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
摘要:奎因批判了邏輯經驗主義的教條,分析了經驗論者對真理進行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劃分的做法,強調任何真理都必然聯系于經驗事實??虻恼胬砝碚搹娬{真理的融貫性,肯定了邏輯真理的可修正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但由于哲學立場和歷史局限性等原因,其理論在真理的定義等方面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關鍵詞:邏輯真理;經驗主義;融貫性;可修正性中圖分類號:B8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2-0194-02一、史上有關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探討有關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探討,最早可追溯到萊布尼茨。他將真理劃分為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兩類。他指出:“只要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及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就可發(fā)現具有必然性的推理的真理,其否定是不可能的?!盵1]此處“推理的真理”正是邏輯真理的源頭。萊布尼茨所謂的事實真理則是通過歸納某類事物的性質所得的結論, 包括對事實的判定和自然科學的真理等?!笆聦嵉恼胬硎窍鄬η遗既坏?,其否定只在某可能世界為真?!币蚨聦嵳胬淼臋z驗離不開充足理由律,他指出:“任何事情如為真實, 任何陳述如為真,則必然有真實和為真的充足理由, 盡管可能并不知道這些理由?!盵1]根據萊布尼茲的分析,事實真理源于經驗,邏輯真理則不涉及經驗內容。他由此稱事實真理為偶然真理,邏輯真理為必然真理。
英國唯心主義經驗論者休謨將知識分為事實的知識和觀念的知識,通過直觀或證明發(fā)現其確證性的命題屬后一類。而有關事實的命題“無論其真理性多大均無法具有與第一類同樣的真理性,因為仍可產生各類事實的反面”[2]。在他看來,事實推理建立于因果關系之上,對象間因果關系的確定必然涉及經驗歸納的問題。然而,休謨同時認為歸納具有不確定性,任何事物的否定總可能發(fā)生,因而因果關系是不可靠的,他將通過因果關系得出的事實真理稱作“不得不假定為可靠”的所謂真理。
邏輯實證主義者基于綜合性和分析性視角,提出綜合命題對應于事實真理,分析命題對應于邏輯真理的觀點。綜合命題作為有關經驗事實的陳述,必須借助經驗判斷才能確定其真實性;分析命題只需依據詞或符號的邏輯規(guī)則,無須依據經驗事實便可判定其內容的真假。邏輯真理具有純粹邏輯的真理性,是符合句法規(guī)則的先驗性的邏輯命題,表述命題變項和命題經驗符號之間符合邏輯句法關系的規(guī)則。
維特根斯坦視邏輯真理為重言式。他指出:“一個對所有基本命題的真值可能性都為真的命題為重言式,重言式因無條件為真而無真值條件?!?“不同于非邏輯命題的真值不能從命題本身看出,重言式邏輯命題僅依據符號就能斷定真值為真?!盵3]按其分析,邏輯命題只顯示形式屬性,邏輯真理先于任何經驗。
綜上所述,萊布尼茲、休謨及邏輯實證主義等大多數分析哲學家均嚴格區(qū)分了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不同觀點的共性在于:都認為事實真理建基于經驗事實,邏輯真理卻是脫離經驗事實的符合邏輯規(guī)則的句法陳述,功能在于表述符號間的邏輯關系。二、奎因的批評及其真理理論的主要內涵
奎因不同意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嚴格區(qū)分。他批評了邏輯實證主義者的觀點,認為由于不可能明確劃定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分界點,同樣不可能實現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區(qū)分。他在《據約定為真》一文中闡述了何謂邏輯真:“可通過枚舉說明邏輯詞,比如 并非、‘或者、‘如果、‘那么、‘且、‘所有、‘有的等等,邏輯真理是只包括邏輯詞的本質出現的真語句?!彼谡撐摹督涷炚摰膬蓚€教條》中批判了邏輯實證主義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他指出:“單獨語句因不具有經驗內容,其真假的談論不可能在任何確定意義下進行?!盵4]然而,他認為綜合命題和分析命題間并無清晰界限,因而不存在脫離經驗事實的純粹分析命題,即便邏輯和數學這樣處于科學理論核心的學科,同樣離不開經驗事實??梢姡虮举|上仍是經驗論的擁護者。據其對經驗論教條的批判,他認為具體命題構成的知識體系中的任何知識,都直接或間接聯系于經驗并接受經驗檢驗;由于真理構成的命題體系中并不存在純粹脫離經驗事實的真理,因而對真理的劃分不可能以是否具有經驗內容為標準。真理與真理的區(qū)別僅在于聯系經驗內容的多少或距離經驗的遠近,不能將是否具有經驗內容作為兩種真理的劃分標準,邏輯真理也在一定意義上聯系于經驗。
從上述論斷中不難發(fā)現,奎因認為真語句構成的知識體系是受經驗檢驗的,但檢驗的并非孤立語句而是知識整體。因此,不能憑感官據某語句反映的情況與事實是否相符作出單個語句是否為真的判斷,語句的真假只有置于所在系統(tǒng)中觀察該語句與其他語句的相互關系才能判斷。判斷語句的真假,需觀察系統(tǒng)內哪些語句真值的調整可使語句系統(tǒng)免受修正,以及某些語句面臨修正時,可通過調整哪些語句的真值使這些語句免受修正才能確定。
以上思想充分反映了奎因整體主義的融貫論真理觀。構成整體性知識的每一陳述都相互聯系,當整體內某些陳述不符合經驗內容時,必須重新分析整體內部某些語句的真值,通過部分真值的調整使構成知識整體的其他陳述不被修正。整體主義真理觀擺脫了真之符合論中“符合”概念的模糊性和多義性的困擾。三、奎因真理理論的合理性分析
首先,奎因的真理理論彌補了真之符合論的缺陷,擺脫了不能有效判斷理論與經驗事實的符合程度的問題。符合論的基本思想是:某信念相符于客觀實際為真;反之為假。如果脫離觀念、思想等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則不可能建立起主客體間的符合關系??梢?,符合論成立的前提在于承認某些抽象精神實體的存在,但這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真之符合論的困難。由于觀念、思想等精神實體存在著主體間的差異,因而無法判斷主客體間究竟具有何種程度的符合關系。奎因作為經驗論的代表,堅信從休謨到卡爾納普“感覺證據決定語句的意義”的基本信條。從他對邏輯經驗主義的批判中可看出,他認為真理并不充分依賴于經驗,其本質中包含著對經驗內容的檢驗與突破。由此,不可能孤立斷定理論系統(tǒng)中單獨陳述的真值??蛞氍F代邏輯分析方法,將某些模糊概念排除于研究范圍之外。此外,他堅持了外延主義立場,將意義、命題等抽象實體排斥于本體論范疇之外,將對命題意義是否符合事實的研究轉化為對語言的研究,擺脫了符合論所預設的抽象實體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困擾,避免了因預設不必要實體而產生過多的“本體論承諾”的問題。endprint
第二,奎因真理理論的融貫性和經驗主義特征確保了由真語句所構成的知識整體的相對穩(wěn)定和可修正性。一方面,奎因反對真之符合論將單獨語句作為意義單元,僅根據單獨語句的表述內容與客觀是否一致以判斷語句真值的做法。他認為只能將語句置于語句體系中才能判斷其真值,而且,當語句體系中的某一語句的真值受到經驗考驗時,可通過系統(tǒng)內重新分配真值以協調該語句與其他語句的關系,使該語句免受經驗否證。通過保證語句系統(tǒng)中某些語句的穩(wěn)定性,從而維持了整個語句系統(tǒng)的相對穩(wěn)定。另一方面,奎因真理理論的經驗主義特征決定了組成知識體系的真語句直接或間接地聯系于經驗,保證了邏輯真理的可修正性。而穩(wěn)定性與可修正性的結合正是科學理論的發(fā)展所需要的:首先,一定時期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是科學取得長遠發(fā)展的基礎。其次,科學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批判的過程,并無任何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缺乏科學實驗和懷疑的精神,科學將不能取得長足發(fā)展??蛘胬砝碚摰囊陨咸卣鳠o疑體現出其理論相較于真之符合論的優(yōu)越性。四、奎因真理理論的局限性分析
首先,奎因對邏輯真理的定義是隱晦而粗略的,且具有隨意性。他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中賦予邏輯真理的定義是:“邏輯真理是一個為真的陳述,在賦予其除邏輯常項外的成分以不同解釋的情況下,該陳述依然為真?!彼瑫r指出:“可根據為真的邏輯結構判斷邏輯真理?!?他認為量詞、真值函項和變元構成了句子的邏輯結構,而通常意義上的邏輯常項則指量詞和真值函項。不難分析,奎因有關邏輯真理的定義存在著如下困難:僅當采用語義指派方法時才能充分說明邏輯常項,由于不同哲學家對邏輯常項的指派存在差異,因此會形成不同的邏輯推演系統(tǒng),這些不同的邏輯系統(tǒng)必然預設了不同邏輯真理的集合,從而使邏輯真理的定義因邏輯系統(tǒng)的差別而具有隨意性。
第二,奎因對邏輯真理的定義存在自相矛盾之處,且并未清楚闡明真理的判定依據。一方面,奎因嚴格批判了邏輯真理的語言學理論,反對邏輯真理純粹由語言約定而真的觀點,肯定“真”這一謂詞在維系邏輯學與世界的聯系上的作用。他指出邏輯真理涉及語法和真這兩大要素,真謂詞維系了邏輯學與世界的聯系,表明邏輯學關注的焦點并非語言而是世界。奎因以該種隱晦方式表達了邏輯真理與世界及經驗的聯系,肯定了邏輯真理的經驗起源及其所包含的經驗成分。也正因此,邏輯真理必須經受經驗證據的反駁或間接支持,可能在經驗證據面前得到修正。另一方面,他在肯定邏輯真理具有經驗起源的同時,又反對真理符合論 “真理在于認識與外部世界相符合”的觀點。由于其思想具有不自洽之處,必然引發(fā)真理標準模糊的問題。五、結語
奎因的真理理論與以往理論相比,強調真理的融貫性及其與經驗事實的關聯,充分肯定了邏輯真理的可修正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盡管由于哲學立場和歷史局限性等原因,其理論在真理的定義等方面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不可否認理論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見性。奎因的研究既繼承了外延主義的邏輯分析方法,也反映出整體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思想傾向,其解答方式是對邏輯語義學領域真理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促生了西方邏輯哲學界有關真理問題的思考和討論的熱潮。[HJ1*3][HJ*5/9]參考文獻:[1]〖ZK(#〗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2]洪謙.邏輯經驗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4][JP2]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endprint