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崗
摘 要 在國內(nèi)高校中,大班授課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班授課存在學生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和研究,從大班授課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并嘗試提出新的辦法,為解決大班授課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班授課 現(xiàn)狀 原因分析 教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高校大班授課的現(xiàn)狀及問題
(1)教學內(nèi)容枯燥,不能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許多的大班授課,老師的講義幾年不變樣,枯燥無味,有的教學內(nèi)容陳舊落后,不能結合實際,有的教學內(nèi)容深奧難懂,又沒有好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聽得乏味,老師講得疲倦。學生上課和老師講課都好像是在完成任務,內(nèi)容掌握的情況怎樣,大家都不很在意。(2)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在大班授課中,教師普遍采用“一堂灌”的講課形式,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上課中,主要以講授法為主,而且老師的板書很少,和學生交流和互動的機會不多。學生只能對照課本學習或者做一些簡單的筆記,注意力得不到很好的集中,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學習的效果不盡如人意。(3)課堂秩序混亂,課堂紀律難以保證。面對一二百人的課堂環(huán)境,維持紀律成了授課老師頭疼的一件事情。遲到、早退、曠課的情況不可避免,課堂上聊天、睡覺、玩手機的同學不在少數(shù),有時個別調(diào)皮的學生還會給并不安靜的課堂帶來新的挑戰(zhàn)。(4)師生關系淡漠,不能做到有效評價。在大班授課中,教師上課就講,下課就走,幾乎和學生沒有交流的時間和機會,一學期下來,能認識的學生也寥寥無幾,何談了解。對于學生的評價只有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的點名、簽到等形式,根本做不到對每個學生這一學期學習效果的科學評價。
2 高校大班授課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
(1)高校擴招導致教學資源短缺是客觀原因。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發(fā)展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學校的師資力量、校舍、教學設備等方面,都受到教育經(jīng)費的制約。國家要發(fā)展高等教育,但是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又達不到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需要。毫無疑問,班級規(guī)模的擴大,單位時間內(nèi)每個教師就可以給更多的學生傳遞知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①
(2)學校的利益選擇是主觀原因。是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第一選擇,還是以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第一選擇,成了高校在擴大招生規(guī)模時的兩難選擇。學校要想加快發(fā)展,就得擴大規(guī)模,多招生,就能帶來更多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學校的發(fā)展提供支持。招的學生多了,就勢必擴大班級規(guī)模,難以保證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大多高校在面臨這樣的選擇的時候,選擇的都是后者,招生的數(shù)量年年攀升,招生的質(zhì)量越來越差,導致學校在校生數(shù)量急劇膨脹,部分課程合班上課成為無奈之舉。
(3)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是導致大班授課問題產(chǎn)生的主要因素。大班授課,對教師的依賴程度更大。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到教學任務的完成。有的老師教學水平高,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對課堂紀律了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夠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好,教學效果明顯。有的老師教學態(tài)度不積極,教學方法死板,對課程紀律放任自流,學生的學習情緒不高,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很差。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及時補充,高校還在不斷擴招,大班授課還將長期存在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成為了導致大班授課存在各種問題的主要因素。
3 高校大班授課的教學原則
3.1 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以學生為本就得從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實際需要出發(fā),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條件和幫助。在當前高校中,大班上課這種情況還將長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帶來了困難,這就更需要學校和任課教師共同努力,改變管理手段和教學手段,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
3.2 教學有效性原則
教學有效性指的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是否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檢驗一節(jié)課上得好不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這節(jié)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有沒有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大班授課作為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類型,效果好不好,有沒有問題,主要依據(jù)不是看來了多少人上課,而是看有多人學到了東西,獲得了發(fā)展。對于大班授課的教師來講,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需要和發(fā)展,把上好每一節(jié)課,取得良好教學效果作為每次上課的任務和目標。②
3.3 靈活性原則
老師應該根據(jù)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靈活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安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大班授課,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死”,在授課中,最常用就是講授法,形式固定,方法單一,老師不是在滔滔不絕地講講義就是在翻念幻燈片,大部分的時間,學生都在被動地聽講,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的機會很少,很多人就會出現(xiàn)無聊、厭煩等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改變教學策略,采取提問、演示、小組互動等靈活多樣的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促進他們認真學習。
4 提高高校大班授課效果的嘗試
4.1 大班授課——合作學習模式
簡單的講就是在大班授課的環(huán)境中,改變過去老師“一堂灌”的模式,采取教師講一部分,設置一些問題,學生按照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討論,選代表發(fā)言,然后集體研究的模式。這種模式既考慮到老師系統(tǒng)傳授知識的需要,同時又兼顧了學生主體性學習的需要。在老師講授的過程中引出問題,引發(fā)大家的思考,然后大家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最后集體討論,達成共識。這種方法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學生和學生的合作多了,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講課有了明確的問題意識,對書本內(nèi)容有了深入的挖掘;同時學生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改變了過去被動聽講,只聽不想的習慣,變?yōu)榱朔e極思考,深入探究的狀態(tài)。使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真正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③
4.2 老師導學——學生探究學習模式
這種模式改變過去大班授課中以教師講授的方式,主要采用教師在授課前擬定好授課思路,梳理出課程結構,課堂上通過授課流程圖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清思路,找到重點難點,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研討,發(fā)現(xiàn)共同的疑難后,老師輔導解決。這樣一節(jié)課上,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究成了學習的主要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由于學生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的探究和思考,所掌握的知識比過去更加牢固扎實,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對老師的教學思路也有了新的啟發(fā),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設計教學流程和針對不同的學生針對性地指導。這種模式最大的困難就是對老師和學生的傳統(tǒng)思維和觀念形成了挑戰(zhàn),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打破傳統(tǒng)學習觀念的束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注釋
① 王德才.高校大班教學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4).
② 鄒志芳.高校大班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及改善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2012(12).
③ 袁兮茗.EFL大班與合作學習[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