行護理干預及飲食保健,做好對癥護理、用藥及健康指導,同時做好腸炎初期、腸炎好轉期及腸炎恢復期的飲食保健。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56%;對照組總有效率69.51%。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護理干預結合飲食保健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可取得顯著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護理干預,飲食保健,防治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with control diet and health care to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165 patients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of 83 cases, 8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general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group,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food, good symptomatic nursing, medication and health guidance, at the same time, a healthy diet, enteritis enteritis early remission and enteritis recovery perio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91.56%;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69.5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with diet and health care of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has obvious effect of preventing.
【key words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nursing care, diet care, control effect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029-01
潰瘍性結腸炎(UC)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腸和結腸炎性疾病。以腹痛腹瀉、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病程遷延不愈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亦有發(fā)生癌變的可能性。他的發(fā)病率在歐美國家約為5-12/10萬,流行病學資料提示UC的發(fā)病率不論在國內和國外都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其發(fā)病機制的復雜性給臨床根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現(xiàn)代難治病之一。從國內報道本病的資料來看,西醫(yī)的初期療效尚可,長期用藥有較多的副作用;而中醫(yī)藥具有療效穩(wěn)定,無毒副作用的優(yōu)點。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jù)診斷標準[1],選擇2009年4月~2010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65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3例,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0歲;病程最長14年,最短半年。47例為慢性復發(fā)型,36例為慢性持續(xù)型。病情程度:輕度3l例,中度52例。病變范圍:直腸炎11例,直腸乙狀結腸炎40例,左半結腸炎25例,全結腸炎,7例。病態(tài)分期均屬活動期。對照組共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21歲;病程最長13年,最短半年。46例為慢性復發(fā)型,36例為慢性持續(xù)型。病情程度:輕度30例,中度52例。病變范圍:直腸炎10例,直腸乙狀結腸炎40例,左半結腸炎25例,全結腸炎7例。病態(tài)分期均屬活動期。中醫(yī)辨證 參照《潰瘍性結腸炎診治標準》[2]。治療組濕熱內蘊型1l例,氣滯血瘀型17例,脾腎兩虛型40例,陰血虧虛型13例。對照組濕熱內蘊型10例,氣滯血瘀型17例,脾腎兩虛型40例,陰血虧虛型1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變范圍、病態(tài)分期、辨證分型等方面的差異不大,組間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 用健脾和胃湯, 其藥物組成:吳茱萸9g,赤石脂9g,補骨脂12g,藿香9g,五味子9g,白芍12g,黨參15g,焦白術18g,茯苓12g,木香9g,陳皮9g,香附9g,砂仁9g,炙甘草9g。隨證加減:濕重者加厚樸9g;腎陽不振者加鎖陽12g;納呆者加炒谷芽、炒麥芽各15g;膿血便者加白頭翁、仙鶴草各12g。用煎藥機水煎,每袋150mg,每次1袋,早晚2次分服。對照組 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每次1.00~1.25g,每日3次。所有病例均連續(xù)治療15天為一療程,間歇5天再行下1療程.連用3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3護理干預
1.3.1一般護理 連續(xù)便血和腹瀉時要特別注意預防感染,便后溫水坐浴或肛門熱敷,改善局部循環(huán)。并局部涂擦抗生素軟膏;需行藥物保留灌腸時,宜在晚睡前執(zhí)行,先囑患者排便,后行低壓鹽水灌腸;輕者適當休息,指導患者晚間安然入眠,重視午睡;重型患者應臥床休息,以減輕腸蠕動和腸痙攣。
1.3.2對癥護理 腹痛應用解痙劑時,劑量宜小,避免引起中毒性結腸擴張;嚴重發(fā)作者,應遵醫(yī)囑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血制品,以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等;需行結腸內窺鏡或鋇劑灌腸檢查時,以低壓生理鹽水灌腸做好腸道準備,避免壓力過高防止腸穿孔;指導患者以刺激性小、纖維素少、高熱量飲食;大出血時禁食,以后根據(jù)病情過渡到流質和無渣飲食,慎用牛奶和乳制品等。
1.3.3注意休息 休息對疾病有很大好處,特別對活動期病人要強調充分休息,減少精神和體力負擔。隨病情好轉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一般應避免重體力活動。
1.3.4飲食和營養(yǎng) 腹瀉期要注意補充營養(yǎng),又要適當減少飲食中的纖維素成份,像韭菜、芹菜、蒜苔等,要用少渣飲食,以減輕高纖維素成份可能給結腸粘膜帶來的機械性損傷。關于結腸炎患者喝牛奶的問題,要看喝牛奶后有無腹瀉加重,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可能對牛乳蛋白過敏,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可能因腸道的乳糖酶缺乏服牛奶腹瀉。在我國,患有乳糖酶缺乏癥的人要比西方為多,因此,對腹瀉期的炎癥性腸病患者應仔細詢問有無對牛乳過敏史,限制乳制品的攝入,有時會起到止瀉的效果。由于腹瀉便血、長期攝食過少和吸收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鐵、葉酸缺乏或貧血、應給予適量補充。一般可經口服或注射補充,運用益氣健脾、養(yǎng)血補腎中藥也可達增加體質和補充營養(yǎng)的目的,但不要濫補,要辨證用藥。長期腹瀉者,要補充鈣以及鎂、鋅等微量元素。
1.3.5用藥指導 結腸炎治療用藥原則:適當補充液體和電解質,補充維生素乙和鈣。服鐵制劑和葉酸治療貧血。病情嚴重,腹瀉頻繁,營養(yǎng)嚴重不良的病人,可給一時期胃腸要素飲食或胃腸外營養(yǎng)??垢腥舅帲核畻铛E嫉前愤拎χ委煾鞑拷Y腸炎,防止并發(fā)癥有較好療效。有的引起惡心、嘔吐、頭痛、皮疹、粒細胞減少、貧血和肝功能不良。如不見效和有不良反應,可改用甲硝噠唑。新霉素和酞磺噻唑也有效用。激素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氫可的松和強的松可改進全身狀況,使病程緩解,排糞次數(shù)減少,復發(fā)癥狀減輕和食欲增加。但也有的病人效果不好,并可使?jié)兇┛?,出血和愈合緩慢?,F(xiàn)在認為應用范圍較小,對于急性暴發(fā)性或早期發(fā)作嚴重的病人可使癥狀明顯減輕,病情好轉;對于長期反復發(fā)作的效果并不滿意;促皮質激素單位溶于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癥狀改進后改用肌肉注射。氫可的松靜脈注射,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可給藥。皮質激素對緩解癥狀比可的松效用較好,但維持緩解的效用不如可的松。這種治療如癥狀無改進,不應繼續(xù)超過2周。免疫抑制藥:硫唑嘌呤,每日1次,可改變病的進程,抑制臨床表現(xiàn),但不能改變基礎病,常用于靜止期減少復發(fā),也可能中毒,應加注意。6硫基嘌呤(6-MP)與激素合用可減輕癥狀。止瀉藥:可減少排糞次數(shù),減輕腹痛,常用復方苯乙哌啶、可待因和復方樟腦酊。止瀉藥物對急性發(fā)作的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引起中毒性巨結腸,應慎重使用。也可給鎮(zhèn)靜藥物和解痙藥物。保留灌腸:常用于直腸和乙狀結腸炎,可減輕癥狀,促使?jié)冇稀?/p>
1.3.6 健康指導 做時全身放松,排除雜念,姿勢取仰臥式,雙眼微閉,深呼吸,先提肛30次,向上提時吸氣,向下放時呼氣。一提一放為一次。提肛時一定要意守肛門,做完30次后再揉腹200次,揉腹前要排凈大小便,不宜過飽過餓。揉時手心向下,右手放在肚臍上,左手放在右手手背上,按順時針方向揉腹,力度適中,揉的幅度由小到大,即先從肚臍開始,再慢慢擴大,直到整個腹部,揉一圈為一次,揉腹時要意守丹田(肚臍下約5厘米處),在揉腹前心中默念“消炎、止痛、痊愈”六字。做完運動之后,雙手放在肚臍上,還是左手放在右手上,做深呼吸三次,平躺三分鐘后起床。此法要持之以恒,揉腹時如出現(xiàn)腹部溫熱感,腸鳴或排氣現(xiàn)象均屬正常。向患者講解此病的誘發(fā)因素、治療后的效果,并保持情緒穩(wěn)定。囑咐患者按時正確服藥,配合治療和護理。
1.4飲食保健
對急性腸炎患者,除注意休息和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外,在飲食方面應采取易消化、少刺激、溫熱適度、營養(yǎng)豐富、少食多餐和適時補充水分的原則。
1.4.1腸炎初期 是腸道急性充血、水腫、發(fā)炎和滲出的階段,此時腸蠕動活躍或處于痙攣狀態(tài),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較弱,所以,在起病后8~12小時內,患者可吃流質食物,如大米粥、藕粉、細掛面等。如腹瀉嚴重或出汗較多,還應適當給病人多喝一些湯水,如米汁、菜湯、果汁、淡鹽開水等,以補充體內水、維生素和電解質的不足。
1.4.2腸炎好轉期 可給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營養(yǎng)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大米粥、細面條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進食4~5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這些食物進入腸道后容易發(fā)酵產生大量氣體,引起腹脹腹痛,增加患者痛苦。
1.4.3腸炎恢復期 由于胃腸道尤其是腸道病理生理的改變,此時腸道對食物非常敏感,因此,要特別注意節(jié)制飲食,飲食上宜吃些清淡、軟爛、溫熱的食物,避免過早地進食肥肉、油炸、生冷堅硬的食品以及多纖維食物,如芹菜等?;謴推诤?~3天左右,即可按正常飲食進餐。
1.5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及體征包括腹瀉次數(shù)、腹瀉程度、有無粘液血便、性狀等;電子結腸鏡下的腸粘膜病變范圍。
1.6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數(shù)據(jù)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的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纖維結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恢復正常,或較治療前粘膜康復愈合80%者,停藥后觀察6月無復發(fā)。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直腸粘膜輕度炎性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或較治療前粘膜康復愈臺60%以上。
好轉:臨床癥狀、結腸鏡檢查粘膜病變有所好轉,或較治療前粘膜康復愈合30%以上。無效:癥狀及結腸鏡檢查均無改善,或較治療前康復愈合30%以下者。
3討論
UC是結腸、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迄今原因未明。臨床以腹瀉、腹痛、粘液血便為特征,易復發(fā)。最常發(fā)生的部位是左降結腸,表現(xiàn)為粘膜充血、水腫、潰瘍、糜爛。中醫(yī)學認為屬泄瀉范疇。《景岳全書?泄瀉》指出:“泄瀉之本,無不由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榮衛(wèi)。若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健脾和胃湯中,人參味甘而溫,能緩中補虛,調和脾胃;焦白術甘緩苦燥,質潤氣香,溫運脾胃,化濕醒脾,健脾除濕,能健脾胃,升清陽,為健脾補氣之要藥,用于脾虛失運而致便溏泄瀉;茯苓味甘而淡,甘則補,淡則滲,能補中氣、健脾胃、滲水濕、調氣機、藥性緩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為補中益氣之常用品,用于脾胃氣虛而致便溏泄瀉;吳茱萸、香附、陳皮味辛、甘、溫,守而不走,能溫里散寒,尤長于理氣疏肝健脾;五味子、赤石脂甘澀酸溫,具有酸澀收斂,能行結滯、實大腸、收滑脫,用于脾氣虧虛、脾腎虛寒而致久瀉;砂仁辛溫,善理氣、化濕、固大腸、止泄瀉,用于脾腎虛寒而致腹瀉脹滿;補骨脂辛以潤腎,溫以助陽,為補腎陽、興陽道、固精氣、溫脾土、止瀉利之常用藥,用于腎陽不足、脾土失溫而致五更泄瀉;木香芳香濃烈,善開壅導滯,升降諸氣,能醒脾開胃,用于脾胃不調,氣機被阻而脘腹脹滿疼痛,少量加入健脾和胃湯中,使之無滋膩滿中之弊,煨用止瀉佳;藿香辛散溫通,芳香透達,能解郁行滯、開泄中焦、運脾化濕、和胃暢中,芳香而不猛烈,溫而不偏燥,用于寒濕或暑濕而致腹脹腹痛泄褐者,用之化濕醒脾,和中止瀉;赤芍苦、酸,具有柔肝養(yǎng)血;炙甘草味厚氣濃,其性平和,炙則溫中,能益氣補虛、緩中健脾、通行百脈、滋養(yǎng)五臟,調和藥味、緩解峻猛、固護正氣,用于脾胃氣虛,常與峻烈藥物相伍,以收扶正祛邪之效。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溫腎澀腸止瀉之功,適用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脾腎兩虛證之治療?,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與感染、過敏、自身免疫功能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酶失調等因素有關,多由精神情緒及飲食因素誘發(fā)。中藥治療可以通過扶助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菌消炎,促進腸道蠕動、水液吸收及改善植物神經和酶的調節(jié)等因素而改善病情,但其確切機制需進一步研究。本病用健脾和胃湯治療,臨床治愈率較高,但應注意預防復發(fā)。良好的生活習慣,調節(jié)飲食,調整情緒,加強運動,增強體質,均有助于結腸炎的治療與康復。
結腸炎飲食原則:少纖維、低脂肪食物有促進腸蠕動、刺激腸壁的作用,但不易消化,對腸道不利,故應限制;注意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慢性腸炎如有脫水低鈉現(xiàn)象時,應及時補充淡鹽水,食用菜葉湯以補充水、鹽和維生素的丟失;排氣、腹瀉過強時,應少食糖及易產生發(fā)酵的食物:如薯類、豆類、牛奶等;柿子、石榴、蘋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膠成分,均有收斂止瀉作用,慢性結腸炎可適量食用。結腸炎的預防需注意飲食 要飲食有規(guī)律,一日三餐做到定時定量,不過分饑餓、不暴飲暴食,這樣有利于腸道消化平衡,避免因無節(jié)制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膩為基本原則,宜食:健脾食品,山藥、扁豆、蓮心、百合、紅棗。少食冷飲,少食易脹氣的食物,如西瓜、哈密瓜、韭菜、洋蔥、大蒜、油炸食品、咖啡、碳酸飲料等;少吃高脂食物,以免因為其難消化加重腸胃負擔,例如少吃高脂的快餐;避免過量飲酒;每天不要攝入過多纖維食物,可以選擇全麥食品,以及柑橘、菠菜、胡蘿卜等;避開過敏食物,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每次吃過某種食物就有類似反應,就要小心是不是對此過敏,可以選擇其他食物代替;結腸炎護理需注意觀察病情 根據(jù)病情觀察腹瀉的頻率次數(shù)和大便的性狀;暴發(fā)型患者因大便次數(shù)頻繁,應觀察是否有口渴、皮膚彈性減弱、消瘦、乏力、心悸。血壓下降等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和營養(yǎng)障礙的表現(xiàn).;如病情惡化、毒血癥明顯、高熱伴腹脹、腹部壓痛、腸嗚音減弱或消失,或出現(xiàn)腹膜刺激癥,提示有并發(fā)癥應立即與醫(yī)師聯(lián)系協(xié)助搶救。
參考文獻
[1] 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與療效標準[J] 中華消化雜志,1993.13(6):354
[2] 全國中醫(yī)學會肛腸學幾潰瘍性結腸炎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診治標準[J]中國肛腸病雜志,1987.12(3):4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S]1995: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