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頻
摘 要 科技館作為科普教育的前沿陣地,在常設基礎展品之外,還以豐富多樣的各類科普活動吸引著廣大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求知群體。因為對科普活動進行系統的梳理與認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我館(云南省科技館)為例,通過分析,提出一些建議,以期更好地開展科普工作。
關鍵詞 科普活動 認識 思考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據我館去年的觀眾參觀統計,18歲以下觀眾66621人次,占參觀總數比例45.42%,由此可見科技館在發(fā)揮科普功能上的主要受眾群為廣大的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所以,科技館在探索自身發(fā)展以及進行科普教育時,要根據青少年自身的特點,遵循各個年齡段的成長規(guī)律,制定出分階段的科學課程和探究式教學法。具體為:
(1)針對學齡前兒童,主要以知識啟蒙為主,用益智類玩具、科普劇等易于兒童接受的方式,將科學知識與互動娛樂相結合,在他們頭腦中形成一個對科學概念的初步認識。例如,我館現有科普劇《美麗的泡泡》,以講解淺顯的大氣壓強只是為主;《豬堅強和他的朋友們》用故事的形式講述地震避險知識;《周博士解夢》用人偶和真人表演為小朋友們解釋什么是“共振”;《仰望星空》則以希臘神話貫穿始終,講述星座的來歷以及如何辨別星座。
(2)針對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主要著眼于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熱愛,激發(fā)他們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例如,德國在聯邦政府教育部的資助下,設立了提高數學和科學教學質量的改革項目“情景教學”,針對教與學存在的關鍵問題,以全新的改革方法和思路來設計和實施項目,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社會和技術之間的關系。我館利用資源優(yōu)勢,與社會公益組織團體合作開展的“中國大鯢的未來”科學講座,就針對小學生進行了深刻的瀕危動物保護教育;“小小智慧樹”活動和“夢工廠” 青少年科學探究工作室則通過玩具制作、模型制作等,鍛煉了小朋友的發(fā)散思維和動手能力;小博士知識競賽則豐富了小朋友們的自然科學知識。
(3)對于初、高中學生,則以使學生了解科學和技術的基本概念、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研究方法、建立科學和其他知識的聯系的意識,以及訓練科學的學習方法、思維習慣為主,讓學生能利用科學原理了解科學過程、感知和體驗科學世界。例如,我館以自有的“牛頓實驗室”、“法拉第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為依托,特聘專家現場講解的形式開展各類有關力學、電磁學和生物學的系列講座,并結合我省生物多樣性的特點進行了“生物多樣性”講座;另外,還與我省天文愛好者協會等組織合作,進行了多次天文觀測活動。
1 “流動科技館”應該實現全面覆蓋化
“流動科技館”應面向全體學生乃至文化層次較低的社會群體,不分年齡、性別、文化或種族背景、殘疾與否,不論對科學的興趣、動機以及志向如何,都應該讓他們有機會接受科學教育,以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英國的《國家科學教育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既強調共同的核心內容,又為有不同學習要求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為提高全體公民科學素養(yǎng)提供保證。從我國的國情來看,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地區(qū)教育質量差異明顯、人民群眾普遍科學素質不高等問題仍十分嚴重。因此,面向全社會的科學教育,不僅是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科學知識的獲得,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按照中科協《關于確定“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回展出試點單位的通知》要求,努力做到廣覆蓋、系列化和可持續(xù),“體驗科學”中國流動科技館云南巡展已經進入第三年的巡展歷程。從2011年7月起至今,已走過怒江州、臨滄、大理,以及文山州廣南縣、西疇縣、馬關縣、硯山縣、丘北縣、麻栗坡縣、富寧縣,和紅河州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以及麗江市古城區(qū)、玉龍縣共10多個站點,總累計參觀人數已達52萬多人次,在探索巡展新方式、新方法、新舉措中,除了操作互動展品外,還增加了觀看宇宙劇場《大鳥帶你認星座》等科普天文片;科普劇《美麗的泡泡》、《豬堅強和他的朋友們》、“小小機器人”精彩表演;玩轉思維益智玩具和拼圖游戲;以及民族蠟染、再生紙制作、光學鏡片拼裝、電力風車制作、天文觀測等精彩紛呈的科普活動,使得“流動科技館”形成立體、多元的科普展教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科普宣傳效果。
2 要充分發(fā)揮社會各界和家庭科普教育的作用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社會各界都應當組織參加各類科普活動?!奔彝プ鳛樯鐣幕緲嫵蓡挝唬袚饲嗌倌陱某錾匠砷L全過程的教育責任。因此,在學校和社會分擔了主要教育任務之外,家庭作為最基礎的教育陣地,在培養(yǎng)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過程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家長要首先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熱愛學習的良好氛圍,鼓勵孩子參加校內外各類科普活動和科技競賽,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社會各界要積極調動各方資源,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促進青少年科學教育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3 政府需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組織各職能部門對青少年科學教育的參與
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有益補充,是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進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先決條件,是一項長期的、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光靠科技館和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政府應發(fā)揮統籌兼顧的職能,立足根本,加大對科普教育事業(yè)的投入,為科技館更好地開展科普活動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
4 新聞媒體等大眾傳媒機構要正確發(fā)揮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
在信息自動化和網絡普及化的今天,各種資訊的形成渠道和傳播方式在具有方便、快捷性的同時,也容易造成信息龐雜、真實性難辨等問題。科普活動需要通過大眾傳媒這一強大的宣傳工具,向公眾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科普活動的存在意義。這就要求新聞傳媒機構和從業(yè)人員遵守職業(yè)道德、尊崇行業(yè)規(guī)范,對科普活動進行及時、準確、全面的報道,這對促進青少年科學教育健康有序發(fā)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5 探索科技館與學校相結合進行科學教育
校外科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技館科普工作的新鮮嘗試。通過拓展教育渠道,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科學教育,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地去參與科學活動,從而提升自己的科學素質,還能豐富學校的教育內容,使科技館的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我館曾圍繞“快樂科普、健康生活”為主題,與迪慶、大理等地的小學師生進行科普劇、科普小講臺巡回展教活動,還進行過多次科普體驗箱、科普講座、科普夏令營等活動,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來,如何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搭建好科技館與學校之間、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橋梁,還需要我們?yōu)榇俗龀霾恍概Α?/p>
參考文獻
[1] 潘蘇東,代建軍.能力取向的新加坡中學科學教育改革.
[2] 陸真.德國中學科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考察報告——情景教學(化學)Chemie im Kontext的構建與實施.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12.
[3]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課題研究論文集.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