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華
摘 要:本文探討了教授小學生古詩詞的秘笈——少教多學,即教師講解要少,重學法指導,在課堂上要充分留白,給學生創(chuàng)造多讀、多問、多創(chuàng)造的機會,陶冶學生身心,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培養(yǎng)質(zhì)疑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
關鍵詞:古詩詞;少教多學;高效;欣賞;推敲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語言精煉,意境深遠。當下,有些教師主要以做題的方式教授古詩,從網(wǎng)上、練習冊中、課后作業(yè)中羅列一些題目,一道一道耐心講解,這樣學生成了做題的高手,卻與古詩學習分道揚鑣。一個個冰冷的答案猶如解剖刀,把古詩分割得支離破碎。不引導學生去體驗情感,不提高學生審美的情趣,這樣無異于沒教。也有些教師以闡述模式教授古詩,逐字逐句耐心講解,并且對學生提出高要求:會讀詩句、會默詩句、會背詩句及詩意。教師工夫費了不少,可是這樣“刻板、教條、貧乏、單一”的教學,使學生失去了探索的興趣。面對古詩教學,前者是沒教,后者是什么都教。怎樣做到高效教授古詩詞這一中華瑰寶呢?就此,筆者從“師”和“生”的角度做如下經(jīng)驗總結。
一、師之秘笈——少教
教師要少教就是要在課堂上少講解,一堂課講解的時間不超過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一。那么,“少”在何處呢?
1.少講解之不講解
(1)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有些內(nèi)容不講。一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弄懂的不講,例如杜甫、李白等作者簡介,如果教師既介紹作者生平、生活環(huán)境,又講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就會使學生茫茫然不知從何學起。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精簡教學內(nèi)容。
(2)講了之后學生聽不懂的不講,如虛詞“之”“乎”。小學古詩詞也有字詞分析,但要深入淺出,注意一個“度”,侃侃而談反而適得其反。因為小學無法理解得這么深奧,也不可能了解。所以可以不講解,無需浪費教學時間。
2.少講解之粗講解
貪多嚼不爛,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去精講細摳,咬文嚼字,學生肯定興味索然。
(1)通假字粗講解。如“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這本是個通假字,但對小學生可以只講它在詩句中的意思即可。
(2)生疏的字詞粗講解。如“歌聲震林樾”的“樾”,“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絳”,“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浥”,“千里黃云白日曛”的“曛”等,這些字詞,學生沒有接觸過,平常生活也很少會用到,所以教師也只需粗講。
3.少講解之重學法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古詩詞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小學生認知的障礙。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教師應教給學生古詩詞的學法:一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二是按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進行連序翻譯。古詩詞學法具體概括為七個字:擴、留、補、換、調(diào)、嚼、連。擴——將單音詞擴成雙音詞,使意思明顯化、具體化;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補——省略的成分要補上,使之通順;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調(diào)——顛倒的詞語順序要調(diào)整;嚼——關鍵的、傳神的、富有哲理的詞句要咀嚼、品味;連——將各句中解釋的詞語連起來翻譯。教師要注意點撥指導學生運用、鞏固這些學法。
二、生之秘笈——多學
教師少教,只講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那就要求高效地教。這樣,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就留給了學生。學生的時間充裕了,就可以更加高效地學習了。
1.多學之多讀——欣賞美
古詩詞言簡意豐、凝煉、跳躍,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極多的意思,其最大特點可用一個字來概括——“美”。古詩詞把色彩美、畫面美、語言美、音樂美、意境美融為一體,“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因此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鑒賞美的過程??尚W生對于好壞、美丑、善惡往往憑表象下定論,不能分析其內(nèi)在的美和價值。怎樣使學生體會到這種“美”呢?辦法就是“讀”。中國古代語文教育的突出特點就美讀吟誦。新課程標準也強調(diào):“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睘榱耸箤W生充分體會詩中的意境,筆者常常讓學生自選道具,模仿古人誦讀古詩,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如在教學《賦得古原草送別》時,筆者讓學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詩,并配上悠揚的古箏伴奏,使學生融入詩境,殷殷離別之意躍然其中。在讓學生充分誦讀后,再通過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審美標準。我們學校每天中午開設了午間經(jīng)典誦讀,學期還設置了“經(jīng)典誦讀比賽”,更是營造了“大語文”氛圍,提升了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創(chuàng)造了多讀、欣賞美的環(huán)境。
2.多學之多問——推敲美
古詩詞博大精深,其中重點、難點尤其多。這就要求學生多思考,多推敲詩詞中的字詞、意境。所以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給學生充足的發(fā)現(xiàn)和質(zhì)疑的時間和思維空間,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對話環(huán)境,讓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學會閱讀。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化別人的文字為自己的血肉。教師的“留白”能給學生更廣闊的實踐和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比如學習《游山西村》時,學生就提出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句不僅寫了美景,是不是還有言外之意?是不是還包含著詩人體會到的人生哲理?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問,說明他感興趣,他在思考,他在糾結,隨之他就會進步。古詩詞的奧妙就在這推敲質(zhì)疑中迎刃而解。學生也慢慢悟到古詩之“推敲美”。
3.多學之多放——創(chuàng)造美
教師要學會“放手”,放手就是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之間開展交流、對話,而后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胺攀帧本拖瘛胺棚L箏”,教師手中應該牽引著風箏線。教師應心中明確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內(nèi)容,因為其是教師手中那根風箏線。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放手:
(1)理清線頭,先對比——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有的課文包括兩首詩,要理解其編在一起的緣由。如《詠柳》和《春日》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都是關于春天的詩。
(2)及時加線,好拓展——給學生適當補充相關的課外古詩。如學生學到李白的《贈汪倫》時,可以補充“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
(3)適當放線,展想象——引導學生改寫、改畫或改編。將敘事詩改寫成小故事,如《尋隱者不遇》《贈汪倫》;將寫景詩改寫成散文,如《詠柳》《敕勒歌》。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將古詩作為一個起點,引導學生去聯(lián)想、補充和創(chuàng)造,構設想象中的圖畫,甚至用彩筆畫出來,從而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古詩詞教學給了學生一個“飛入云天”的機會,給了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美的再創(chuàng)造。學生在讀古詩詞時,經(jīng)過對比、拓展、想象,根據(jù)詩意把各種意象再造組合,能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美好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發(fā)展了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金延風,吳希紅.自主與指導[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