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魯平 劉涵慧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的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球化已經(jīng)席卷了我國,對國人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有兩類觀點逐漸抬頭:第一,倡導全球化政治統(tǒng)治,宣揚“民族國家主權過時論”“人權高于主權”[1],預言并呼喚某種超國家的全球化統(tǒng)治機制的出現(xiàn)。很顯然,在此觀點中,愛國主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受到了嚴重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第二,認為在全球化時代,更應當重視“民族國家意識”,加大愛國主義教育的力度,因為全球化可能會導致民族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衰退。針對第一種觀點,官方及一些學者已明確認定,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大力弘揚。我們基本認同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仍然具有合法性的觀點,因為民族國家作為一個重要的實體仍然存在,國家并未衰落。當然,我們也認為,當代的愛國主義具有與傳統(tǒng)愛國主義不同的結構和特征。究竟具有什么樣的結構和特征?還需要量化的實證研究予以回答。針對第二種觀點,我們認為,目前尚缺乏具有說服性的證據(jù),尤其是量化證據(jù)。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真的衰落了嗎?通過量化的實證研究來回答上述兩個問題,成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盡管研究者對愛國主義內(nèi)涵的理解存在著差異,但都傾向于認為,愛國主義在實質(zhì)上是一種對國家的情感依附,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不過,也會有一些外延性的特征,比如:對國家、民族的政治認同,為了國家的利益愿意作出犧牲等。
愛國主義領域的研究中有很多名詞相互混淆,例如,國家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盲目愛國主義、建設性愛國主義等。事實上,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名詞的功用進行分類。國家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盲目愛國主義,意味著一種對國家的頑固的、不靈活的感情,特征是“毫不猶豫的積極評價”,結果是帶來對外來移民的強烈排斥;而建設性愛國則是一種帶有批判性的忠誠。本研究中我們認為,愛國主義是一個上位概念,其中,帶有排外、絕對優(yōu)越性質(zhì)的愛國主義成分為國家優(yōu)越感,也即上述中的盲目愛國主義。同時將建設性愛國主義劃分為兩個部分:一般自豪感(對國家的感情)和國家責任感(用實際行動為國家服務)。就是說,本研究界定的愛國主義由一般自豪感、國家優(yōu)越感和國家責任感三部分組成。
愛國主義的現(xiàn)狀如何?全球化究竟是否會對愛國主義帶來影響?研究者在對33 個國家進行比較后認為,隨著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各國愛國主義強度的排名并未發(fā)生變化。但是,也有研究提示了全球化給愛國主義帶來的影響。例如,優(yōu)越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家庭收入低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國家優(yōu)越感等。高低年齡可能意味著較高的全球化影響程度。全球化到來似乎帶來了優(yōu)越感的下降。但一般自豪感與優(yōu)越感畢竟是兩個不同的維度。正如有的研究提示的,美國大學生可以同時保有較高的一般自豪感和較低的國家優(yōu)越感,38%的人相信,如果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像美國人一樣,那么世界將更美好[2]。當然,還有研究者提示,全球化可能是因為改變了人們對國家的認同,繼而引發(fā)了愛國主義情感的改觀。
目前的研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第一,對愛國主義的內(nèi)涵、結構的界定尚有分歧,因此,實證研究的工具并不一致,結論的對比有一定難度。第二,針對全球化時代下我國青少年愛國主義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希望做到:第一,借助探索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獲得適用于當代我國中學生、大學生群體的愛國主義的測量結構、問卷。第二,對當代我國中學生、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特征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全球化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
本研究使用了問卷法,共有兩個問卷:中學生愛國主義問卷和大學生愛國主義問卷。問卷的編制,一方面重點參考了國際社會科學項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簡稱ISSP)中的《國家認同問卷》,另一方面結合了我國的特有國情做了一些本土化的工作。
中學生部分,來自于北京市和鄭州市的1 082 名中學生。其中,男生占45.5%,女生占52. 3%(此項信息缺失的占2.2%)。大學生部分,來自于北京市6 所高校,共發(fā)放問卷1 200份,有效問卷1 065 份,回收率88.75%。其中,男生占68.6%,女生占31.1%(信息缺失的占0.3%),被試者從大一到大四的分布分別為45.4%、28.6%、20%和4.3%。另外在所有被試者中黨員占31.4%。
愛國主義部分:經(jīng)過專家分析,內(nèi)容效度較高。此外,在完成問卷后,我們對本研究所包含的中學生愛國主義問卷、大學生愛國主義問卷分別進行了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檢驗,獲得克郎巴赫α 系數(shù)分別為0.852 和0.831。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影響因素(國家認同)部分:經(jīng)過專家分析,內(nèi)容效度較高。中學生、大學生國家認同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α 系數(shù))分別為0.758 和0.908,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對國家認同部分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中學生問卷中13 個相關項目可以抽出4 個新因素:政治經(jīng)濟潛力、政治經(jīng)濟實力、生活幸福度、文化資源實力認同,共同解釋了55.93%的變異,α 系數(shù)為0.758。大學生問卷中的8 個相關項目分別是對政治、文化的認同,2 個新因素共同解釋了71.15%的變異。不難看出,認同可以針對政治、文化兩個部分。政治部分即是對執(zhí)政黨、政府等的認可,文化部分則是對祖先、生活、故土等的認可。從總體上看,對文化的認同高于對政治的認同(中學部分,F(xiàn) =501.85,p <0.001;大學部分,t = -10.22,p <0.001)。中學生從高到低依次認同的是文化資源(2.90,總分5 分,下同)、政治經(jīng)濟潛力(2.78)、生活幸福度(1.59)、政治經(jīng)濟實力(0.56);大學生從高到低認同的依次是政治認同(3.89)、文化認同(3.6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水平的提升(有家人出國)帶來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顯著下滑,政治認同從3.73 下滑到3.43,t(1035)= -4.558,p <0.001;文化認同從3.93 下滑到3.79,t(1035)= -2.230,p <0.05。另一種形式的全球化水平的提升(母親的高學歷)帶來了中學生國家認同的顯著下滑(生活幸福度認同從1.66 下滑到1.49,F(xiàn)=5.34,sig <0.01)。
已有研究提示了8 個測量中學生愛國主義的題目可歸屬于3 個維度:“一般自豪感”、“國家優(yōu)越感”、“國家責任感”[3]。驗證性因子分析發(fā)現(xiàn),該模型的RMSEA 為0.058,CFI 為0.983,GFI 為0.982,上述結果表明,該模型是一個比較好的模型①參見侯杰泰 溫忠琳等:《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157 頁。。
我們對反映大學生愛國主義的6 個指標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運用最大方差法抽出3 個因子,這3 個因子可以解釋該變量的86.04%。我們分別將這3 個維度對應命名為“一般自豪感”、“國家優(yōu)越感”、“國家責任感”。該模型的RMSEA 為0.096,CFI 為0.981,GFI 為0.980,上述結果表明,該模型是一個比較好的模型②參見侯杰泰 溫忠琳等:《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157 頁。。
1.愛國主義的整體水平
中學生愛國主義整體得分為4.17(0.70)(最高分為5 分,下同)。一般自豪感、國家優(yōu)越感、國家責任感分別為4.57(0.69)、3.81(0.93)、4.16(0.90),差異顯著(F =419.536,sig <0.001)。大學生愛國主義整體得分為3.88(0.74)。一般自豪感、國家優(yōu)越感、國家責任感分別為4.29(0.96)、3.05(1.15)、4.28(0.87),差異顯著(F=790.162,sig <0.001)。
就是說,中學生、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整體水平均較高,強度從高到低依次為,一般自豪感、國家責任感和國家優(yōu)越感。這證實了對美國大學生所做的結論,顯示了當代青年較為健康的愛國模式。
2.不同群體青少年愛國主義的特征
(1)性別。男、女中學生愛國主義整體得分為4.20(0.70)、4.16(0.70),并無顯著差異。具體分析,男生國家責任感顯著高于女生(男生M=4.23,SD=0.87,女生M=4.11,SD=0.92,t=2. 175,sig <0.05)。男、女大學生愛國主義整體得分為3.90(0.78)、3.82(0.64),并無顯著差異。男生的國家優(yōu)越感顯著高于女生(男生M =3.18,SD =1.16,女生M =2.87,SD =1.08,t=5.269,sig <0.001)。即,愛國主義整體上無性別差異。
(2)父母受教育水平。父親學歷越高,大學生愛國主義得分反而越低(整體上,低、中、高學歷得分為3.99、3.84、3.85,F(xiàn) =3.710,sig <0.05;責任感得分分別為4.43、4.24、4.24,F(xiàn) =4.951,sig <0.001;一般自豪感分別得分為4.41、4.29、4.23,F(xiàn) =2.63,sig =0.073)。同樣,母親學歷越高,愛國主義得分越低(整體上,低、中、高學歷得分為3.99、3.84、3.80,F(xiàn) =5.671,sig <0.01,責任感得分分別為4.43、4.28、4.12,F(xiàn) =7.172,sig <0.01;一般自豪感得分分別為4.45、4.28、4.12,F(xiàn)=8.268,sig <0.001)。
(3)家人有無出國經(jīng)歷。家人有出國經(jīng)歷的大學生愛國主義得分顯著低于家人無出國經(jīng)歷的大學生,整體得分分別為3.73、3.93,t = -3.737,sig <0.001;一般自豪感分別為4.15、4.34,t= -2.829,sig <0.001;優(yōu)越感分別為2.81、3.13,t= -3.882,sig <0.001。
已有的研究提示,基于對國家思考后產(chǎn)生的認可可以成為預測愛國主義的重要因素。但已有研究也提示,“認可”與“愛”之間也并非可以簡單畫等號,充滿情感色彩的愛國主義可能是一種透過家庭、學校教育、社會影響后的傳承。本文采用“逐步引入多元回歸”的方法探索國家認同對愛國主義的影響。將上文中所證實的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引入回歸方程,結果如下表:
影響我國青少年愛國主義的因素表
第一,國家認同可以預測愛國主義情感。國家認同程度越高,愛國的程度就越深,這就證實了社會規(guī)范學習理論中的觀點即規(guī)范價值的認同是促發(fā)深情信奉的基礎。不難看出,若希望更進一步增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感情,可以先從提高其對國家各領域的認可開始。
第二,加深對各領域的認可須考慮先后順序。對愛國主義情感的正向預測,國家政治等領域的認同作用高于文化等領域的認同。一方面,政治認同的“含金量更高”。人們總傾向于對政治領域給出稍顯苛刻的評價。即使政治和文化領域有相等的認同分數(shù),對政治領域的滿意度實質(zhì)上會更高些。另一方面,國家的含義并不局限于版圖或資源。正如“家”的概念不能被簡單化為“房子”。人可以認可自己家的房子完美,自然條件很好,卻不一定會愛這個“家”。國人可以認可國家風景優(yōu)美、資源眾多,但這并不一定帶來對國家的愛和責任心等。因為國家還有更重要的方面,比如,國家政權、人民等。認同“人民幸福生活”與更濃烈的愛國和國家責任感才有更直接的關系。
第三,國家認同對愛國主義的預測力,大學生高于中學生。大學生更有主見,能更準確地評價國家的表現(xiàn)。為了證實這一點,我們又從中學生的背景變量中選擇了5 個題目,將中學生的“主見”“求知欲”“批判性”等特征提取出來,與國家認同各維度一起引入方程后發(fā)現(xiàn),“主見”“求知欲”正向預測愛國主義,“批判性”負向預測愛國主義,可解釋一般自豪感32.5%的變異,國家優(yōu)越感25.4%的變異,國家責任感30.5%的變異。于是,我們可以推測,若中學生的主見、評價等成熟,國家的認同對愛國主義的預測也會更有效力。
第四,政治經(jīng)濟實力對愛國主義的影響為零則可能與在該研究中中學生對政治經(jīng)濟實力的認同相對較低、出現(xiàn)地板效應有關。當然,同時也應當對此保持警惕,在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以及改善政府工作的廉潔透明度上下工夫。
在全球化已充分發(fā)展的今天,圍繞究竟是應該“淡化”愛國主義,還是應該“強化”愛國主義這一重大問題,學術界有非常多的爭論。在這種背景下,論證愛國主義的合法性固然重要,但正確研判青少年愛國主義的現(xiàn)狀、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無論是對于青少年愛國主義理論研究,還是對于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水平依然很高,并沒有發(fā)現(xiàn)隨全球化而降低的證據(jù)。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我國當代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結構中有社會主義價值教育(國家責任感)的成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們將愛國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此外,本研究還表明,存在于我國青少年頭腦中的愛國主義是健康的,是深思熟慮形成認同后的較為理性的情感,這也為愛國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持久、穩(wěn)定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證,也符合進入青年核心價值觀的標準。
我國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水平較高。在最高分為5 分的評價體系里,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得分為3.88,中學生則更是達到4.17。該結果很明確地回答了,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中國的青少年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愛國主義水平,這一核心價值觀并未發(fā)生改變。就具體成分而言,我國青少年的國家優(yōu)越感得分相對較低。以ISSP2003 中各國在該題目上得分為參照,在世界30 個國家中,中國排在第18 位,與韓國水平相當。排在前5 位的分別是美國3.60,澳大利亞3.44,加拿大3.40,匈牙利3.34,日本3.32(優(yōu)越感題目是:若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都像本國人一樣,那么世界將更美好)。因此,在全球化時代,我國的青少年不僅沒有喪失愛國主義的熱情,還擁有比較理性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這并不是說,全球化完全沒有對愛國主義造成沖擊?!坝谐鰢募胰恕奔匆l(fā)了大學生愛國主義的震蕩??赡艹鲇趦牲c原因:第一,大學生在規(guī)劃未來人生,面對激烈競爭的就業(yè)壓力,出國變成了他們一個較好的選擇,他們愿意捕捉、相信外國的優(yōu)越性。第二,鑒于目前國內(nèi)的情況,即使青少年的家長有出國經(jīng)歷,也多是較短期的,很難體會外國不良的一面,他們的積極感受難免帶來大學生的盲目崇外。所幸家人出國尚未對中學生產(chǎn)生太多影響。應當引導青少年了解較短暫旅行可能帶來的認識不全面,鼓勵他們通過多種途徑,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世界各國人民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
在全球化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國青少年愛國主義的構成基本與西方國家保持一致。若分析我國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成分,也要從較為客觀、理性的一般自豪感成分和較為主觀、感性的國家優(yōu)越感成分兩個維度上進行。不過,在我國的愛國主義成分中,還有一個可以穩(wěn)定存在的特殊維度:責任感,其核心要義是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努力奮斗、獻身的責任心。從我們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到,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目前并沒有失去為集體盡責的立場。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相一致的。青少年群體所表露出的這種較高水平的國家責任感,可能是宣傳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大環(huán)境的結果。
本研究中測量大學生、中學生的國家認同的項目并不完全一致,但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較一致的趨勢:當代青少年群體對政治經(jīng)濟相關領域的認同度比對文化、自然資源等領域的認同度要低,但其對愛國情感的誘發(fā)效力,前者卻比后者要高。這不禁引發(fā)我們思考,政治領域的表現(xiàn)對于一個國家的凝聚力究竟有多重要?人們渴望看到國家在國際上有更大的影響力,期待更快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盼望更高效的政府、更公平的法律、更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些方面從微觀上看,是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從宏觀上看,則關系到國家的興旺發(fā)達。評價時略帶苛責也不足為奇。也恰恰因為這種苛責的存在,使得政治領域的認同的“含金量”大增。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青少年一旦認可就可能意味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價值認同,帶來愛國主義情感的升華。相反,盡管青少年喜歡本國的文化、藝術、廣袤河山并以高分評價,但是這些認同的背后也許并非深思熟慮后的價值選擇,當然對于形成愛國主義的價值觀的作用也就比較有限了。
在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與愛國主義情感的狀況上,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趨勢在中學生和大學生中都是一致的,但也存在兩點重要差異:其一,中學生的國家優(yōu)越感(3.81)遠高于大學生(3.05)。國家優(yōu)越感是帶有絕對性質(zhì)的愛國主義情感,本身的確反映出了國人對國家的忠誠,但是卻也可以折射出非辯證性思維的存在。畢竟,即使是自己的祖國,也存在缺點。它不可能絕對優(yōu)越于其他的國家,也不會在所有領域都永遠正確。中學生在國家優(yōu)越感上的高得分,反映了他們在辯證思維上還有缺陷,認為愛是非此即彼的,若是愛就不能不愛,若是好就不會不好。其二,我們發(fā)現(xiàn),中學生國家認同對愛國主義情感的解釋效力遠低于大學生。經(jīng)過后續(xù)對中學生數(shù)據(jù)庫的單獨分析,可以說明,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是建立在自身主見及更豐富的信息來源的基礎上的,中學生的國家認同卻缺乏這樣的基礎。因此,我們也不難做出以下推論,即中學生的辯證思維還正在發(fā)展階段,隨著思維的成熟,他們的愛會從“非此即彼”、“唯我獨尊”的國家優(yōu)越感轉變?yōu)閷ψ约鹤鎳囊话阕院栏泻蛧邑熑涡?同時,他們也會逐漸地學習、吸收,形成自己的主見,使得他們能對國家表現(xiàn)給出更客觀的評價,為形成更穩(wěn)定的愛國主義情感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1]施華東:《論全球化對愛國主義的影響》,載《思想理論教育》,2009 年第5 期。
[2]Huddy,L. ,& Khatib,N. American Patriotism,National identity,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 Amerc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7,(1).
[3]吳魯平 劉涵慧:《中國青少年國家態(tài)度與全球態(tài)度的關系研究》,載《青年研究》,2012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