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
【摘要】目的 探討家庭護理指導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康復的促進作用。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痙攣型腦癱患兒20例,在綜合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均給予家庭護理指導及家庭康復鍛煉,以治療前后GMFM評分對所有患兒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實施前GMFM評分為(18.29±11.25);實施后GMFM評分為(43.58±18.11);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P<0.05)。結論 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給予家庭康復指導對患兒康復能夠起到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值得大力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痙攣型腦癱;家庭護理指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6-0276-01
痙攣型腦癱占腦癱患兒的70%左右,其具有病程長、恢復慢、致殘率高等特點,需保持長期康復治療。臨床在采取綜合康復治療的同時,家庭護理指導在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對此,本文對我院收治的痙攣型腦癱患兒實施家庭護理指導,探討其在患兒康復中起到的作用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痙攣型腦癱患兒20例,其中男患兒13例,女患兒17例;年齡5個月-3歲,平均年齡(1.5±0.1)歲。所有患兒均符合痙攣型腦癱的診斷標準,于治療前進行GMFM量表對患兒進行功能評估,2例頭部功能控制障礙;8例具備頭部控制能力,但存在翻身功能障礙;6例具備翻身及頭部功能,但不會坐和爬。
1.2方法
根據(jù)不同痙攣程度,對20例患兒于入院后給予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Bobath療法、Vojta法進行綜合康復治療,3周/次,各項目20-30min/次。在此基礎上,給予家庭護理指導,3個月后采用GMFM量表進行效果評估。家庭護理指導的具體內容如下:
①心理輔導:護理人員要積極與家屬溝通,詳細、耐心向家屬講解腦癱的相關知識及病情狀況,并認真介紹不同時期兒童在發(fā)育、心理、情感需求等各方面的特點,告知及早治療的重要性。家長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信心,積極配合康復治療,避免異常姿勢固定,對患者發(fā)育造成影響。
②運動訓練指導:痙攣型腦癱患兒容易形成異常的運動模式,這些異常運動模式會阻礙患兒正常運動模式的形成,從而影響患者運動功能。如患兒形成跪坐、爬行等模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對此,家長需及時糾正,使其以正常的手腳交替的方式運動,保持直腿坐姿,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形成,促進患兒運動模式的正常化。
③飲食護理:由于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咀嚼、吞咽功能較差,在喂食過程中需保持良好的姿勢。食物類型應根據(jù)患兒功能恢復情況合理調整,最開始以流質食物為主,然后逐步向半流質、軟食,直至正常飲食。每日飲食需注意控制飲食量,避免患兒超重。
④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護理人員要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穿衣、進食、梳洗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上述各項訓練內容均要求每例患兒家長掌握,并正確規(guī)范地完成各項康復護理操作。
⑤抱姿與臥姿護理:由于患兒內收肌張力高,較易形成交叉步態(tài),所以護理人員需指導家長掌握正確抱姿?;純弘p手摟住家長頸部,雙腿分開于家長雙側髖部,同時家長需用一手托住患兒臀部,另一手扶住頸背部。這樣能夠使患兒內收肌松解,上肢肩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伸展。在臥姿方面,要使患者保持側臥位,在上下雙肢之間夾一根圓柱形枕芯,以此促進上肢伸展和下肢內收肌松解。若患兒存在角弓反張姿勢,應在仰臥于船形吊床上,從而使患兒背部肌肉放松,改善痙攣,降低肌肉張力,以此達到正確對稱的姿勢。
⑥沐浴護理:溫水沐浴療法具有簡便、安全、有效等多種優(yōu)點,在進行沐浴時,要求水溫在38-40℃之間,過冷或過熱會導致患兒痙攣加重,洗浴時患兒需浸泡15-20min,這樣可以降低肌肉張力,減輕或緩解痙攣癥狀。
2結果
經(jīng)家庭護理指導后,對比分析治療前后患兒的GMFM評分情況,結果顯示:20例患兒在實施家庭護理指導前的GMFM評分為(18.29±11.25)分;經(jīng)家庭護理指導后,20例患兒GMFM評分為(43.58±18.11)分;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3.75)。提示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實施家庭護理指導對患兒康復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明顯改善患兒機體各項功能。
3討論
痙攣型腦癱患兒的治療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患兒康復訓練效果與否與患兒家長息息相關,只有家長付出更多的努力、堅持和愛心,才能改善和提高患兒各方面能力[1]。就當前醫(yī)療條件而言,對于這類疾病的康復設施較為缺乏,無法對所有腦癱患兒進行一對一的醫(yī)師指導和治療。因此,家長護理指導尤為重要,護理人員必須對家長進行各項訓練的指導,增強家長各方面知識水平,避免康復訓練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同時,在給予全面、有效的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還應給予心理疏導,使家長及時掌握和了解患兒的行為和情緒,這樣有助于護理計劃的科學合理制定[2]。
在實際護理過程中,應加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使患兒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訓練,通過家長的幫助與指導,使患兒積極主動學會和完成不同訓練階段的功能和技巧性活動,以此達到提高患兒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3]。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家庭護理指導后,患兒GMFM評分較實施前顯著增高,可見,家庭護理指導對患兒康復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總之,痙攣型腦癱患兒康復治療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在醫(yī)院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還應大力開展家庭護理指導,確保患兒在家中也能得到科學、系統(tǒng)、有效的康復訓練,從而促進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
[1]湯明麗,呂復莉.中藥熏蒸降低痙攣型腦癱肌張力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J].安徽醫(yī)學,2011,32(5):666-667.
[2]韓月明,趙婉文,崔曉燕等.痙攣型腦癱手術前后的護理[J].嶺南現(xiàn)代臨床外科,2009,9(3):238-239.
[3]張曉麗,鐘晨.痙攣型腦癱患兒30例的家庭康復護理指導[J].護理與康復,2013,12(8):77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