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 要:語文教學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情境中去。情感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人需要的體驗。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的激發(fā),要以課堂為主,通過教師的作用,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培養(yǎng)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明辨善惡的能力等積極情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情感
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活動,同時也是特定意義上的特殊人際關系,既在進行知識傳授,又在進行情感交流。因此,適時地激發(fā)學生情感,對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重要作用。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多樣導入,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恰當而精彩的新課導入,可以立即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把學生引領到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中。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只要是能調動學生興趣,引領學生進入到特定的課堂情境中,只要是能引起并達到預定目標的就是好的、切實可行的導入。新課導入可以是模型、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也可以是與文本有聯(lián)系的話語,創(chuàng)設的新課導入要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讓學生迫不及待地進入意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二、貼近文本,激發(fā)共鳴
課堂教學伊始,教師應貼近文本,適時進行導入。如教學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采用多媒體先放一段濟南的冬天的錄像,讓學生初步了解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激起學生對濟南的冬天的共鳴之情。然后,教師講到:“一年四季,風騷回輪,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秀麗,秋有秋的韻味,而冬呢?更有風情萬種,千姿百態(tài)。自古至今,無數(shù)文人墨客去詮釋心中的冬,今天讓我們共同步入著名作家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來品味他筆下那獨有的濟南冬韻。”
三、開門見山,先入為主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錄音,創(chuàng)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又如:教學冰心的《小桔燈》,教師可自制小桔燈,在導入新課之前,將模型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也為學生架起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從而激發(fā)學生思考:冰心奶奶筆下的《小桔燈》該是怎樣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四、巧設懸念,激發(fā)情感
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jié),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jié)會如何發(fā)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孔乙己》《競選州長》《變色龍》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五、創(chuàng)設疑問,啟迪思維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針對所講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這樣導入新課,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增強講課的吸引力。如教學《驛路梨花》時,可設計這樣的提問:標題一語雙關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誤會、三設懸念、四寫梨花分別從哪些語句體現(xiàn)出來?
六、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逸聞軼事出發(fā)導入新課,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先聯(lián)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七、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
語文教學可通過“入畫—入情—入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入畫,即以畫導入,讓學生進入畫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畫將學生導入課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讓學生由情明理,認識到課文所蘊含的道理,教學《白楊禮贊》就可采用這種方法。
八、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把相似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是喚起學生情感的好辦法。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可讓學生回憶故鄉(xiāng)冬天的景色;教學《春》時,可讓學生回憶過去與好友踏春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和當時的愜意心情。這樣,學生能觸類旁通,深刻地體會課文的情感。
九、抓住重點,綱舉目張
教學中,教師可抓住文中的重點加以點撥,這樣就能使學生一下子領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學《賣炭翁》時,教師可就“心憂炭賤愿天寒”的“愿”字,剖析賣炭老人復雜的情感世界,激起學生對賣炭老人的同情和對官僚的憎惡之情。
十、故留空白,意味深長
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讓欣賞者去馳騁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活動。語文教學亦可借鑒這一手段,故留空白,讓學生去體驗課文情感。如教學《我的教師》《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不分析課文的主題思想,而讓學生重讀課文,結合課后練習、預習提示及有關資料,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歸納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