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軍 陳躍輝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頸部淋巴結結核采取CT掃描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抽取2012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或者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的患有頸部淋巴結結核的病人20例,對其相關臨床資料給予回顧性分析。結果:在本文20例病人當中一共累及的區(qū)域有52例。其中主要區(qū)域包括有Ⅱ區(qū)(頸內靜脈鏈上組)、Ⅲ區(qū)(頸內靜脈鏈中組)以及Ⅴ區(qū)(頸部后三角區(qū)),增強掃描能夠清楚的反應頸部淋巴結不同病變。結論:采取CT平掃和增強掃描能夠對頸部淋巴結的大小、數量、部位以及形態(tài)清楚顯示,可以準確的反應病變情況,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關鍵詞】 表現研究 CT 結核 頸部淋巴結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manifestation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Methods: Selected 20 patients that the operation or biopsy confirmed suffering from cervic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and then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mong the 20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52 areas involved. The Enhanced scan can reflect clearly different cervical lymph node lesions in main areas include District II (internal jugular chain group), III (internal jugular chain group) and the District V (neck triangle). Conclusion: The enhanced CT scans can detect cervical lymph node size, number, location and morphology clearly, which also can reflect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ccurately. It h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manifestations; CT; tuberculosis; cervical lymph node
【中圖分類號】 R5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9-0014-01
頸部淋巴結結核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疾病,通常在機體免疫力低下的時候發(fā)生;結核桿菌大部分通過扁桃體以及齲齒侵入,極少部分出現在肺部和支氣管中。初期腫大淋巴結硬,沒有疼痛,可以推動。在臨床當中局部淋巴結結核主要以寒性膿腫最為常見,病人通常沒有明顯癥狀,極少數病人會有低熱、大量出汗以及消瘦等,對病人健康及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要采取相對應的診斷與治療[1]。本文筆者抽取2012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或者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的患有頸部淋巴結結核的病人20例,對其相關臨床資料給予回顧性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2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或者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的患有頸部淋巴結結核的病人20例,其中,男性病人6例,女性病人14例。年齡在19-64歲,平均年齡為26.32歲。臨床表現包括有:20例病人全部在頸部一側或者兩側有多個大小不同的腫塊,5例病人出現發(fā)熱。20例病人全部在出現腫塊1-12個月內來到我院就診,平均為3.4個月。
1.2 臨床方法
采取64層螺旋CT實施檢查,掃描范圍從顱腦底部一直到鎖骨水平。掃描條件為135kV,250毫安,層厚5毫米。20例病人全部先進行平掃之后再采取增強掃描。淋巴結腫大的確診標準為淋巴結短徑在10毫米。當淋巴結發(fā)生融合的時候,根據淋巴結邊緣環(huán)形強化對數目以及大小進行計算[2]。
1.3 淋巴結區(qū)域劃分
采取國際通用的七分區(qū)域法進行分類[3]:Ⅰ區(qū)(頦下及頜下)、Ⅱ區(qū)(頸內靜脈鏈上組)、Ⅲ區(qū)(頸內靜脈鏈中組)、Ⅳ區(qū)(頸內靜脈鏈下組)、Ⅴ區(qū)(頸后三角區(qū))、Ⅵ區(qū)(中央區(qū)域)、Ⅶ區(qū)(上縱隔區(qū)域)。
2 結果
2.1 頸部淋巴結數量、形態(tài)以及大小
在20例病人當中單一孤立性淋巴結腫大2例,剩余18例病人的臨床表現為疑似腫大淋巴結或者多個腫大淋巴結,全部為橢圓形或者圓形。出現病理變化的淋巴結最大徑范圍1.2-4.6厘米。
2.2 頸部淋巴結范圍和部位
在20例病人當中腫大淋巴結累及頸部雙側8例,單側12例。當中包括有左側和右側,它們依次為8例、4例。一共累及到的區(qū)域有52例,具體情況詳見表1。
2.3 CT表現
在20例病人當中有2例CT平掃病變淋巴結密度均勻,增強掃描以后呈現均勻性強化,比平掃增加30-50Hu,淋巴結最大直徑<4.6厘米。有6例病人密度均勻以及不均勻的淋巴結共同存在,部分病例融合成為相對比較大的低密度區(qū),CT圖像表現為液化樣低密度影,邊緣較厚而呈現不規(guī)則的環(huán)狀強化,其正常結構和附近脂肪間隙完全消失。剩余12例病人淋巴結密度呈現為不均勻,當中的4例在病例變化中心呈現低密度,掃描以后病變淋巴結呈現環(huán)狀強化,中心低密度區(qū)域無強化,附近脂肪間隙存在,另外8例表現為多中心低密度,周圍邊緣呈現為不規(guī)則環(huán)狀強化,病變附近脂肪間隙完全消失。增強掃描有2例呈現單純強化,剩余18例呈現兩種或者在兩種以上的強化類型。呈現環(huán)狀分隔樣強化最具有特點。
3 討論
頸部淋巴結結核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疾病,主要發(fā)生在兒童以及青年人中。結核桿菌通過扁桃體以及齲齒進而浸入到機體當中,然而在臨床當中,侵入部位大部分沒有結核病理變化可以看見,極少數病人也許會出現支氣管或者繼發(fā)性肺部結核病理變化。在臨床當中大部分局部淋巴結結核為寒性膿腫。病人通常沒有顯著的臨床癥狀,部分病人的臨床表現有消瘦、大量出汗以及低熱等。
多層螺旋CT對臨床數據的采集是采取多個通道實施的,不但能夠實現快速連續(xù)的掃描和數據的相關采集,并能夠使空間、時間以及密度分辨率明顯提高,在處理以后還能夠采取任意方向的重建,對淋巴結的定位以及分區(qū)更為準確,為臨床診斷提供非常精準的依據。因為在CT平掃時候圖像缺乏特點性,所以,采取增強掃描是非常必要的。頸部淋巴結結核強化形式與淋巴結結核存在的時間、肉芽組織分布情況以及形態(tài)等有關[4]。
頸部淋巴結結核需要和多種疾病相鑒別,其中有惡性淋巴瘤和淋巴結轉移瘤的鑒別。腫瘤轉移大部分為雙側淋巴結腫大,而單側淋巴結腫大以結核最為常見,呈邊緣強化,形態(tài)相對而言較為規(guī)則,其中大部分為厚環(huán),分房樣強化的病人相對比較少,很少出現鈣化,CT值相對比較低。淋巴瘤的CT表現大部分為雙側均勻密度的淋巴結腫大,即全身性疾病,病人會出現淺表淋巴結腫大、消瘦、發(fā)熱以及貧血等臨床征象,另外,壞死及鈣化的表現非常少見,增強以后均勻中等度強化。
總而言之,頸部淋巴結結核采取CT診斷,可以明確其部位、大小、數量以及形態(tài),可以準確的反應出病變密度及強化程度變化,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漢武,林逢春.頸部淋巴結結核的 CT 表現[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4):41.
[2]方偉軍,張暉,華蓉,等.頸部淋巴結結核的 CT 影像表現[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10,16(1):14-18.
[3]徐啟懷,王豐富,徐曉劍,等.頸部淋巴結結核的 CT 診斷和鑒別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17(9):928-931.
[4]任永芳,楊利霞.頸部淋巴結結核的CT診斷[J].中國 CT 和MRI雜志,2010,8(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