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平
一
弟子跟師父學習樂器演奏,盡管學得很努力,但收效甚微。一天,弟子疑惑地問師父,是不是自己還用功不夠?
師父拿出一根笛子,問,如果把笛子的孔全堵上,還能吹響嗎?弟子說,當然不能。師父說,所有的樂器,都不是實心的,都或多或少地留有空隙,正是這些空隙,成就了樂器,創(chuàng)造了美妙的音樂和旋律。人也是如此,不必用所有的辛勤和勞作,把人生填得滿滿的,不留一點“空隙”,不留一點空閑,如此,反而不利于演奏出人生華美的樂章。
弟子明白了,自己學習樂器演奏,不是用功不夠,而是過于用功,沒有留一點奏響人生華美樂章的“空隙”。
二
弟子問師父,做事情,怎樣才能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高的回報呢?
師父在屋里點亮了一盞燈,問弟子:“你能用水澆滅這屋里的燈光嗎?”“水怎么能澆滅燈光呢?用多少水也是澆不滅的??!”弟子說。
而師父卻說,他能澆滅屋里的燈光,而且僅用一滴水就夠了。只見師父用手指沾了一滴水,來到燈前,把手指上的水珠滴落在燈的火苗上,燈火“滋”的一聲熄滅了,屋里的燈光也隨之消失了。
“一滴水,不就把一屋的燈光澆滅了嗎?”師父說,“對于燈光和燈火來說,燈光只是表象,而燈火才是滋生燈光的源頭和根本。一個事半功倍的人,一個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高回報的人,必定是那些善于抓住事物源頭和根本的人。”
三
弟子想考考師父,便拿出一張紙,說這是他畫的一幅畫。
師父并沒有看到什么畫,只是看到一張白紙。師父問畫在哪里呢?弟子說畫就在這張白紙上,畫的是一幅牛吃草的畫。師父問,草在哪里呢?弟子說,草被牛吃了。師父問,那牛在哪里呢?弟子說,牛吃完了草就走了。
這時,弟子趁機說:“人生就像這張畫一樣,草被吃了,牛也走了,最終什么痕跡也沒有留下,成為一種虛無?!睅煾笍牡茏邮种薪舆^那張白紙,拿起畫筆,很快在白紙上畫了一片青草和一頭牛,說:“雖然草會被吃掉,牛會走掉,但只要我們積極地把握當下,就能畫出美麗的人生圖畫?!?/p>
四
弟子一路喋喋不休,向師父表功,說自己如何勤奮和辛勞:早上打掃庭院,上午砍柴,下午挑水,晚上念經(jīng)。
師父指指天空,問:“太陽正在干什么呢?”“發(fā)熱。”弟子說。
“它言語了嗎?”師父問。弟子搖搖頭。
晚上,師父又指指天空,問:“星星在干什么呢?”“發(fā)光?!钡茏诱f。
“它吱聲了嗎?”師父問。弟子又搖了搖頭。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歌頌太陽的偉大、贊美星星的美麗??!”師父說,“偉大和美麗,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默默地‘干出來的?!?/p>
弟子止了聲,羞愧地低下了頭。
(編輯 慕容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